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61型反潜驱逐舰

在1956年开始设计57型反舰导弹驱逐舰的同时,海军部决定建造一型装备有完备反潜和防空武器的新型驱逐舰。该型驱逐舰应立足于远洋作战,为大型舰艇抵御敌方飞机和导弹的攻击,并提供有效的反潜保护。

1957年4月设计方案获得通过,编号为61型工程。这就是著名的“乌克兰共青团员”级反潜驱逐舰,它的北约名字则更加如雷贯耳——“卡辛”级。

61型的船型设计没有标新立异,继续使用放大了的56型平甲班船型。上层建筑设计为了应对核战,采用了封闭设计,长达90米的副甲板建筑更是覆盖整个甲板三分之二以上。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型“整齐”号,长副甲板的平甲板船型

最大的亮点在动力系统,61型首次使用了燃气轮机,比西方国家领先了近十年。由于燃气轮机不像之前使用的锅炉那样需要繁多的辅助装置和配合管路,因此比56型的动力系统减重450吨。

武器配置上,因为要突出反潜和防空能力,所以只在舰艏艉各安装1门AK-726 76.2毫米双联舰炮。该炮射程15公里,最大射速90发/分。在当时导弹决胜的思想下,这种双联舰炮用来对付不值得使用反舰导弹的小型舰艇还是绰绰有余。防空武器彻底舍弃了防空炮,只选用了两座双悬臂“波浪”舰空导弹发射架,分别安装在舰艏艉舰炮之后,共备弹32枚。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型的舰艉,可见AK-726舰炮和“波浪”防空导弹发射架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波浪”防空导弹发射架特写

61型驱逐舰的反潜武器可谓武装到了牙齿,共分为三层反潜火力圈。最外层是卡-25舰载直升机,使用鱼雷和航空反潜深弹对潜艇进行猎杀(直升机平台在参考了57A型后得以增加,但由于没有机库,卡-25无法长时间停留在舰上)。中层反潜任务由舯部的1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负责。内层反潜武器是舰艏桥两侧各有一座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舯部雷达桅杆两侧各有一座6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此外作为反潜作战的耳目,61型还装备了“巨人”搜索声呐和“狼爪”攻击声呐。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型搭载的卡-25直升机,负责外层反潜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型正在装填鱼雷的,负责中层反潜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型舰艏和舯部的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负责内层反潜

整艘军舰的武器和雷达系统可谓是密密麻麻,看上去既像是有着三头六臂的全能战舰,又显得臃肿不堪,反应出了苏联电子设备体积庞大且功能单一的缺陷。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雷达天线林立,上层建筑显得臃肿不堪

61型舰长144米,宽15.8米,吃水4.62米。排水量标准3440吨/满载4390吨。最大航速35.5节。续航里程3500海里/18节。武器配备2座76.2毫米双联舰炮,2座“波浪”防空导弹发射架,1座533毫米五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6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2座12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可携带22颗水雷。1架卡-25反潜直升机。

61型首舰“乌克兰共青团员”号于1959年9月开工,1962年12月入役。之后61型不停地边改进边建造(主要是雷达和电子系统升级),因此直到1973年12月最后一艘“镇静”号服役,期间一共建造了20艘61型驱逐舰。除了“勇敢”号在1974年因导弹舱爆炸沉没外,大部分都在苏联解体后的上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维护便匆匆退役。61型虽然只服役了短短二十年,却见证了红海军的衰落。

幅度不大的改型61M型

1970年3月,针对61型暴露出的“波浪”防空导弹不稳定和反舰能力空虚的弱点加以改进,编号61M。

改进主要针对武器系统。首先将“波浪”防空导弹升级为57A同款的“波浪-M”型。其次在2号烟囱两侧各安装两座“白蚁-M”艉向导弹发射筒。为了提高低空近防火力,还将中部2座6管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拆除,换成2门30毫米AK-630六管近防炮。另外对电子系统、声呐系统、通讯系统也进行了升级。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M型艉向反舰导弹发射筒特写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M型艉向反舰导弹发射筒特写

从1970年开始,共有6艘61型改装成61M型。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M型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61M型为数不多的彩照

墙内开花墙外香——61M出口型

61M型虽然改进不大,却吸引了印度人的注意,成为苏联在军事对峙期间第一型出口海外的大中型水面舰艇。

1974年,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后,印度军方代表团对61M型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提出希望购买3艘此型舰艇。为了巩固同印度的战略合作关系,苏联同意了印度的请求并加以改进。

61M出口型主要的改进主要有两处。一是把“白蚁”反舰导弹发射筒移到了艏舰桥两侧。再就是艉部增加了隐藏开合式直升机库,直升机降落后,会滑入前下方机库内。为了增加直升机库,不得不将艉部AK-726舰炮拆除。按照苏联人的策略,舰上的所有武器都换成了比较落后的出口型号,雷达和电子系统倒是没做保留。

从1979年到1983年,3艘61M出口型在印度海军全部服役后,印方对舰艇非常满意,又追加了2艘订单,并把舰载直升机升级为卡-27。5艘61M出口型在印度海军长期担任主力舰,一直服役到了近年才开始陆续退役,可谓是长寿。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印度的“卡辛”,注意反舰导弹在艏楼前侧,方向朝前

走向远洋的杰作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面对有90艘战舰的美国庞大舰队,苏联人这才发现自己的海军差距有多大。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古巴导弹危机时,在美军飞机监视下的苏联舰队

在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谏言下,赫鲁晓夫改变了对海军的看法,于1963年将海军军费预算比例从10%调整到了20%。而同年由国防部监察总监索克洛夫斯基元帅发表的《军事战略》一书,吹响了苏联海军走向远洋的号角。书中把苏联海军的战略定位按重视程度从大到小分为:

1、攻击摧毁敌方航母舰队。

2、攻击摧毁敌方导弹潜艇。

3、阻截敌方登陆。

4、为我方登陆提供支援。

5、沿线防御,破坏敌方运输舰。

于是从1965年开始,苏联组建了第一特混分舰队,开始走出黑海,在地中海开展军事行动。1967年,第一特混分舰队升级为第5地中海战役分舰队,成为常设舰队。在地中海这种封闭的外海环境里,非常适合苏联航程不大的驱逐舰驰骋。苏联的战术是派出由61型为首,56ПЛО型、56A、57A各型驱逐舰组成的驱逐舰支队,在地中海频繁跟踪北约大型舰艇。并将北约舰队的方位及时传递给在附近海域游弋的潜艇部队,再由潜艇部队负责对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乘风破浪的61M型

“狗皮膏药”压迫式的近距离跟踪让美军地中海第6舰队彻底感觉到了压力,开始疲于应付这种“鱼死网破”的疯狂战术。美国人明白自己的每一艘航空母舰都被对手的瞄准镜牢牢盯死,他们可没有这种同归于尽的心态,于是不得不减少水面舰队在地中海东部的行动。而潜艇部队更是一路西撤到意大利东部领海,才逐渐摆脱苏联反潜舰只的威胁。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搭载了卡-25直升机的61型,对潜艇有致命威胁

61型驱逐舰的服役,不但解决了苏联舰队反潜的难题,缓解了北约弹道导弹潜艇咄咄逼人的压力。而且在苏联舰队向远洋发展时,可以在外围担任前哨警戒弥补防空间隙,算得上是多面手。61型在当时率先使用了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其中燃气轮机动力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苏联在二战后建造的最优秀的驱逐舰。

“卡辛”,走向远洋的先锋——二战后苏联海军驱逐舰发展(六)

结尾来张高清彩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