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區舊縣街道文河新村建設如火如荼

走進位於舊縣街道白塔居委會張基屯村的文河新村建設現場,只見工人們有的在攪拌水泥砂灰,有的在粉牆,有的在貼磚……現場一片施工忙碌的景象。


馬龍區舊縣街道文河新村建設如火如荼


“因2條河流從村兩邊穿過,一條為馬龍河,一條為四旗田河,故將原來的羅貴新村更名為文河新村,同時也寓意文明向善、孕育生機”,白塔社區黨總支書記說到,“你現在所在的施工現場就是以後我們白塔社區居委會辦公樓所在地,近期,我們正組織工人搶抓施工有力時機,加快施工進度,預計11月底可完工”,白塔社區徐書記向筆者補充到。

文河新村是車馬碧水庫9個移民集中安置點中規模最大的移民新村,共安置大羅貴、張基屯、水井凹3個村莊163戶617人,該安置點佔地230畝,建設房屋147套,其中大戶型134套,小戶型13套。目前,共完成包含房屋主體和水電路、活動室、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963.38萬元,已實現163戶617人移民全部搬遷入住。

為保證車馬碧水庫工程順利進行,舊縣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多措並舉,加快推進安置點各項建設工作,為水庫工程無障礙施工打下了堅實基礎。

完善基礎設施,確保移民“搬得出”。街道整合各類資金,加大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力度,積極協調銀行貸款,讓群眾願意搬。將安置點建設與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招標、聯合建設”的方式,採取舊縣特有的雙馬頭牆建築風格來建設。做到內部水、電、路、通信、電視通達及綠化、亮化、美化,提高了安置點的居住舒適度,讓群眾留得住。

注重多措並舉,確保移民“穩得住”。組織街道、村組幹部深入群眾家中宣傳移民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妥善處理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切實保護移民的合法權益。針對安置點由三個村群眾共同居住的實際,及時召開黨支部會議,做好成立聯合支部、黨員組織關係劃轉等工作。建立村規民約,推進村莊治理。廣泛徵求移民意見,將衛生保潔、村莊綠化等納入村規民約,發揮移民在村莊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共同參與村莊治理。積極爭取、協調菸草、電力等部門支持,建蓋新式烤房,保證了以烤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移民增收;協調雙友牧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吸納移民就近務工增收,使移民搬到新安置點後“穩得住”。

提前統籌謀劃,確保移民“能致富”。流轉庫區周邊600畝土地,以蘋果、中藥材等為主,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配套以技術培訓,引導搬遷群眾外出務工。目前,共有109名移民在外務工,年可實現收入374萬元。積極爭取“小康庫區示範村”建設項目,以進一步夯實安置點發展基礎,真正實現移民群眾“可發展、能致富”。

下一步,文河新村將按照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蘋果、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種養和鄉村旅遊,努力建設一個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潔、村莊管理規範、產業發展多樣的美麗新農村典範。

(通訊員:劉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