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換“村興”——記省市場監管局駐瑞昌市紅旗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吳明國

九江新聞網訊(張玉周 特約記者 雷勉鴻)2016年,時年59歲的吳明國被省市場監管局(原省質監局)選派到紅旗村任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開始了長達四年的駐村幫扶工作。

據瞭解,紅旗村是“十三五”貧困村,轄區面積7.8平方公里,共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39戶119人,已脫貧36戶114人。

“做事不能走過場”

“不會是來村裡走過場的吧”、“年紀都快趕上我了,待不了幾個月的”……初次跟村民見面,吳明國便碰了“壁”。可他不焦躁,耐著性子聽大家發表各自不同意見。隨後幾天的走訪,吳明國大致瞭解了村裡的情況:四周都是石疙瘩,缺水,莊稼收成不好。他心裡大概有了底,回頭便拉著村裡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召集村民開會,共同商量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和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辦法。

村民一開始都不說話,略顯拘謹。吳明國搬著小圓凳坐在大家身邊,自己先講了起來:“我就是來為大家工作的,大家想到什麼說什麼。”

“村裡缺水,這你也看到了,沒水地裡沒法種莊稼。”何中啟打破了沉靜的氣氛。吳明國衝他點了點頭,在本子上記了一筆。有了開頭,氣氛便漸漸活躍起來。“村裡路黑,晚上出門看不清路。”“隔壁村修了柏油路,去鎮上方便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心裡頭的話都倒了出來。散會後,吳明國徑自離開了會場。但是,大家在背後議論紛紛,對吳明國在會上作出的承諾將信將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紅旗村地處高山,這裡氣候適合種植吳茱萸。村裡人也種過一些,但苦於缺乏專業技術,也沒有銷路,收成不好。吳明國蹲地裡看了幾天,便簡單收拾行囊帶領村委會幹部、部分村民一起先到江西樟樹和湖北陽新學習栽種技術。

沒多久,回來後的吳明國,帶著吳茱萸幼苗和栽種技術,幼苗免費發給村民種植。一組貧困戶王定朝第一個領了幼苗,之前有過種植經驗,試試也好。隔天,吳明國扛著鋤頭下了地,告訴他吳茱萸如何栽種,搭理,全力打造千畝吳茱萸種植基地。

2018年,王定朝地裡的收成格外好,整整500斤,按當時80元/斤的市場價,可算是筆不小的數目。吳明國聯繫企業收購的貨車直接開到了王定朝等村民的家門口。今年,王定朝主動申請退出貧困。到第二年,種植吳茱萸的村民漸漸多了起來。

除了吳茱萸,村裡還有個400畝的閒置梨園。吳明國“如法炮製”。隨著村民主動參與,梨園恢復到往年1000畝的規模,漲勢喜人。2019年,在省市場監管局系統內開設11個扶貧產品銷售點,僅此銷售早熟梨就達6.1噸。六組貧困戶楊於國從中獲利3.5萬餘元,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漸漸的,吳明國也從村民口中的“他”變成了“吳書記”。

“答應的事都要盡力辦到”

村民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了,但居住的環境同樣重要。在村裡轉了一圈,吳明國清點了下,村裡總共15個山塘,平時洗菜洗衣服還勉強能維持,遇到乾旱天氣就沒轍了,必須得解決村民的生活用水問題。揣著從“孃家”帶來的扶貧資金,吳明國開始了規劃。設計引水線路、蓄水池,購置水管、龍頭,修繕山塘。半年後,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管。望著自家流淌出的水源,村民對吳明國的看法開始有了轉變,一致認為村裡來了個能“幹事”的人。

水源的事情是解決了,看能不能再給大家夥兒做點什麼。對,路燈。山裡黑得早,晚上沒燈,村民出行不方便。吳明國連夜開起了小組班子會,得跟鄉政府反映下,不行再向“孃家”要點。隨後,吳明國向上級彙報,多方協調幫扶單位爭取30餘萬元太陽能路燈安裝經費。不久,安裝路燈的事定了下來,大貨車載著160盞路燈進了山,極大改善村民生活條件。

萬事開頭難。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改水改廁、刷牆、鋪設汙水排放管道、道路硬化。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一個都不落下。

用真心換“村興”。2019年,紅旗村依靠千畝吳茱萸、千畝翠冠梨、光伏發電,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8.96萬元,村人均收入翻番。

2017年8月,年滿60歲的吳明國到了退休年齡,需脫離幫扶工作崗位。聽到消息的村民趕到村委會,將那裡圍個水洩不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是不讓吳明國離開紅旗村。看著大家期盼的眼神,吳明國主動向省質監局黨組申請,選擇繼續留下來,並且一呆又是兩年。就在當年,紅旗村退出貧困村,吳明國也於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獲評“省派定點幫扶工作先進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