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總統核武言論不止讓中東再陷“惡性螺旋”

土耳其與敘利亞還在大國的爭鬥漩渦中糾結,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華盛頓已經“完全準備好”在必要時對土耳其動用武力、但更願意動用自己的“外交力量”時,可能埃爾多安領導的土耳其最大的感受是“美國又一次進行訛詐”。

在現有情況下,面對美國時如何底氣更足?埃爾多安首先想到的是核武器。早在今年9月初,埃爾多安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就已經透露出這個動向。如今,當土耳其下定決心,不惜與美國及北約翻臉也要攻佔敘利亞北部建立“安全區”,核選項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

這是埃爾多安近十年來第一次公開提出核武器這個問題,而且是在他領導的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的省級集會上發表這一講話的。這也許是一個警告,以色列已經是隱形核國家,如果伊朗和沙特再走向擁有核武器的道路,土耳其可能不會袖手旁觀。

如今,在中東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影響下,發展核武器已經陷入一個“惡性螺旋”。2018年,沙特阿拉伯王儲薩勒曼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頻道(CBS News)採訪時表示,沙特“不想發展任何核武器,但毫無疑問,如果伊朗研發出核彈,我們將盡快跟進。”照目前來看,如果沙特擁有了核武器,接下來很難保證不是土耳其。

早在2006年,埃爾多安在土耳其是否應該發展核武器的問題上與目前的立場截然相反。當時的埃爾多安指出,土耳其不需要搞核武器。即便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也沒有畏懼強大的蘇聯。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有著北約的強力支持。甚至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西方國家都站在土耳其一邊。而美國與北約發動對伊拉克的武裝入侵時,大量裝甲部隊則從土耳其取道,從北面對伊拉克薩達姆部隊形成突擊。但是現在,土耳其與北約和美國關係正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作為長期擔任土耳其領導人的埃爾多安,其言論經常以直率、強硬著稱。有時候是因為競選中民族主義煽動性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外交博弈的需要,作為一張“牌”打出去向對手叫價。不久前,埃爾多安就曾威脅,如果歐洲繼續批評指責土耳其,就要放出數十萬敘利亞難民到歐洲。

就客觀規律而言,發展現代化的核武器並非一句強硬表態就能實現的。與上世紀60年代不一樣,如今的核武器很難再是那種外形龐大,且只能靠轟炸機空投才能打擊對手的第一代核武器。現在的核武器要想能夠有效地打擊敵人,必須實現小型化,而且需要通過性能優異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搭載。所以,想要發展核武器,到拿出可行的核武器研製計劃,再到擁有可以投入實戰的核武器,這是一個比較漫長而且充滿失敗陷阱的過程。

如今,土耳其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正在發展一個核能項目,但土耳其是《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署國,該項目也是民用核項目,而核能設施與核武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根據美英等西方國家的防務專家評估,目前還沒有切實的跡象表明土耳其準備真正尋求發展核武器,也沒有看到土耳其幾十年來不尋求核武器的政策有實質性的轉變。

根據以往的經驗,要從一片空白到發展出可以真正投入軍事用途的核武器,將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不僅需要紮實的核工業基礎,還需要大量核武方面的專業人才,大量的資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一旦土耳其決定發展核武器,還需要面對巨大的全球輿論壓力。誰會站出來支持土耳其?可能這個問題很難有答案。

但是,土耳其可能會看到伊朗的例子,當德黑蘭有了中遠程導彈和核技術,儘管與美國已經成為敵對關係,但美國也難以拿伊朗怎麼樣。而且,如果土耳其有了核武器,埃爾多安在反對西方雙重標準時會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土耳其已然不再是順從的北約盟國,用以保衛這個軍事聯盟的南翼,抵禦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埃爾多安是為了回應美國和北約對土耳其的猜忌和不真誠。埃爾多安為土耳其設置了一個新的目標,為自己打造更大的空間,讓東方和西方對土耳其都有需要,同時也不敢輕視土耳其。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石江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