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夢圓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居——沿著習近平的足跡看變化

從春暖花開到數九寒天;從田間地頭到高原邊陲;從民眾衣食住行的身邊事,到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地,用真心聆聽人民的心聲,用實幹履行莊嚴的承諾。總書記的足跡折射出的是邁向新時代的步伐,是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今天開始,《焦點訪談》將播出系列節目《足跡》,展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理念的變化。

2012年11月29日上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迎來了不尋常的參觀者。

在這裡,剛剛就任總書記的習近平,發表了一場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講話。他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


為了夢圓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居——沿著習近平的足跡看變化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洪向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際上是描繪了一個當前中國向未來發展深遠圖景,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旗幟下,來奮勇前進。

5個月後,首次作為國家主席展開外訪的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向全世界講述中國夢,進一步闡釋了中國夢的內涵。

中國夢,歸根就底是人民的夢,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就是共產黨人為之奮鬥的目標,也是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困難群眾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的人,他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來到安徽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走訪村民,看望低保戶。得知汪能保的老伴患高血壓,常年吃藥,習近平關切地問起了花費情況。

在和村民座談時,習近平用一個“兜”字強調要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織就更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為了夢圓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居——沿著習近平的足跡看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總書記強調兜底,不僅強調社保的基礎性功能,更重要是社會保障制度必須不斷健全,它的首要責任和任務就是切實兜住底線,就是要避免所有人的生存危機,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不斷增進人民的福祉。

針對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制度,在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地探索起來。2016年7月,安徽省建立了貧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保障新體系,貧困人口實行慢性病門診1年內補充醫保再報銷80%。如今的汪能保,老伴常年吃降壓藥帶來的負擔,也減輕了不少。

除了專門針對困難群體,一張更密實的民生保障網惠及的應該是所有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近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民醫保目標基本實現;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近9.5億人,每個老年人均能按月領取數額不等的養老金。這張更密實的民生保障網,保障水平也越來越高,制度也越來越公平、均衡。

2014年整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6年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兩項制度……社會保障改革勇闖深水區,打破城鄉分割、職業分割,看病報銷再也不分“城裡人、鄉下人”。

鄭功成認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無論從它的覆蓋面擴大的速度,還是從保障水平提升的速度,在世界社會保障史上都是罕見的。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還要有所居,中國人最講究的是“安居才能樂業”,安居夢才能托起幸福夢、中國夢。

距離2014年春節還有5天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興安盟林區困難職工郭永財家中。

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他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2014年7月,郭有財一家搬進了新樓房。原來一家擠在一個30多平米的平房中,如今,住進了50多平米的新房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18年底,棚戶區改造這項“暖心工程”,讓上億居民“出棚進樓”。除此之外,各種類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規模實施,受益人群覆蓋面不斷擴大,住房保障網越織越密。公租房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截至2018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 5000多萬買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鎮中低收入群眾有了合適住房,實現了穩定居住;農村危房改造,讓1700多萬農民住上放心房。

鄭功成:它表明了總書記的一貫思想,基於社會公正,基於全民共享,基於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住房裡面越是弱勢的群體,越要有更大的力度去保障他,這幾年國家的投入應該說體現了這種指導思想,得到了落實,我們國家住房保障體系實際上是個多層次的體現,目前基本成型。

要實現中國夢,根本在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發展的動力又在於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總書記非常關注的重點領域。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進行調研。


為了夢圓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居——沿著習近平的足跡看變化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如果工作不安穩,收入沒有保障,那麼我覺得一切的民生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總書記把就業當成自己工作中非常優先的、最重視的、一個優先的考量,我覺得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這樣一個執政的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每年安排就業補助資金,金額逐年上升,2019年更是創新高,達538.78億,增長14.9%。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第三產業佔據半壁江山,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也大幅提高。儘管近幾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就業依然穩定,每年新增就業人數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

如今的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專門走訪了上百家企業,開發了49門專項職業能力培訓課程,與企業的需求緊密相連,學生來到這裡學習後再就業,起薪翻了一番。

就業的數量保持穩定,就業的質量也越來越高。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水平基本同步,老百姓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張車偉:這個是和我們國家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結構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也說明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就是我們經濟增長能夠更多惠及到民生,惠及到老百姓的福利上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經濟質量的改善,經濟轉型升級在向一個好的方向轉變的一些標誌。


為了夢圓有所養、有所醫、有所居——沿著習近平的足跡看變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開設了7年的常設展覽“復興之路”,依舊留住廣大遊客的腳步,新開設的“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展同樣也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參觀者:非常震撼,國家在日漸繁榮昌盛,我覺得在習主席的帶領下,確實是在日漸變好。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從中國夢提出到現在,已經將近7年時間。時間雖短,但伴隨著總書記的足跡,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一步步走入現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莊嚴的承諾擲地有聲。幾年來,從教育到就業,從收入到社保,從醫療到住房再到環境等等,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實惠,讓人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這些,都讓我們對今後更高質量的生活有了新期待,更激勵著我們奮鬥新時代,從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