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學教師資格證重點簡答彙總(一)

2019中學教師資格證重點簡答彙總(一)

​​第一章 ​ 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教育與人的發展】

(1)連續性與階段性;(2)定向性與順序性;(3)不平衡性;(4)差異性。

一個國家學制建立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制】

(1)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

(2)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反映一個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

(3)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還要考慮到人口狀況

(4)要依據青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徵

(5)要吸取原有學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參照外國學制的經驗.

為什麼教肓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學校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學校把改造過的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 系、社會意識形態等因素,經過有目的的選擇和提煉,按照人的發展特點,以系統化的形式 作用於學生,對人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其原因如下: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咅種因素

第二章 中學課程

簡述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主要觀點。【課程分類】

(1)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把人類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科學知識傳遞給下一代,而這些文化科學知識的精華就包含在學校設置的各門學科裡;

(2)教師的任務是把各門學科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生的任務是掌握預先為他們準備好的各門學科的知識;

(3)學校課程應以學科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

簡述活動課程的特點

①直接經驗的形式實現對現實生活文化的吸收、綜合運用和創造。

②強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和實際操作。

③經驗課程是以各種活動為組織方式。

④經驗課程的評價主體是多元的,不僅有教師還有學生。

簡述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信息技術教育;(2)研究性學習;(3)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4)勞動與技術教育。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有哪些?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提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的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中學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原則】

簡述教師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教學過程】

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有備課、上課、作業的佈置與反饋、課外輔導和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其中,上課是中心環節。

簡述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之間的辯證關係。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3)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如何有效地組織複習?

(1)複習時機要得當。①及時複習;②合理分配複習時間;③間隔複習;④循環複習。

(2)複習方法要合理。①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相結合;②複習方法多樣化;③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④嘗試回憶與反覆識記相結合。

(3)複習次數要適宜。要掌握複習的量。①複習內容的數量要適當;②提倡適當的過度學習。

(4)重視對記憶品質的培養。

(5)注意用腦衛生。

簡述短時記憶特點。

短時記憶,又稱工作記憶,指記憶的信息在頭腦中儲存,保持時間比感覺感覺記憶長一點,但一般不超過一分鐘的記憶、

短時記憶的特徵:

1.信息保存的時間較短,約5秒—1分鐘。

2.信息容量有限,為7±2個組塊。

3.意識清晰,主體對於正在操作、使用的記憶,有清晰的意識。

4.易受干擾,如有其它信息出現會干擾到短時記憶。

影響遺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人們需要的、感興趣的東西遺忘得較慢,而人們不需要的、不感興趣的東西遺忘得較快。

②材料的意義、性質和數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義的語義材料,特別是詩歌比無意義的材料遺忘得慢。材料的數量越大,剛識記後遺忘就越多。

③學習程度。如果學習達到剛剛能夠掌握之後還繼續學習一段時間,就是過度學習。過度學習要比剛能背誦的記憶效果要好。當然過度學習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則造成精力和時間上的浪費。

④材料序列對遺忘也會產生影響

簡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基本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2)設置合適的目標;(3)控制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4)表達明確的期望;(5)提供明確的、及時的、經常性的反饋;(6)合理運用外部獎賞;(7)有效地運用表揚;(8)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適當開展學習競爭。

學習動機的定義與功能是什麼?

(1)學習動機的含義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2)學習動機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維持功能

簡述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學習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發展是指心理的發展。所請心理的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是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所請低級心理機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覺、不隨意注意、形象記憶、情緒、衝動性意志、直觀的動作思維等。所請高級心理機能是以“語言”為中介,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所特有的。人類個體只有在掌握了人類經檢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咅種高級心理機能。高級心理機能包括觀察、隨意注意、抽象思維、高級情感、意志等。

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哪幾類?

加涅根據學生的學習結果,把學習分為如下五類:

(1)言語信息的學習即掌握以言語信息傳遞的內容,學習結果是以言語信息表現出來的,幫助學生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2)智慧技能分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解決問題)等。

(3)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內在組織的才能,這種才能使得學習過程的執行控制成為可能。

(4)態度指對人、事物及事件所採取的行動。包括對家庭、社會關係的認識,對某種活動產生的情感等。

(5)動作技能又稱運動技能,如體操運動、寫字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1.知識觀

(1)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

(2)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不能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3)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

2.建構主義學習觀

(1)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2)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建構主義學生觀

(1)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2)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

(3)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這些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簡述動作技能培養的途徑【動作技能的培養】

1.準確的示笵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簡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學習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①決定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選擇和堅持性

②影響學生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

③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

④影響學習時的情緒狀態等。

第五章 中學生髮展心理

簡述人格的特徵。【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1)獨特性;(2)穩定性;(3)整合性(統合性);(4)功能性;(5)社會性。

第六章 中學生心理輔導

簡述壓力產生的來源

壓力是人們對刺激產生的一種心理與生理上的綜合感受。壓力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心理壓力源:

(1)認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標模糊、不確定,時間緊,難以選擇或沒有選擇等,都會導致壓力的產生。

(2)情緒:恐懼、焦慮、悲傷、憤怒,厭倦產生的動機衝突等也會導致壓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鬱型人格容易產生壓力。

生理壓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勞等。

(2)環境:噪音汙染、空氣汙染、過度擁擠等。

社會壓力源

(1)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剝奪了個性的發展;

(2)家庭壓力:家庭成員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等;

(3)工作壓力:職業發展、人際溝通、人際相處等。

簡述學校心理輔導的原則。

面向學生全體原則;

2.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3.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4.學生主體性原則;

5.個別化對待原則;

6.保密性原則

第七章 中學德育

簡述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三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1)依從——從眾、服從、順從

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2)認同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

(3)內化

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

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並具有堅定性。

簡述品德的結構。【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相輔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

(1)道德認知是指對於行為規範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道德上的表現。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及其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產生的對某種道德義務的愛憎、喜惡等情感體驗。

(3)道德意志是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道德目標的心理過程。

(4)道德行為是道德形成的最終環節,是指個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

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德育過程】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2)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3)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簡述貫徹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1)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統一學校內部的多種教育力量,使之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優化群體;(2)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主動協調好與家庭、社會教育的關係,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3)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和制度化,處理好銜接工作,保證對學生影響的連續性、系統性,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漸進地持續發展。

簡述貫徹長善救失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對學生要有全面的、發展的觀點。

②注意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作用。

③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

第八章 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簡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教師心理】

(1)關注生存階段;(2)關注情境階段;(3)關注學生階段。

簡述增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簡述增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

(1)真誠。教師對學生真情流露的關愛和基於尊重信任的坦誠,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滿足基本的心理需要。(2)尊重與接納。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只有對對方尊重和接納,才會產生有效的溝通。教師要無條件地相信學生有朝好的方面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這是接納較完整的品質。然而,教師對學生的接納和尊重不是對學生無理性的溺愛和遷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個條件: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瞭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讓對方瞭解自己對對方設身處地的理解。

簡述班主任培養班集體的主要方法?

1.確定集體目標;

2.健全組織,培養班幹部,以形成集體核心;

3.有計劃開展集體活動;

4.培養正確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1.瞭解和研究學生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建立成長檔案

4組織班會活動和課外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計劃與總結

8.個別教育工作

簡述班主任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熱心班主任工作;(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和一定的教學能力;(5)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

請簡述誇美紐斯的最主要的教育觀點

(1)提出“泛智”思想,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

(2)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強調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

(3)提出了學年制思想,首次從理論上論述班級授課制。

(4)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系統性、鞏固性等。

請簡述杜威的主要觀點

(1) 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2) 教育的目的應該來自教育過程之內,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育的步驟,而不應該從教育的外部去尋找一個目的強加給教育。

(3) 教育應該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以活動組織學習,在做中學,不斷改造自己的經驗。在教學上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目的與活動的統一、智慧與探究的統一,形成了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生活中心的特點。

(4) 杜威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請簡述赫爾巴特主要觀點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主要的教育觀點是:

(1)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學要根據倫理學建立教育目的論,根據心理學建立教育方法論。

(2) 教育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教學可以按照明瞭、聯想、系統、方法四步去進行,這就是所謂的“四段教學法”,

(3) 赫爾巴特還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並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請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龜速內木法解手)

1.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目的

2. 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與教育內容

3.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

4.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組織形式

請簡述遺傳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遺傳是指人們從父母先代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特點。

1. 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質前提

2. 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過程及其階段

3.遺傳素質的差異是造成個體間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4.遺傳具有可塑性

請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作用的表現

1. 教育具有及時和延時的功能

2. 教育能加速個體發展

3. 教育能對個體做出社會性規範

請簡述各國學制的基本類型

1.雙軌制學制

主要存在於19世紀的歐洲國家。這種學制把學校系統分為兩個互不相通的軌道:一是為資產階級子女設立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另一個是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從小學到中等職業學校,是為培養勞動者服務的。

2.單軌制學制

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一種學制,其特點是所有的學生在同樣的學校系統中學習,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相互銜接。

3.分支制學制

是20世紀上半葉由前蘇聯建立的一種學制。這是一種在初等教育階段強調共同的基礎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階段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分支的學制。

請簡述我國當前學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加強基礎教育,落實義務教育

2.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3.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

4.重視成人教育,發展終身教育

請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3.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4.培養有個性的,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請簡述隱性課程的含義

隱性課程亦稱潛在課程、自發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如師生關係、校風、學風等。隱性課程具有潛在性和非預期性,是伴隨顯性課程而生的,沒有顯性課程就沒有隱性課程。

請簡述活動課程論主要觀點

1.活動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2.活動課程論主張打破學科界限,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中心來組織活動,以活動來代替分科教學,讓學生通過活動,從“做”中獲得生活必需的經驗或對已有的經驗進行改造。

3.活動課程主張在活動中進行教育和教學,把教學從教的外在重心轉移到學的內在重心上來。活動課程論者反對把教材視為“固定的和現成的”、“兒童經驗之外的東西”。

4.活動課程論誇大了兒童的個人經驗,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只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片斷、零碎的知識,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降低。此外,活動課程不指定具體明確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活動的選材由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動課題往往帶有隨意性和狹隘性。

請簡述學科課程論的主要觀點

請簡述課程計劃的構成

課程計劃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構成。

(1)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的培養要求。它是課程設置的依據和前提。

(2)課程設置。課程設置規定開設哪些學科及其教學要求。其中,開設哪些學科是課程計劃的中心。

(3)學科順序。

(4)課時分配。

(5)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請簡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的措施

第一,建立新型的師生觀: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第二,樹立教師威信。a.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養;b.要擁有淵博的知

識和高超的教學技能;.要對學生嚴格要求與關懷愛護。第三,善於和學生交往。第四,發揚教育民主,傾聽學生的意見。

請簡述科爾怕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科爾伯格採用“道德兩難故事法”,通過海因茨偷藥的故事,考察兒童對一系列結構化

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實進行判斷和推理的情況,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會經歷三種水平六個階段。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著眼於行為的具體後果和自身利害關係來判斷是非,兒童無內在的道德標準。判斷一種行為是否適當,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於受罰,或讓自己感到滿意。

階段 1 懲罰和服從取向階段階段 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水平二:習俗水平

以滿足社會輿論期望、遵循現行的社會準則和習俗、受到讚揚為道德判斷的依據。本階段的個體已經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

階段 3:尋求認可取向階段階段 4:遵守法規取向階段水平三:後習俗水平

能夠依據自己選定並遵循的倫理原則和價值觀進行道德判斷,認為不違背多數人的意

願、不損害多數人的幸福、不違背普遍的道德原則的行為就是最好的行為。處於後習俗水平的個人,已經超越現實道德規範的約束,達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階段 5:社會契約取向階段階段 6: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請簡述因材施教原則的實施要求內涵及實施要求

基本含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深人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請簡述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樹立良好的榜樣

2.利用群體約定

3.價值辨析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請簡述知行統一原則內涵及實施要求

(1)基本涵義

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觀實踐鍛鍊,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2)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①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②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認識,增強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③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言行一致。

請簡述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內涵及實施要求

基本含義

這一原則又稱長善救失原則,是指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

②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引導學生自覺正確地評價自己,進行自我教育。

請簡述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的含義及實施要求

基本含義

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要組織和建設好集體;

要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人,通過學生個人的力量影響和轉變集體。

請簡述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和基本要求

(1)基本涵義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我們對每個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對於個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們的尊重裡,同時也表示出我們對個人的要求。”

(2)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愛護、尊重與信賴學生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基本品德,也是教好學生、獲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

②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在貫徹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時,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正確、合理和恰當,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③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不能姑息遷就、放鬆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漸。

請簡述德育的途徑

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3.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4.共青團活動

5.校會、班會、週會、晨會、時事政策學習

6.班主任工作

請簡述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的含義及實施要求

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優美的環境感染和

薰陶學生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直觀具體、生動形象、情景交融,易於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於無聲處教育學生。情感陶冶主要是用教師自身的美、環境美、情景美和藝術美來感染和薰陶學生。

運用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加強自身修養;第二,創建良好的環境;第三,引導學生。

請簡述榜樣示範法的含義及實施要求

榜樣示範法是以他人的模範行為作為榜樣,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為的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運用榜樣示範法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使學生了解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蹟,理解榜樣

人物的優秀品質及其成因;第二,指導學生明確學習榜樣的哪些方面,怎樣學習;第三,狠抓落實。學習榜樣的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上。要開展必要的活動,引導學生把榜樣與自己的思想行為聯繫起來,落實到行動上。

請簡述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確立明確的奮鬥目標

(2)培養積極分子,形成班集體核心

(3)形成良好班風

(4)健全班級規章制度

(5)加強班級常規管理

班級常規管理是班集體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包括學習行為常規管理、禮儀行為常規管理、日常生活行為常規管理、文體衛勞常規管理、工作程序常規管理等。

(6)加強非正式群體教育(學生以情感為紐帶自發形成的群體)。

正式組織:班幹部;小組長;小組一般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