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详解《孙子兵法》系列

​01 原文和思维导图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原文如下: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思维导图如下:

思维导图详解《孙子兵法》系列

私信“军形”,查看清晰版

02 简要解读

从《军形篇》开始,孙子兵法就从思想和战略层面转到操作和战术层面,越来越与军事相关。

“军形”是指军队的大体表现,《军形篇》后接《军势篇》,两者结合,就是“形势”一词的来历。

这一篇大体讲了四个部分,其中包括孙子最重要的思想:胜于易胜。

  1. 先积累自己的实力,再等待对方失误
  2. 用兵需要谨慎,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3. 胜于易胜:要打胜仗,得打那些容易取胜的仗。
  4. 打仗时必须形成多对少、强对弱的局势,不要妄想以少胜多的奇迹。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

03 积累自己实力为先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不可战胜,然后等待敌方出错,再行动击垮敌人。

能否战胜敌人是不确定的,因为敌人可能很强大,这不容易做到;但让自己不可战胜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于自己,只要己方好好积攒实力,准备充足,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行军打仗,只要能让自己不可战胜即可。能不能胜过敌人,看天看命看对手,不在自己。

话句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管得了自己就好,不要强求别人。“胜可知不可为”,胜败可以判断,但如果没有取胜的形势,别强求。

这个观点对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也很有启发。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想着变着法打败别人,不管是对手还是朋友,还经常使用见不得光的小伎俩。

你一时胜了,只是表面战胜,短时间战胜,但自己没有成长,实力还是那么小,而且别人吃过亏就会防着你,时间一长,就再也翻不起波浪。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计较一时得失,首要提高自己的实力。想打败别人,可以,要等待时机,以自己强大的实力为基础,在对方出错时再出招。

但不要强求,如果因为想胜过别人而依赖小伎俩,这是无比浅薄的行为。

如果对方不出错怎么办?怎么也不办,等待就行,反正只要自己实力够,在哪都能混口饭吃,老盯着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会过得无比痛苦。

我们有时过于纠结周边的人过得是不是好过自己,但如果自己默默积累,实力上了一个台阶,胜过别人太多,回过头来,会发现当时的自己好可笑:怎么曾经沦落到跟他们相比?

所以眼光宜放得长远一些,以提升自己实力为重。

04 最好的进攻是防守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这句话是克劳塞维茨说的,但克劳塞维茨的意思是:“

整体防御,局部进攻。以攻代守,积极防御。

克劳塞维茨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相互攻击,战争时有发生,而且德国还没统一,国土面积狭小,处于四战之地,这种形势之下,是没法单纯防御的,因为很容易就被人打进来,损失领土和国民。

所以,克劳塞维茨才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消极防御是防不住的,需要走出国门,积极防御。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讲的仍然是防御的事情,不是鼓吹积极进攻,那是军国主义思想。

而孙子的用兵思想,一向谨慎为先。可能也跟中国所在的地区形势有关,孙子时那时诸侯国都有各自基本盘,经营好基本盘才能对外扩张。

孙子在本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就是他这思想的体现。

无法判断敌方是否可以战胜,需要防守;看到对方有可乘之机,才能出而攻之。如果自己力量不足,需要防守;有余力,才能进攻。总之,一切以防守为先。

“防守为先”的策略在现代战争中仍很重要。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斗,最终美国技高一筹,战胜日本。

美国战胜日本的一大秘诀,就是“防守为先”。日本国小人少,科技落后,但喜欢叫嚣进攻,在战场上常见的就是万岁冲锋,喊着万岁冲向敌人的机枪和坦克。虽然气势很足,但自己损兵折将厉害,一开始可能打胜仗,后续兵员损失殆尽,怎么打?

美国人不一样,惜命,怕死,懂得战略收缩和后退。虽然一开始节节败退,但保存了己方有生力量,缓过神后,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把日本海军干翻到海底。

因此,孙子强调,优先防守,保存和壮大己方力量,有机会再图打败敌人。

防守时,要如同藏于九地之下,敌人一点都不知道;进攻时,要雷霆万钧,覆天盖地,让敌人没有反应的机会。如果做到这样的防守和进攻,就可以保全自己,全胜于人。

05 胜于易胜

在这一篇中,孙子讲到了兵法中最核心的一句话:“胜于易胜”。

打容易打胜的仗,这才是“善战者”。

在战胜之前看出能战胜,是一项本事,也是“胜于易胜”的关键之一。孙子说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

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胜利,不是最好的;打了别人都说好的胜仗,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是明察秋毫,准确把握形势,知道什么是“易胜”,什么难胜。

知道战争“易胜”还是难胜后,善战者所做的,就是打那些“易胜”的仗:“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胜于易胜”,让我想起一句话,“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

有的工作就是形势好,发展快,机会多,财富足,在这样的行业中,自己的努力被形势放大,很容易取得成功;而如果选择了不好的行业或事业,自己能力再足,奋斗再拼,也很难抵消社会大势,即使付出别人百倍的努力,可能都不会达到快速发展行业人士的成功程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顺着这个思路,孙子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打的都是“易胜”的仗,很容易就搞定对手,往往不精彩,不值得记载,也很少列入史书大书特书,于是声名不显,功业不勇。

这种将军,才是国君最应该追求的,他们准备充分,打仗有条理,从不犯错,所以每次都是很容易的打胜,虽不精彩,但对国家大有裨益。

而那种总喜欢打以少胜多、险中求胜的将军,其实是把整个国家当赌注,这种人,技艺再高超也可能失手,而一旦失手,受损的是国家和百姓。

曹操在读到这一条时感触颇深,他给孙子兵法作注,写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两军对垒,先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能给敌人可乘之机。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的地位和条件,知道自己可以取胜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不考虑周全,存在侥幸心理,企图在战斗中死命一搏,但往往以失利告终。

“先胜而后求战”,这是军形篇最核心的思想。

06 以多打少,以强欺弱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上一节说,打仗,要胜于易胜。在实际操作中怎么办呢?要打以多打少、以强胜弱的仗。

“度,量,数,称,胜”,这五条,指的是敌我实力比较。

度,指国土大小,人户多少,财政收入等国家实力,“量和数”指能出的军队数量。“称”指比较敌我双方的“数量”。

比较到什么程度可以开始战争呢?“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就像“镒和铢”的差距一样。

镒和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当双方的实力差距大到“镒跟铢”一样,就可以打胜;反过来,怎么打也不会胜。

十几年前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国内很多“民间军事家”愤慨不已,说美国流氓,趁着美国打伊拉克,中国应该高举义旗,去打美国,现在我们这么怂,只会口头抗议,丢人。这种言论在网络上竟然获得很多赞同。

有一次一个军事节目讲到这点,当时嘉宾的评论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中国不是不能打美国,但时机不到。什么时候时机到呢,当中国跟美国的实力差距,大到如今美国跟伊拉克差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打美国了。”如今想来,这位嘉宾深谙孙子兵法的精髓。

当我方跟敌方差距跟“镒跟铢”差距一样时,胜利者指挥士兵打仗,就如同千仞高的悬崖上掘开积水往下冲,谁能防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