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年曆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820年曆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820年曆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820年曆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村名:橋頭古村落

  ●地址: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橋頭社區

  ●座標:橋頭社區位於福海街道中心區域,東靠大洋社區,南與新和社區接壤,西與和平社區交界,北與塘尾社區毗鄰,寶安大道穿行而過。橋頭社區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呈南北走向,南北長約3.5公里,東西寬約2.6公里,總面積5.16平方公里。最新整理出版的《福海街道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彙編》中顯示:該社區總人口約13萬人,本地戶籍人口149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廣府民系,通行粵方言。

  ●文脈:橋頭是一顆經歷海水和時光打磨的明珠,是一處隱藏併成長於歷史長河的古村落。據載,北宋時期,因橋頭林姓族人祖先避戰亂,從福建莆田北螺村遷至廣東東莞萬江鎮,宋嘉泰年間(1201年)從寶安黃田遷至此地開村立業,發展繁衍形成村落。因在北宋時期作為珠江口海灣與源於鳳凰山的坳頸湧入海的匯合之處,常有人到此經商做工,由於湧水過大,過湧不便,便在湧上建石橋一座,該村位於石橋北頭,故而取名“橋頭村”,並延續至今。

820年曆史!深圳這座城中村隱藏著古老的林氏家族

可隱林公祠 從“隱”處發揚光大林氏家訓

  可隱林公祠藏身於橋頭一條簡陋的巷子裡,建築雖不顯赫,門樓雖不氣派,但絕不失大氣與悠遠。走近祠堂,你會自然感知到橋頭先祖林公當年籌建的初衷。

  可隱林公祠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重建於1992年。現佔地220平方米。建築特色為三開間兩進深兩天井四迴廊,磚木石結構,硬山頂,清水磚外牆,灰瓦覆蓋,琉璃瓦剪邊,前廳、正廳屋脊有博古裝飾。2010年被寶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可隱林公祠門口的兩根立柱上“九牧家聲,西河衍派”八個大字格外惹眼,這副楹聯寓意著橋頭林氏的根脈。可隱林公祠的光芒遠不止於此。進入祠堂內,最靠近祖宗牌位的那副楹聯是“唐宋元明十七狀元四拜相,公孫父子三百進士五封侯”。這樣的成績,對於任何一個家族來說都是至上的榮光。林氏宗親點擊進入林氏總群

  但傳承先祖家風的橋頭林公,並沒有建造一座光彩奪目的宗祠來支撐門面,而是帶著“隱士”的心態將林氏的家訓發揚光大。公祠大門外,“廷魁”(狀元)牌坊門樓上的撰聯有“可久卜橋溪”“隱居歸林域”的字樣,表明了即使“隱”,也仍然要“飲水思源揚祖德”,“懷恩拓本煥宗光”。

  走出可隱林公祠,又回望它,再對比橋頭社區現有的繁華、富裕、生機蓬勃的景象,眼前恍若重現勤勞淳樸的橋頭人保持優良的家風家訓,一同攜手闊步前進的情景。據悉,福海街道正著手以“家風民風鄉風”為主題,在此處打造“福海街道可隱林公祠國學堂講座活動”,意欲藉此深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橋頭優良家風, 振南林宗祠又稱林氏宗祠,臨近寶安大道橋頭地鐵站。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代同治年間,重建於1988年,現佔地220平方米。主要建築特色為三開間兩進深兩天井四迴廊,磚木石結構,硬山頂,清水磚外牆,灰瓦覆蓋,琉璃瓦剪邊,前廳、正廳屋脊有博古裝飾。

  橋頭社區的民俗文化,包括節氣習俗、宗族習俗、紅白喜事習俗等既保留有古老中原地區的習慣,又深受廣府文化影響,帶有嶺南珠江沿海地帶的特點。關於祭祖,橋頭人祭祖的主要方式是祠堂祭祖和“拜山”,橋頭林氏祭祖活動主要在這座振南林宗祠堂內舉行,每逢初一、十五和所有節日、婚嫁、入夥、祝壽等喜慶事,都要到祠堂內舉辦。

  振南林宗祠古樸大氣的深灰色牌坊屹立於開闊地,雖然無法避開沿街的喧鬧與嘈雜,但仍能感受到它的寧靜與幽遠。宗祠院內門坊兩邊的“九牧家聲,三仁世澤”楹聯與可隱林公祠的楹聯如出一轍,道明瞭林氏祖上曾有的榮耀,激勵林氏後人再接再厲,不斷奮進。上聯說的是唐代林氏九牧為福建莆田巨族,家業興旺、代有俊才,下聯在此指林韜三兄弟,福建莆田西天尾鎮龍山至今保存有唐代林氏先祖林韜、林披、林昌墓葬、瞻拜亭及“硯泉池”。

  歲月悠悠,人事滄桑。在林氏宗祠旁,有一口古井靜靜陪伴著。此井呈圓形,井水滿溢,彎腰觸手可及,後人已用水泥澆築並加了防護罩。從外表看,此井與常見的水井並無差異,透過井口望著黑漆漆的井內,卻能從幽深中感受到滄桑歲月遺留的古意,靜靜觀賞著,耳邊似乎響起了林氏先人從井中打水的吱嘎聲。

  除這口古井外,林氏宗祠後面還有一棵古樹。鬱鬱蔥蔥,正以守護者姿態堅守著這方土地,明顯具備厚重的歷史感,讓觀者頓生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