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2019年1月14日,《鄭州晚報》封面羅列了2018年鄭州市的發展成果:經濟總量首破萬億,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

這個成績在中部六省可謂突出,但並不耀眼,經濟總量破萬億,武漢、長沙早早完成;常住人口突破千萬,武漢市也是中部地區首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長沙甚至超過“老大哥”武漢,成為中部六省省會人均生產總值第一。

但這份成績,卻能成為鄭州叫板武漢的底氣。面對鄭州來勢洶洶的追趕,武漢“中部第一城”的名號還能保持多久呢?未來的武漢與鄭州,到底是“相愛相殺”還是“相輔相成”?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01

鐵路之爭

時光回到130年前,是鄭州與武漢命運交匯的開始。

1889年,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給清廷上了一份奏摺——《請緩造津通改建腹省幹路折》。張之洞在折中提出,“宜自京城外之蘆溝橋起,經行河南,達於湖北的漢口鎮,此則鐵路之樞紐,幹路之始基”。

張之洞親自劃定這條幹線鐵路的走向,在過黃河的地點上,張之洞沒有選擇路線更短的開封,而是名不見經傳的鄭縣。這一繞,繞出了一個新鄭州。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底圖:中國歷史圖集

而正是因為督修盧漢鐵路,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坐鎮武昌,也就是武漢前身之一。張之洞督鄂期間,武漢迎來了大發展。

盧漢鐵路1895年才正式開工,1906年4月1日正式全線通車。1904年3月,隴海鐵路前身之一的汴洛鐵路開工,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就是鄭州。作為交通樞紐,鄭州的商業日漸繁榮。時有評論:“汴省自鐵軌交達,風氣大開,商務、實業、進步甚速。”

如果說,鐵路對於武漢而言,只是騰飛的翅膀,那對於鄭州來說,就是命運的轉折。

鄭州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在解放後風光無限。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中原軍區隨即在鄭州設立了隴海、平漢鐵路聯合管理局,1950年3月起,改稱鄭州鐵路管理局,管轄範圍是北起高遷站、南到漢口的玉帶門站,東起徐州、西至天水,正線全長約2500公里,涵蓋湖北、河南和陝西三省鐵路及河北省的部分鐵路。1958年9月,鄭州鐵路管理局改稱鄭州鐵路局,同時分拆出西安鐵路局和武漢鐵路局。 2005年,鄭州鐵路局再次一分為三。

擁有鄭州鐵路局這樣的超級大局,鄭州無論是從鐵路規劃、路線、車次調配等等都具備地利優勢,甚至當地有評論:鄭州鐵路局,黃河水利委員會,鄭州市政府,河南省政府各管1/4個鄭州。由此,足見鄭州鐵路局的影響之大。

改革開放之後,武漢成為沿江開放城市,儘管長江黃金水道依然存在,但缺乏東西向的鐵路,與東南沿海的聯繫不強,漸漸失去了民國時期“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歷史榮光。不管是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發展,武漢都沒有了“東方芝加哥”的風采,逐漸淪落為“全國最大的縣城”。

武漢歷來被認為是“九省通衢”,鄭州則一直自詡“十省通衢”,兩座城市的交通樞紐之爭在2005年之後開始白熱化。2004年,國務院通過《中長期鐵路規劃》,計劃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樞紐為重點,調整編組站,改造客運站,建設機車車輛檢修基地,完善樞紐結構,使鐵路點線能力協調發展。武漢是其中唯一的中部城市。2005年,鄭州鐵路局分拆,元氣大傷,不僅一分為三,連省內的鐵路線都沒有全部留下,豫南地區劃給了武漢鐵路局。

2005年武漢鐵路局獨立之後,武漢迎來高鐵大發展。2009年武廣高鐵成為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高鐵,隨後京廣高鐵貫通,滬漢蓉專線開始運營,武漢高鐵大十字形成,同時武岡、武石、武鹹漢孝、漢十城際相繼貫通,武漢與武漢城市圈以及省域副中心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但鄭州也並沒有因此淪落,其鐵路樞紐的地位依然牢固,南北向的京廣高鐵與東西向的徐蘭線在鄭州交匯。與此同時,鄭州還規劃了濟南、太原、合肥等方向的高鐵建設,預計形成米字型鐵路網。

如果說分拆鄭州鐵路局,讓武漢依靠武漢鐵路局深入到鄭州的腹地,那麼鄭州也是依靠鄭州鐵路局緊緊佔據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地帶。

鐵路之爭,只是武漢和鄭州這個兩個中部雙子星競爭的縮影,在更廣闊的領域,鄭州一直在謀求與武漢掰掰手腕。

02

國家中心城市之爭

國家中心城市是城鎮體系中的最高等級,有志於成為中部新老大的鄭州市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而武漢作為中部“老大哥”,對這個稱號也是志在必得的。2013年,武漢提出要成為中國中部中心,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中心城市。自此,武漢對標的對象就是已經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北上廣等地。這與其說的是追趕,不如說是復興。

而鄭州,是武漢最直接的競爭者。同在中部地區,同樣作為省會城市,無論是交通樞紐地位還是政策優勢,雙方都不相上下。儘管經濟上與武漢存在差距,但是鄭州的優勢也比較明顯,那就是河南省的人口。在國家城鎮化戰略之下,鄭州未來的人口增長想象空間很大。

觀察中國區域發展狀況,雙子星格局比較明顯,例如東北的瀋陽、大連,廣東的廣州、深圳,山東的濟南、青島,西南地區的成都、重慶等等。

武漢從民國時期起一直是中部地區的核心城市,在1949年之後的前三十年的革命建設中,武漢也是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武漢由於深處內陸,失去了改革的先機,不復往日風采。

由於武漢的沒落,其影響力往北不過信陽,往南到不了衡陽,往東到不了南昌,往西到不了重慶,影響區域大致與武漢鐵路局的範圍一致。這也就決定了:在中部不可能只有一箇中心城市,雙子星的格局是必然的。而能成為武漢挑戰者的,只有鄭州。

2016年,國務院批覆《促進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其中就明確提到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之後國務院在同一天發佈批覆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儘管批覆落款日期不同,但同日發佈已經說明了:在武漢與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問題上,中央並無偏向。

武漢和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哪些優勢呢?首先看國家定位,在2010年國務院關於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中,對於武漢市的定位是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武漢市是長江中游是城市群中心城市,在長江經濟帶當中,武漢市被定位為超大城市。

同樣,在2010年國務院關於鄭州市總體規劃的批覆中,對鄭州的定位是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在中原城市群當中,鄭州是中心城市。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在定位上,鄭州市缺少的部分恰好就是鄭州的劣勢。在河南,洛陽的工業基礎要優於鄭州。而在科教領域,整個河南都是短板,不要說鄭州無法與武漢相提並論,整個河南都可能被武漢的科教優勢“吊打”。

作為塔尖城市的國家中心城市,除了需要具備強勁的綜合實力外,還應該能夠起到引領、輻射作用。

在國家的定位當中,武漢是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鄭州則是中原地區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區被一分為二,根據《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與《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武漢承載了長江中游發展的龍頭作用,而鄭州則是引領中原的核心。武漢的腹地圍繞長江展開,而鄭州則是華北地區。

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當中,長沙實力一直不弱,武漢無法取得絕對性優勢,在產業協調上,武漢與長沙的相互交流也不多。而南昌,因為江西對接長江三角洲的東向戰略,與中部武漢的聯繫並不緊密。而在武漢城市圈內部,武漢的輻射作用也沒有很好的凸顯。

同樣,鄭州也存在輻射力不足的問題。儘管中原城市群當中,城市的發展比較平均,但這也導致鄭州在河南首位度不高。開封對於鄭州的省會地位一直耿耿於懷,洛陽則看不上鄭州借省會身份佔據大量資源。可以說,省內城市之間的競爭,是未來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變數。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03

中部C位:目前仍是武漢

在鐵路上,武漢拿下了鄭州的“半壁江山”;國家中心城市上,鄭州又拿到與武漢同場競技的資格。那麼問題來了:武漢和鄭州,到底誰是中部第一城?

這個問題如果現在就回答,那麼答案基本可以確定,那就是武漢。但是若是將問題的時間線向未來延長,答案是否還能如此確定呢?

先來看看場上兩位“選手”的基本情況。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儘管鄭州市的GDP最近幾年增長比較明顯,但是武漢也沒有落後,相反兩地之間GDP絕對值的差距越來越大,從2013年相差2486億擴大到2018年4700多億,五年時間將近擴大了一倍之多。從相對值上來看,鄭州GDP一直不到武漢的7成,差距並沒有因為鄭州這幾年的發展而縮小。如果以經濟首位度來看,武漢GDP佔湖北省超過37%,而鄭州則只佔河南21%,鄭州在河南省內的經濟影響力並不明顯。

以2018年數據為例可以發現,在幾個主要數據項上,鄭州與武漢的差距幾乎是全面的。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再看看國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國際影響力,根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發佈的2018年《城市對外交往活力指數研究報告》,在49個樣本城市之中,武漢排名16,中部地區第一;鄭州排名28,中部地區第三。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武漢綜合排名太低,主要短板在經貿領域。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政治交往方面,武漢正在努力。城市政治交往主要指標由外國領導人訪問數量、領館數量、國際組織數量和國際友城數量組成。2018年,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印度總理莫迪、比利時國王菲利普都將訪華的第一站放在了武漢。在領館數量上,武漢擁有5家領事館,鄭州沒有一家。武漢擁有22個友好城市,鄭州11個。在經貿方面,有26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武漢落戶(2018年數據),鄭州則是63家(2016年數據)。在入境遊客量上,2017年武漢入境外國人遊客203萬,排名全國第七,中部第一。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在進出口貿易上,2018年鄭州進出口總值4105億元,武漢2148.40 億元。差距明顯,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富士康。鄭州市商務局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富士康旗下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完成154.4億美元,佔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98.0%;其中出口88.8億美元,佔全市加工貿易出口的97.1%。2019年《河南經濟藍皮書》顯示富士康佔河南單一省分外貿進出口的比重達60.4%。過分依賴富士康的出口,讓河南以及鄭州抵禦外貿風險的能力降低。

綜合以上數據,或許可以肯定地說:就目前而言,武漢仍舊可稱為但未來是否如此呢?這得看城市發展的潛力。一個城市的發展,短期看的是政策,中期看的是金融,長期看的是人口。

04

中部老大:鄭州取代武漢?

從政策上看,同處中部,鄭州和武漢得到的很多政策扶持是相似的。比如,鄭州率先拿下了國家級航空港區建設,鄭州機場的貨物吞吐量一下躍居中部首位不過在航空貨運建設上,武漢並非沒有辦法。鄂州順豐機場的開建,是未來武漢與鄭州爭奪中部貨運樞紐的重要砝碼。

既然政策上大同小異,那麼接下來就主要看雙方政策實施的條件了。以武漢所在的武漢城市圈和鄭州所在的中原經濟區核心區域為例。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為核心,包括武漢半徑100公里內的7座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圈,而中原經濟區核心是以鄭州為中心的河南省九座城市。從整體實力上來看,中原經濟區核心區要強於武漢城市圈,但是論核心城市的影響力,鄭州要弱於武漢。

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區域基本位於長江沿線,鄂州、黃石、黃岡三市的市區基本隔江相望,這也使得武漢城市圈的資源可以集中使用。

武漢城市圈的外圍是大別山和幕阜山,這種地形地貌讓武漢城市圈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圈層格局:以武漢為核心,以孝感、鄂州、黃石、黃岡市區為衛星城,以外圍天門、仙桃、潛江等外圍縣城為點,最外圍大別山和幕阜山則作為綠色生態屏障。中心城區的集中,讓武漢城市圈的人口可以集聚,提高的土地使用效率。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相比較於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的一大優勢是水資源的豐富。水資源豐富是發展化工產業的重要基礎。在武漢城市圈的規劃當中,鄂州以及黃石均有化工產業的規劃,而化工產業也有明顯的從沿海往內陸地區遷移的趨勢。在這個趨勢當中,武漢周邊成為很好的承接地。

正如之前提到的,從經濟首位度上來看,鄭州不如武漢,但是河南省的實力要強於湖北省,這是鄭州的優勢所在。只要鄭州市能在經濟首位度上達到武漢的水平,經濟總量自然會超過武漢。但是,是不是武漢未來就沒有機會呢?

其實並非如此。相較於河南省份內部各市之間的差距,湖北省內的發展更均衡。河南有洛陽和開封這樣的副中心城市,湖北同樣有襄陽和宜昌這樣的副中心城市。湖北2018年常駐人口5900萬,而河南則超過一億,最近三年兩省之間的GDP差距一直保持在8000億元左右,而武漢和鄭州的GDP差距在拉大,2018年相差4700億元,恰好佔據了湖北與河南差距的一半以上。

另外,河南洛陽與開封離鄭州太近,鄭州對資源的集中必然會影響到洛陽和開封的發展。相反,湖北的中心城市武漢與兩大副中心之間相隔較遠,武漢將輻射的重點放在武漢城市圈內,次一級重點則是江西九江、湖南嶽陽和河南信陽,再外圍則是聯合長沙和南昌,共同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

鄭州、武漢:請叫我特大城市,中部C位花落誰家?

說完政策,再看金融。比拼金融實力首先要看兩地有多少錢,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社會存款餘額。2018年,武漢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8億元,鄭州則是1152億元;武漢的社會存款餘額是26331億元,而鄭州則是21767億元。可以看出,鄭州相比武漢,資金量比較少。

其次看金融機構。鄭州有鄭州商品交易所,這是鄭州的優勢,但目前鄭州商品期貨交易的地位沒有體現出來,相比較於上海和深圳,鄭州商品交易所的知名度太低。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鄭州市境內上市及掛牌公司共 853 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27 家。

反觀武漢,2018年年末總部設在武漢的金融機構有 28 家。在漢設立或籌建後臺服務中心的金融機構 33家,居全國之首。上市公司7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0家,境內上市公司57家。

另外武漢既有武漢大學這樣的綜合類大學,又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樣的財經類名校,金融人才豐富。在武漢設立後臺中心的綜合成本,也比在沿海低1/3。

最後再來看人口。雖然現在鄭州常住人口比武漢少,但是背靠人口大省河南,鄭州市未來的人口規模很有可能超過武漢。在人口增長方面,2017年武漢和鄭州均加入搶人大戰,根據獵聘《2018中高端人才攻略報告》顯示,全國人才淨流入率鄭州排名第五,武漢則是第七。但是相比較於鄭州,武漢在搶人大戰的優勢則是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相比較於鄭州要引,武漢著力於“留”。

而在人口結構上,鄭州則優勢明顯。根據鄭州市2018年統計公報,普通高中有126所,在校學生19.7萬人。普通初中342所,在校學生40.2萬人。普通小學940所,在校學生91.7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39.8萬人。而武漢2018年普通中學在校生 32.8萬人;小學在校生57.9萬人;幼兒園在校生 31.8萬人。人口結構更加年輕,這是鄭州未來發展的優勢所在。

對比了政策、金融和人口之後,武漢相比鄭州依然存在較大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在未來20年內依然存在。鄭州的優勢在未來,是還坐在小學裡朗朗讀書的小朋友們。

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中部C位花落誰家,都不可能成為中部唯一的中心,武漢北上不行,鄭州南下亦很難,雙方未來的勢力分界線很可能在淮河沿線,也即是南北分界線。武漢和鄭州分別在中部的南北兩地稱雄,雙子星的結構會持續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