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古城牆:歷史的見證者

現安順古城牆位於塔山東路西側安順職院與民族飯店之間,約有二十餘米殘段。

安順古城牆:歷史的見證者

《大定志》雲:“普定衛明建成碑記,安陸侯吳復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382.1.4)欽依制旨於普定府選擇地名阿達卜建築城池,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十七日完備(1382.3.4)。”《安順府志》載:“安順府城,原普定衛城,洪武十四年,命安陸侯吳復擇地於阿達卜寨(建城事見安陸侯《建水西城碑》),十五年城成,始置衛。”

安順古城牆:歷史的見證者

其按語曰:“城甕以石,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五尺。門四,東曰朝天,西曰懷遠,南曰永安、北曰鎮夷。城樓四,水關三、水樓三,月城四。成化中,移安順州於普定衛城同治。萬曆三十年升安順州為府,遂為府城。明末毀於寇。康熙九年,知府彭錫纓等捐修完固。十一年,知府胡宗虞壘石增高,重修四城門,附以鐵。普定縣為附廓。

安順古城牆:歷史的見證者

乾隆二十年,知縣劉大賓請帑折修。三十六年,知縣王玉溥請帑折修四門城樓、城門及月城門。道光十一年,提督餘步雲、署布政使司李文耕、分巡貴西道周廷授、知府經武濟、知縣劉國筠暨各廳、州、縣捐廉補修城垣,拆修四門城樓、城門。十三年,知縣陳熙晉捐廉補修城垣。二十七年,知府常恩捐廉補修西門月城及各廢垣。”刺蝟典籍中安順古城牆建修、重修、拆修、補修、增修之記載,民國間未有維修事聞。

安順古城牆:歷史的見證者

從明洪武十四年建城始,至民國末年(1949),安順城區發展未超過城牆範圍,城牆內面積約1.7平方公里,即所謂“對城三里三”是也。

2007年5月,經安順市人民政府批准公佈該段城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8年12月進行維修,至2009年2月修復竣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