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61型反潛驅逐艦

在1956年開始設計57型反艦導彈驅逐艦的同時,海軍部決定建造一型裝備有完備反潛和防空武器的新型驅逐艦。該型驅逐艦應立足於遠洋作戰,為大型艦艇抵禦敵方飛機和導彈的攻擊,並提供有效的反潛保護。

1957年4月設計方案獲得通過,編號為61型工程。這就是著名的“烏克蘭共青團員”級反潛驅逐艦,它的北約名字則更加如雷貫耳——“卡辛”級。

61型的船型設計沒有標新立異,繼續使用放大了的56型平甲班船型。上層建築設計為了應對核戰,採用了封閉設計,長達90米的副甲板建築更是覆蓋整個甲板三分之二以上。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型“整齊”號,長副甲板的平甲板船型

最大的亮點在動力系統,61型首次使用了燃氣輪機,比西方國家領先了近十年。由於燃氣輪機不像之前使用的鍋爐那樣需要繁多的輔助裝置和配合管路,因此比56型的動力系統減重450噸。

武器配置上,因為要突出反潛和防空能力,所以只在艦艏艉各安裝1門AK-726 76.2毫米雙聯艦炮。該炮射程15公里,最大射速90發/分。在當時導彈決勝的思想下,這種雙聯艦炮用來對付不值得使用反艦導彈的小型艦艇還是綽綽有餘。防空武器徹底捨棄了防空炮,只選用了兩座雙懸臂“波浪”艦空導彈發射架,分別安裝在艦艏艉艦炮之後,共備彈32枚。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型的艦艉,可見AK-726艦炮和“波浪”防空導彈發射架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波浪”防空導彈發射架特寫

61型驅逐艦的反潛武器可謂武裝到了牙齒,共分為三層反潛火力圈。最外層是卡-25艦載直升機,使用魚雷和航空反潛深彈對潛艇進行獵殺(直升機平臺在參考了57A型後得以增加,但由於沒有機庫,卡-25無法長時間停留在艦上)。中層反潛任務由舯部的1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負責。內層反潛武器是艦艏橋兩側各有一座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舯部雷達桅杆兩側各有一座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此外作為反潛作戰的耳目,61型還裝備了“巨人”搜索聲吶和“狼爪”攻擊聲吶。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型搭載的卡-25直升機,負責外層反潛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型正在裝填魚雷的,負責中層反潛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型艦艏和舯部的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負責內層反潛

整艘軍艦的武器和雷達系統可謂是密密麻麻,看上去既像是有著三頭六臂的全能戰艦,又顯得臃腫不堪,反應出了蘇聯電子設備體積龐大且功能單一的缺陷。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雷達天線林立,上層建築顯得臃腫不堪

61型艦長144米,寬15.8米,吃水4.62米。排水量標準3440噸/滿載4390噸。最大航速35.5節。續航里程3500海里/18節。武器配備2座76.2毫米雙聯艦炮,2座“波浪”防空導彈發射架,1座533毫米五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2座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可攜帶22顆水雷。1架卡-25反潛直升機。

61型首艦“烏克蘭共青團員”號於1959年9月開工,1962年12月入役。之後61型不停地邊改進邊建造(主要是雷達和電子系統升級),因此直到1973年12月最後一艘“鎮靜”號服役,期間一共建造了20艘61型驅逐艦。除了“勇敢”號在1974年因導彈艙爆炸沉沒外,大部分都在蘇聯解體後的上世紀90年代,由於缺乏維護便匆匆退役。61型雖然只服役了短短二十年,卻見證了紅海軍的衰落。

幅度不大的改型61M型

1970年3月,針對61型暴露出的“波浪”防空導彈不穩定和反艦能力空虛的弱點加以改進,編號61M。

改進主要針對武器系統。首先將“波浪”防空導彈升級為57A同款的“波浪-M”型。其次在2號煙囪兩側各安裝兩座“白蟻-M”艉嚮導彈發射筒。為了提高低空近防火力,還將中部2座6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拆除,換成2門30毫米AK-630六管近防炮。另外對電子系統、聲吶系統、通訊系統也進行了升級。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M型艉向反艦導彈發射筒特寫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M型艉向反艦導彈發射筒特寫

從1970年開始,共有6艘61型改裝成61M型。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M型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61M型為數不多的彩照

牆內開花牆外香——61M出口型

61M型雖然改進不大,卻吸引了印度人的注意,成為蘇聯在軍事對峙期間第一型出口海外的大中型水面艦艇。

1974年,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後,印度軍方代表團對61M型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隨後提出希望購買3艘此型艦艇。為了鞏固同印度的戰略合作關係,蘇聯同意了印度的請求並加以改進。

61M出口型主要的改進主要有兩處。一是把“白蟻”反艦導彈發射筒移到了艏艦橋兩側。再就是艉部增加了隱藏開合式直升機庫,直升機降落後,會滑入前下方機庫內。為了增加直升機庫,不得不將艉部AK-726艦炮拆除。按照蘇聯人的策略,艦上的所有武器都換成了比較落後的出口型號,雷達和電子系統倒是沒做保留。

從1979年到1983年,3艘61M出口型在印度海軍全部服役後,印方對艦艇非常滿意,又追加了2艘訂單,並把艦載直升機升級為卡-27。5艘61M出口型在印度海軍長期擔任主力艦,一直服役到了近年才開始陸續退役,可謂是長壽。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印度的“卡辛”,注意反艦導彈在艏樓前側,方向朝前

走向遠洋的傑作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面對有90艘戰艦的美國龐大艦隊,蘇聯人這才發現自己的海軍差距有多大。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古巴導彈危機時,在美軍飛機監視下的蘇聯艦隊

在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諫言下,赫魯曉夫改變了對海軍的看法,於1963年將海軍軍費預算比例從10%調整到了20%。而同年由國防部監察總監索克洛夫斯基元帥發表的《軍事戰略》一書,吹響了蘇聯海軍走向遠洋的號角。書中把蘇聯海軍的戰略定位按重視程度從大到小分為:

1、攻擊摧毀敵方航母艦隊。

2、攻擊摧毀敵方導彈潛艇。

3、阻截敵方登陸。

4、為我方登陸提供支援。

5、沿線防禦,破壞敵方運輸艦。

於是從1965年開始,蘇聯組建了第一特混分艦隊,開始走出黑海,在地中海開展軍事行動。1967年,第一特混分艦隊升級為第5地中海戰役分艦隊,成為常設艦隊。在地中海這種封閉的外海環境裡,非常適合蘇聯航程不大的驅逐艦馳騁。蘇聯的戰術是派出由61型為首,56ПЛО型、56A、57A各型驅逐艦組成的驅逐艦支隊,在地中海頻繁跟蹤北約大型艦艇。並將北約艦隊的方位及時傳遞給在附近海域遊弋的潛艇部隊,再由潛艇部隊負責對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乘風破浪的61M型

“狗皮膏藥”壓迫式的近距離跟蹤讓美軍地中海第6艦隊徹底感覺到了壓力,開始疲於應付這種“魚死網破”的瘋狂戰術。美國人明白自己的每一艘航空母艦都被對手的瞄準鏡牢牢盯死,他們可沒有這種同歸於盡的心態,於是不得不減少水面艦隊在地中海東部的行動。而潛艇部隊更是一路西撤到意大利東部領海,才逐漸擺脫蘇聯反潛艦隻的威脅。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搭載了卡-25直升機的61型,對潛艇有致命威脅

61型驅逐艦的服役,不但解決了蘇聯艦隊反潛的難題,緩解了北約彈道導彈潛艇咄咄逼人的壓力。而且在蘇聯艦隊向遠洋發展時,可以在外圍擔任前哨警戒彌補防空間隙,算得上是多面手。61型在當時率先使用了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其中燃氣輪機動力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可以說是蘇聯在二戰後建造的最優秀的驅逐艦。

“卡辛”,走向遠洋的先鋒——二戰後蘇聯海軍驅逐艦發展(六)

結尾來張高清彩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