現在手機都有12g的內存了,筆記本普遍還是8g,手機的性能是不是已經趕上電腦了呢?

用戶68708500


咋可能呢

就像你說手機像素都一億了,是不是碾壓單反一樣。

這是一個誤區,


辦公室老周愛手機


手機性能趕上電腦?別以為英特爾10nm工藝製程一再跳票,就認為人家是病貓。即使屁股後面帶U的低壓版本處理器,一樣可以把手機CPU揍得爹媽都認不出來。

電腦CPU內存速度碾爆手機CPU內存

雖然英特爾低壓版本處理器和手機CPU支持的都是第四代低壓內存(LPDDR4),但速度不在一個數量級別。

驍龍855+支持的內存頻率為2133MHz,速度為34.1GB/S。

這個速度甚至比不上酷睿第八代i3支持的內存速度,人家支持的內存頻率好歹也是2400MHz,而最新的第十代低壓酷睿i7-1065G,可以支持的內存頻率為3733MHz,速度大約在60GB/S,比驍龍855+的高了75%(見下圖)。

圖片來源/AnandTech


電腦CPU速度遠超手機CPU

手機CPU單核最高速度目前不超過3GHz,英特爾低壓U系列腿短的在3.4GHz,腿長的能達到4.1GHz。而且手機CPU能飆到最高頻率的,也就2顆大核(有4顆大核的,還不能一起飆),電腦CPU是可以幾個核一起飆,個個輕鬆飆到3GHz以上。

電腦遊戲的畫質甩手機遊戲畫質十幾條街

很多人拿個手機玩遊戲,一看幀數過50,就哇哇叫流暢的不得了,但說到畫質,自己和自己比還可以,在電腦面前提都提不起來。

看,大名鼎鼎的王者榮耀畫質如下,一看陰影、物體的細節,就知道這是遊戲。

電腦遊戲頂級大作的畫面如下,說實話,沒有那把槍,我猜很多人會以為這是照片。

這就是差距:最好的手機遊戲畫質一看就是遊戲,最好的電腦遊戲畫質,幾乎達到電影級別。

論性能,在電腦面前,手機最好還是謙虛點好。



魔鐵的世界


目前vivo手機最大內存是:12GB RAM+256GB ROM,於是,很多人喜歡拿手機和電腦放在一起對比,然後說誰會取代誰,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非常可笑的!

手機和電腦完全屬於不同定位和用途的產品,手機更加側重於便攜性,優勢在於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用,而且確實可以滿足傳統PC上大部分人的日常應用,而且手機芯片和其它功能的性能發展速度很快,攝像頭幾乎可以替代傳統卡片機,芯片性能上也完全可以滿足一些要求不高的娛樂應用。

但是手機即使發展速度再快,體積和屏幕大小仍然不會有質的變化,這就造成了視覺觀感和操作手感上的嚴重限制,電腦機械鍵盤和手機觸屏鍵盤的手感和打字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電腦顯示器動輒24寸、27寸的視覺感受也不是手機6寸小屏可以相比的,而這些對於辦公用戶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一臺像樣的電腦仍然是辦公必不可少的工具,這些遠遠不是手機可以替代的。

所以手機性能想追上同時期電腦CPU性能都是不可能的事,像視頻和圖形之類的創作者仍然很需要強大的CPU性能,遊戲玩家更需要強大的獨立顯卡,這些產品動輒100W-200W功耗的性能怎麼能是手機芯片mW級的功耗能夠相比的呢?事實證明高通把最高端的驍龍845放在筆記本電腦裡也難以保證最基本的操作流暢度。

如果說未來手機有一天會取代電腦,我相信那是源自於雲計算,通過手機和高速網絡連接雲端的計算機進行操作,因此你的手機可以有很強的性能,最多外接一臺顯示器和鍵盤就可以實現如今電腦的所有操作,只是在幕後實現這一切的仍然是強大的電腦。

如果需要手機性能超越電腦,很難!起碼十年吧。

首先電腦的性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五年前和五年後,CPU的運算能力可能進步還不是特別大,但是顯卡的運算和輸出能力是飛速增長,尤其是今年的10系Pascal顯卡,非常地強。

然後是電腦之間的性能也是差距極大的,包括臺式機之間的差距,臺式機和筆記本之間的差距,準系統筆記本和上網本之間的差距,近5年來講,不是手機而是筆記本在追趕臺式機性能。

目前來講,10系顯卡出現之後,頂級移動版顯卡和同等級臺式機顯卡差距前所未有地縮小了,大概在10%~15%左右。而CPU則是差得還比較遠,起碼25%了。

高性能筆記本之所以很難追趕臺式機,主要受2方面限制:供電和散熱!

其實現在就有一部分電腦即將被手機超越,比如一部分使用M系列超低電壓超低功耗的上網本,它們的性能水平比頂級智能手機沒強多少,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它們很省電,並且是被動散熱,好的電腦從來不會省電,並且散熱別說是普通的主動風冷散熱,水冷可能還需要是高規格的。

手機想全面超越電腦性能,還很遠,這裡面需要突破的是製程和電池技術。

製程足夠先進,發熱就足夠小,小到不需要主動散熱;電池足夠強勁,強勁到可以帶動性能強勁的芯片。






路過過路過


的確手機現在都已經出現了12g的運存了,這個運存就相當於我們電腦的內存,那麼你所說的筆記本現在內存普遍是8G這個我不是太認同,其實現在整機已經開始向16GB的方向挺進了,因為現在很多情況下8GB的內存顯示已經開始出現捉襟見肘的現象了。

主流電腦內存

現在如果你喜歡玩大型遊戲或者是一些電腦重度使用者,比如我自己在修幾個大點的PSD分層圖片,然後同時還開著個幾個網頁同時在聽個歌曲還有其他的製圖軟件,這個時候基本上8GB的內存就不夠使用。另外以前在玩吃雞遊戲的時候真的是會感覺到8GB的內存幀速率在60幀左右,當然那個時候的吃雞還沒有優化的現在好,因此雖然都是1060的卡但是現在的幀數能跑的很高了。但是當我升級到16GB的雙通道的時候遊戲的幀速率會提升十幾到二十幾幀的速率。因此想要說的是同樣的電腦內存和手機內存在某些時候應用調用數據的存取的方式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手機性能和電腦性能的區別

這裡我要強調的一句話就是專業的事情教給專業的做,有很多人總是拿現在手機的性能和電腦的性能進行相互比較,其實兩者真的沒有任何可比較性,因為手機CPU由於使用的是精簡指令架構而電腦使用的複雜架構指令集,兩者在各自領域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簡單說就是手機只是去關注他所需要處理的數據能力和功能即可,不用過多的關心和兼容其他硬件和周邊設備,但是電腦就不一樣了,電腦的指令集要遠遠比手機CPU複雜很多,其運算的流水線也要比手機複雜很多,因此電腦需要處理的指令和數據就是五花八門,但是手機確實很專一,可以說在某些功能方面手機CPU的處理性能和電腦CPU的處理性能能不相上下,但是在其他很多領域手機CPU根本無法完成電腦需要從處理的邏輯門數據,換個角度講就是手機CPU根本無法理解電腦CPU的某些功能。

因此單純的用比較手機的性能和電腦的性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總強調,這個事情就是各司其職,各有各的專長,手機能處理的事情電腦未必能夠處理的了,因此請別在糾結到底哪個性能高,哪個性能低,因為無從比較。


程序小崔


那是因為安卓垃圾!你見過12G的蘋果?安卓虛擬機架構,所有app都需要預編譯!編譯後就必須一直駐留內存,後臺運行!一旦殺了後臺,釋放內存,一旦用戶需要應用,又要重新編譯,重新加載內存,哈哈,偽裝的流暢立馬露陷,卡到你懷疑人生……既然要流暢,又改不了天生缺陷,只能玩命堆高內存了!


手機用戶70277732059


性能不單是看內存,主要還是看cpu,像華為mate的麒麟980芯片雖然也是cpu,但是它同電腦上的cpu構造完全不同,一方面沒辦法比較。

另一方面如果真要對比浮點運算速度的話應該還是遠遠趕不上臺式機的cpu的。

單從散熱角度說,如果你要提升浮點計算速度,功耗大是避免不了的,那麼散熱就會是一個問題,PC機上的風扇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手機本身的構造決定了他不能有很好的散熱提升。唯一的解決方案只能是提升納米制造工藝。


雲端的曼徹斯特


不能僅僅從內存容量來判斷電腦和手機的性能,內存容量只是關係電腦性能的一個方面,何況同樣是DDR4內存,電腦上的DDR4和手機上用的完全不同,電腦上DDR4內存電壓更高頻率更高,達到3000mzh和4000mzh以上頻率的內存非常多,而手機用的LPDDR4內存電壓低,頻率也較低,一般都是在2000-3000mhz範圍內。何況電腦的內存可以任意擴充,手機絕對沒有可能。

另外,真正決定手機和電腦性能的還是CPU的強弱,別看手機CPU動輒8核以上,其實這些都是高性能核心與低功耗核心組合而成的,即使是高性能核心限於核心規模,性能最多也只相當於十年前的電腦CPU,從架構層面上arm精簡指令集在性能輸出上距離電腦CPU的X86架構差距很大,即使是同樣的頻率下也遠遠低於電腦CPU,何況電腦CPU也在不斷髮展。

除了CPU以外,在GPU方面兩者差距就更大了,你可以看到同樣的遊戲移植到手機端畫質降低的幅度有多大,尤其是在光影特效方面,手機畫質甚至達不到10年前電腦3A大作的水平,這都是因為計算能力的限制。

手機和電腦本身就不是一個應用層面的產品,所謂內存大隻能說這幾年手機發展速度快,而很多人的老電腦不願意更新換代導致的,真要和現在的電腦比性能,手機至少還得發展個10年以上才行,不過那時候的新電腦也就更強大了。


嘟嘟聊數碼


我知道我的512gb的蘋果11 pro max的存儲容量是絕對超過我256gb SSD的筆記本電腦。


無塵chen661


筆記本電腦早就有16G和32G內存了,很常見,手機才12G太小了。看電腦和性能不能光看內存,內存現在不值錢了,8G內存條才兩百多一點,16G的DDR4才四百多,電腦CPU貴的才幾千,顯卡貴的上萬。電腦甩手機好幾條街。


蘇更宇


你拿手機最高運存跟電腦標配比?電腦最高已經64gb運存了,明年就128了,你怎麼不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