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系列

​01 原文和思維導圖

《軍形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四篇,原文如下: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思維導圖如下: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系列

私信“軍形”,查看清晰版

02 簡要解讀

從《軍形篇》開始,孫子兵法就從思想和戰略層面轉到操作和戰術層面,越來越與軍事相關。

“軍形”是指軍隊的大體表現,《軍形篇》後接《軍勢篇》,兩者結合,就是“形勢”一詞的來歷。

這一篇大體講了四個部分,其中包括孫子最重要的思想:勝於易勝。

  1. 先積累自己的實力,再等待對方失誤
  2. 用兵需要謹慎,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3. 勝於易勝:要打勝仗,得打那些容易取勝的仗。
  4. 打仗時必須形成多對少、強對弱的局勢,不要妄想以少勝多的奇蹟。

下面仔細分析一下。

03 積累自己實力為先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不可戰勝,然後等待敵方出錯,再行動擊垮敵人。

能否戰勝敵人是不確定的,因為敵人可能很強大,這不容易做到;但讓自己不可戰勝是可以做到的,因為在於自己,只要己方好好積攢實力,準備充足,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行軍打仗,只要能讓自己不可戰勝即可。能不能勝過敵人,看天看命看對手,不在自己。

話句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管得了自己就好,不要強求別人。“勝可知不可為”,勝敗可以判斷,但如果沒有取勝的形勢,彆強求。

這個觀點對我們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也很有啟發。很多人在生活中,總想著變著法打敗別人,不管是對手還是朋友,還經常使用見不得光的小伎倆。

你一時勝了,只是表面戰勝,短時間戰勝,但自己沒有成長,實力還是那麼小,而且別人吃過虧就會防著你,時間一長,就再也翻不起波浪。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計較一時得失,首要提高自己的實力。想打敗別人,可以,要等待時機,以自己強大的實力為基礎,在對方出錯時再出招。

但不要強求,如果因為想勝過別人而依賴小伎倆,這是無比淺薄的行為。

如果對方不出錯怎麼辦?怎麼也不辦,等待就行,反正只要自己實力夠,在哪都能混口飯吃,老盯著別人的一畝三分地,會過得無比痛苦。

我們有時過於糾結周邊的人過得是不是好過自己,但如果自己默默積累,實力上了一個臺階,勝過別人太多,回過頭來,會發現當時的自己好可笑:怎麼曾經淪落到跟他們相比?

所以眼光宜放得長遠一些,以提升自己實力為重。

04 最好的進攻是防守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這句話是克勞塞維茨說的,但克勞塞維茨的意思是:“

整體防禦,局部進攻。以攻代守,積極防禦。

克勞塞維茨生活在18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各國相互攻擊,戰爭時有發生,而且德國還沒統一,國土面積狹小,處於四戰之地,這種形勢之下,是沒法單純防禦的,因為很容易就被人打進來,損失領土和國民。

所以,克勞塞維茨才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消極防禦是防不住的,需要走出國門,積極防禦。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防守是進攻”,講的仍然是防禦的事情,不是鼓吹積極進攻,那是軍國主義思想。

而孫子的用兵思想,一向謹慎為先。可能也跟中國所在的地區形勢有關,孫子時那時諸侯國都有各自基本盤,經營好基本盤才能對外擴張。

孫子在本篇說“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就是他這思想的體現。

無法判斷敵方是否可以戰勝,需要防守;看到對方有可乘之機,才能出而攻之。如果自己力量不足,需要防守;有餘力,才能進攻。總之,一切以防守為先。

“防守為先”的策略在現代戰爭中仍很重要。二戰期間,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區展開激烈爭鬥,最終美國技高一籌,戰勝日本。

美國戰勝日本的一大秘訣,就是“防守為先”。日本國小人少,科技落後,但喜歡叫囂進攻,在戰場上常見的就是萬歲衝鋒,喊著萬歲衝向敵人的機槍和坦克。雖然氣勢很足,但自己損兵折將厲害,一開始可能打勝仗,後續兵員損失殆盡,怎麼打?

美國人不一樣,惜命,怕死,懂得戰略收縮和後退。雖然一開始節節敗退,但保存了己方有生力量,緩過神後,憑藉自己強大的實力,把日本海軍幹翻到海底。

因此,孫子強調,優先防守,保存和壯大己方力量,有機會再圖打敗敵人。

防守時,要如同藏於九地之下,敵人一點都不知道;進攻時,要雷霆萬鈞,覆天蓋地,讓敵人沒有反應的機會。如果做到這樣的防守和進攻,就可以保全自己,全勝於人。

05 勝於易勝

在這一篇中,孫子講到了兵法中最核心的一句話:“勝於易勝”。

打容易打勝的仗,這才是“善戰者”。

在戰勝之前看出能戰勝,是一項本事,也是“勝於易勝”的關鍵之一。孫子說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

人人都看得出來的勝利,不是最好的;打了別人都說好的勝仗,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是明察秋毫,準確把握形勢,知道什麼是“易勝”,什麼難勝。

知道戰爭“易勝”還是難勝後,善戰者所做的,就是打那些“易勝”的仗:“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勝於易勝”,讓我想起一句話,“要做對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對”。

有的工作就是形勢好,發展快,機會多,財富足,在這樣的行業中,自己的努力被形勢放大,很容易取得成功;而如果選擇了不好的行業或事業,自己能力再足,奮鬥再拼,也很難抵消社會大勢,即使付出別人百倍的努力,可能都不會達到快速發展行業人士的成功程度。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順著這個思路,孫子提出了一個很著名的觀點:“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為打的都是“易勝”的仗,很容易就搞定對手,往往不精彩,不值得記載,也很少列入史書大書特書,於是聲名不顯,功業不勇。

這種將軍,才是國君最應該追求的,他們準備充分,打仗有條理,從不犯錯,所以每次都是很容易的打勝,雖不精彩,但對國家大有裨益。

而那種總喜歡打以少勝多、險中求勝的將軍,其實是把整個國家當賭注,這種人,技藝再高超也可能失手,而一旦失手,受損的是國家和百姓。

曹操在讀到這一條時感觸頗深,他給孫子兵法作注,寫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兩軍對壘,先管好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能給敵人可乘之機。

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獲得勝利的地位和條件,知道自己可以取勝才投入戰鬥;而打敗仗的軍隊,總是不考慮周全,存在僥倖心理,企圖在戰鬥中死命一搏,但往往以失利告終。

“先勝而後求戰”,這是軍形篇最核心的思想。

06 以多打少,以強欺弱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上一節說,打仗,要勝於易勝。在實際操作中怎麼辦呢?要打以多打少、以強勝弱的仗。

“度,量,數,稱,勝”,這五條,指的是敵我實力比較。

度,指國土大小,人戶多少,財政收入等國家實力,“量和數”指能出的軍隊數量。“稱”指比較敵我雙方的“數量”。

比較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戰爭呢?“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就像“鎰和銖”的差距一樣。

鎰和銖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二十四銖為一兩,所以一鎰等於480銖。當雙方的實力差距大到“鎰跟銖”一樣,就可以打勝;反過來,怎麼打也不會勝。

十幾年前伊拉克戰爭爆發時,國內很多“民間軍事家”憤慨不已,說美國流氓,趁著美國打伊拉克,中國應該高舉義旗,去打美國,現在我們這麼慫,只會口頭抗議,丟人。這種言論在網絡上竟然獲得很多贊同。

有一次一個軍事節目講到這點,當時嘉賓的評論讓我記憶深刻,他說:“中國不是不能打美國,但時機不到。什麼時候時機到呢,當中國跟美國的實力差距,大到如今美國跟伊拉克差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打美國了。”如今想來,這位嘉賓深諳孫子兵法的精髓。

當我方跟敵方差距跟“鎰跟銖”差距一樣時,勝利者指揮士兵打仗,就如同千仞高的懸崖上掘開積水往下衝,誰能防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