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 甜了鄉愁富了民

甜了鄉愁富了民

——常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見聞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周勇軍 姜鴻麗

典型引路,示範推進,是地方工作一個重要抓手。常德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著力把“4+9”鄉村振興示範片打造成全市鄉村振興示範高地,取得顯著成效。

“4+9”,即市縣共建桃花源、柳葉湖、西湖和西洞庭4大示範片區,9個區縣市各自主創建1個示範片區。全市示範片共涉及148個村(社區),其中重點村50個,總人口30餘萬人。

近日,記者到常德津市、桃源、鼎城等地示範村走訪,看到的是村容整潔、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村民日子紅紅火火的場景。常德市委書記周德睿介紹,鄉村振興戰略在常德實施近2年來,已深刻改變沅澧大地面貌,鄉村變得靚起來,農民變得富起來,鄉風變得文明起來。

整治人居環境

金風送爽,荷葉田田,楊柳依依,水鳥翩翩。位於津市毛裡湖上游的白衣鎮白衣庵社區,紅色遊道環繞荷塘,前方不遠處觀景臺上,一批遊人在眺望鄉村美景。每到週末,很多人來這裡賞荷,採摘火龍果、無花果,熱鬧非凡。

“一年前,13家藠果廠圍灘而立,藠果加工臭氣熏天,生產廢水、生活汙水直排河溝,流入毛裡湖。河灘堆滿垃圾,蚊蠅亂飛。”說起當時情況,白衣庵社區居民康波直搖頭。

變化來自常德市全面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去年,白衣鎮關閉藠果廠,另選新址引進投資商,建起高標準、有現代環保設施的大廠。清理垃圾堆,建立垃圾轉運站,實行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溪溝兩邊2個村(社區)各建一個汙水處理廠,溪溝上游建起生物淨水池,並清淤掃障,種上200畝荷花。白衣鎮黨委書記劉波說,環境好轉後,鄉村旅遊興起,給村民帶來了可觀收益。

鄉村振興,必須抓環境整治。去年開始,常德市委副書記、市長曹立軍當起了“規劃師”,部署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武陵區蘆荻山鄉等10個鄉鎮為示範點,全面推進環境衛生“三面五清”(即地面、牆面、水面,垃圾清運、地面清掃、水面清潔、牆面清理、違章建築清除)。市裡制定任務清單,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各地因地制宜,共繪鄉村美景,出現了你追我趕的喜人局面。

今年上半年,常德市鄉村共清理生活垃圾43.7萬噸、清除衛生死角8.2萬處、清理塘溝2.5萬處、整治空心房12998間、拆除違章建築2萬多處,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1%,面貌煥然一新。

狠抓特色產業

走進桃源縣茶庵鋪鎮松陽坪村,遠山雲霧繚繞,茶園綠意盎然,清溪繞村而過,白鷺翩翩起舞。

茶園裡,56歲的茶農李習能正在機採第四季大葉茶。“我種了10畝茶葉,一年每畝收入3000元以上。我們的芽茶高峰時期每公斤賣到120元,不少芽茶出口,還有遊客來我們這裡體驗採茶呢!我們的口袋富了,日子越過越好。”說話的工夫,李習能採好了一袋茶。

“茶庵鋪種茶歷史悠久。立足這一資源,我們正在打造茶旅小鎮。”茶庵鋪鎮黨委書記馬宏志介紹,目前全鎮茶園面積達6.8萬畝,佔耕地面積80%,有69家茶葉加工廠、37家相關銷售服務企業,茶產業年產值超過10億元。今年來,鎮裡已投入1.3億元,對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引進了近5億元社會資本開發茶業和旅遊業。百尼茶庵投資1000萬元打造的文旅項目望鄉民宿,現已初具規模。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常德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推進糧食、生豬、蔬菜、水產品、林業5個“雙百億”產業建設;推動品種優化和品牌創建,重點培育“常德香米”“常德茶油”等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全域規劃編制,按照“片區示範、百村創建”思路,重點推進“4+9”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示範片區按“產業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產業基礎紮實、鄉村風貌具有特色”的原則選定,積極發展茶葉、油茶、甲魚、柑橘、菸葉等優勢特色產業,涉及190個村(社區),總面積1307.25平方公里。其中,13個特色產業鄉鎮完成了產業規劃。

去年11月以來,常德先後在長沙、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舉辦常德品牌農業推介系列活動,簽訂購銷與投資協議212個,協議金額超過329億元。茶庵鋪鎮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鎮。澧縣城頭山葡萄小鎮、西洞庭祝豐朝鮮薊小鎮、西湖西洲牧業小鎮,被推薦申報省級農業特色小鎮。

大倡文明鄉風

“新農村建設要提升,人居環境是大事,愛衛協會來牽頭,保潔員個個都上陣……”

最近,常德市鼎城區草坪鎮民間藝術聯合會表演的地花鼓《我們都是保潔員》,不僅在草坪鎮演出多場,還登上了“歡樂瀟湘”常德群眾文藝演出百團大賽市級決賽的舞臺。“我們的生活就像戲裡唱的,如今草坪鎮開窗見綠,出門賞景,地上乾淨,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到處像公園。”參加演出的朱曉娟自豪地說。

“我們這裡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村民們把生活融入藝術,草坪歌舞遠近聞名,鄉村文化精彩紛呈。”草坪鎮黨委書記楊國軍告訴記者,在草坪鎮,村村建起了百姓大舞臺,村村辦起了農民春晚。每村都有三五支農民演藝隊伍,全鎮共有37支專業歌舞隊,從業人員達900多人,每年演出收入達4000多萬元。

穿行在常德鄉村,記者被各地蓬勃興起的新風氣、新時尚所吸引,被農民們臉上的笑容所感染。津市白衣鎮“五德禮堂”、石門“美麗鄉村夜講壇”、澧縣牌樓村“道德長廊”、鼎城滄浪坪村編修村志、臨澧同心村譜寫《同心村歌》……鄉村文化蓬勃興起,文明鄉風撲面而來。

目前,常德農村已全面建立健全“兩委三會”制,愛衛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文化藝術團、產業發展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已經普及。全市2262個村(社區)中,有2216個村(社區)將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寫入村規民約,有2187個村(社區)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有205萬餘名普通群眾簽訂了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承諾書。

鄉村振興之風吹遍沅澧大地,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