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三十九篇:客家話篇

廣東攻略第三十九篇:客家話篇

客家話,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客家話是漢語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話是它的一級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話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話下有數支客家話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話的地位都跟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晉語、湘語、贛語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客家話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客家話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在粵西和廣西的客家話被稱之為“話”,在四川就被稱之為“土廣東話”,在臺灣被稱之為“粵東話“。客家話分佈範圍也是非常廣泛,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四川等省份,另亦見於香港(尤其在新界地區)、臺灣及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毛里求斯、印度等等)。比較集中的中心文化區位於廣東省的東北部即粵東、粵北以及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即閩粵贛三角地帶。亦稱閩粵贛邊區或者嶺東地區。客家話也因此叫嶺東語。

客家話在不同地方是有不同的方言,其中梅縣話是被視為客家話中的代表。梅縣話是一種行用於廣東省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的客家話方言,歷來被公認為客家語的代表。梅縣話在語音、詞彙等方面保留了相當多中古漢語的特點,語音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廣東省教育部門1960年9月公佈的客家語拼音方案,就是以梅縣話為標準的。此外,梅州電視臺客家公共頻道的客家話節目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神州之聲節目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客家之聲節目都是以梅縣話作為播音標準語言。梅縣話通行於梅州市區的梅江區、梅縣區,一般來說,梅州話指流行於梅州各地不同口音的客家話的總稱;儘管相互間有稍微差異,但梅縣話均能和其他梅州話互通。

梅縣是宋以來南遷客家人的集結中心,又是爾後轉徙四方的大本營之一。在廣東東北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往南有韓江之便,往西有東江之利,往北又可藉贛江、汀江以通贛南、閩西。未有公路之先,已是粵、閩、贛三省邊區要衝。清初置嘉應州,治所即設於此。境內教育發達,人文薈萃。乾嘉年間,廣東接連五科鄉試,雄踞榜首的解元皆為嘉應州生員。五科五解,一時傳為美談。建國前,販夫農女,受過中等教育者亦復不少,人稱“耕田亞妹very good”(一語雙關:既稱其美,亦譽其學過洋文)。凡此歷史、地理、政治、文化的特殊地位,使梅縣話自然而然地成了客方言的代表。

客家話除在梅州之外,在粵東的河源、惠州、汕尾陸河縣、潮州饒平縣、揭陽揭西縣,粵北的韶關、清遠英德,珠三角的深圳龍崗、鹽田、龍華,東莞樟木頭、鳳崗、清溪,粵西的部分市縣區都有分佈。

下面來講講客家話的幾個方言:

1、興寧話:興寧話是指在興寧市的客家話方言,屬客家話粵臺片興華小片(興指興寧,華指五華)。興寧話內部幾乎相同,極小差異;按當地居民的劃分也可以分為“上山聲”(北片口音)和“下山聲”(南片口音),其中以南片口音為代表。興寧話與梅縣話相比,有自己較獨特的語音特點(含聲母和聲母),在客家語當中有較獨特的位置。但由於興寧話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外界對興寧話的瞭解較少。興寧話雖與鄰近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的梅縣話(含梅城口音)或周圍的縣份有所不同,但都能夠通話,與贛南、閩西的客家語也大致可以交流。

2、豐順話:豐順縣位於廣東省東部、梅州市的南端,東鄰饒平、潮安;南接揭東、揭西;西連五華、興寧;北界梅縣、大埔。豐順縣地處客家語和閩語的交接地帶,縣內有客家話和潮州話,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縣內除東南部的絕大多數地方,閩語主要分佈在東南部與饒平、潮安、揭東交接的地方。縣內沒有純粹的閩語鄉鎮,但東部的留隍、東留、南部的湯南及縣城湯坑是閩語潮州話居民的主要聚集地。一般來說北部廣大區域絕大多數是純客家話鄉鎮。除此之外,臺灣有不少豐順客家人移民,但因為人數不多多數人已改說其他口音的客語或其他語言。目前桃園仍有少數說豐順腔的居民。

3、惠陽話:惠陽話是一種通行於惠州市、東莞市、深圳市一帶(原惠陽地區)的客家語方言,以惠陽區淡水話為代表口音。惠州地區客家話學術上稱之為惠陽客家話,惠陽客家話大多屬客家話粵臺片新惠小片, 原惠州地區以及由此遷出的能夠與今惠陽區客家語較順暢交流的客家話統稱為惠陽話,以淡水話為代表。惠陽話是客家語的強勢方言之一,廣泛流傳於海內外。國內主要通行於惠州的惠陽區、惠東縣、大亞灣以及惠城區部分、博羅縣大部分、龍門縣部分,以及深圳的龍崗區、鹽田區等,東莞的樟木頭、清溪、鳳崗,廣州的增城部分,河源下轄的龍川、紫金等縣的部分地區,江門台山的赤溪鎮,中山的五桂山,賀州部分地區,香港新界地區;國外主要流行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沙巴,吉隆坡,檳城等)、印尼、牙買加等惠陽籍華人華僑之中。使用惠陽話的總人數在500萬以上。

4、水源音:水源音,又稱水源話、河源話,學術名詞為客家話粵中片,是一種分佈於河源東江流域的地方語言。是東江客家語系的一類。水源音主要分佈在河源市源城區和東源縣。除此之外,河源市的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龍川縣,韶關市的新豐縣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江西省贛州等地也有一定的分佈。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5、粵北客語:或叫客家語粵北片,是漢語客家語的一個支系,主要分佈在廣東省北部。謝留文、黃雪貞在《客家方言的分區》將中國客家語分成八個大片,相比1987年版方言點有所減少,原粵北片有不少點被劃入新粵臺片。粵北片主要分佈在樂昌、仁化縣、翁源縣、始興縣、南雄市、陽山縣等6個縣市境內。這個地區的客家語與江西南部的客家語、粵北的土話及湖南南部的土話接壤,方言之間相互影響,所以此片與其餘大片的聲調系統及語音特點都不一樣,內部缺乏一致性。

6、英德話:英德東臨翁源、新豐,正北與乳源、曲江接壤,南接佛岡,西南連清遠,西北與陽山毗鄰。市內主要說客家話(當地俗稱做“硬聲”),其次是廣州話(俗稱白話),接著是附城話(一種兼有客家話和粵語特點的當地語言,也稱作“平聲”),還有少數閩語、瑤話。

7、惠州話:惠州話,又稱惠城話、府城話、禎州話,當地人稱為“東江本地話”,到底是客家話還是粵語的問題,數十年來,方言研究專家多有討論。惠州話的形成和傳承,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惠州話的產生比客家話早,惠州話主要流行於惠州市惠城區及東江流域部分地區。作為中國嶺南的方言之一,惠州話既與廣府話相通,又受客家話的影響,獨具特色。

惠州話在惠州一般特指在惠州府府城居民的方言,其之所以在語言學上存在爭議,是因為詞彙、部分發音,語法部分與粵語相同,部分詞彙,語法發音特點又客家話與相同,同時又有自身(如入聲etc)的特點。據考察,其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土語之一,主要分佈於原惠州府城及其附近地區。在語言分類歸屬上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併入客家話粵中片水源音,有的學者主張將其劃入粵語惠河片,也有的學者認為是獨立語言。當地人稱之為惠州話的,到底是屬於粵語方言,還是歸屬於客家話,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8、話:話,是廣東西部及廣西南部地區一類方言,客家話一支。該類方言因第一人稱“”(發音:ngái,IPA/ŋai/)而得名。這一類方言在粵西等地分佈較為廣泛,但是調查研究卻較為薄弱,導致這個地區以外的人士對這一類方言瞭解較少。[因電腦顯示字體問題,網絡及一些文獻上採用近音字表示“”字,可記作話,亦可記作“涯話”、“崖話”、“哎話”等。

9、陸河話:陸河話是客家話的一個直系,在中國漢語分類屬於客家話海陸片。主要使用於汕尾市的陸河縣一帶,以縣城河田鎮的陸河話為代表音。

10、饒平客家話:饒平客家話是分佈在潮州市饒平縣的客家話。根據1987年和2012年《中國語言地圖集》,饒平客家語仍屬於未分片的方言島。而臺灣也有饒平客家話的分佈,使用這些語言的居民都是於明末清初從饒平縣遷徙到該地區的。

客家話的方言講到這裡,明天我們來講講閩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