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搞醫療、恆大造車、碧桂園養豬!龍頭房企搞“副業”路子太野

融創搞醫療、恆大造車、碧桂園養豬!龍頭房企搞“副業”路子太野

近兩日,醫療行業再次迎來一位房企。

拉著母校清華大學的手,有錢人孫宏斌跑到青島花45億建了一個醫療中心,正式挺進醫療產業。

吃瓜群眾集體黑人問號臉:不是說缺錢嗎?怎麼還豪擲幾十億去做其他行業?

天真,在搞副業上,房企從來不缺錢。他們一面喊著“我們找不到一個和房產賺錢前景相當的行業”,一面開始積極開拓“副業”,而且涉足的行業五花八門。

房企搞副業到底有多野?你絕對想不到。

白騎士融創:我們搞的不是副業,是投資美好生活

2018年、2019年,對於外界關心的融創多元化發展,孫宏斌每次的回答都很統一:

融創沒有多元化,我們就是房地產+。

好吧,你說融創沒搞副業就沒搞吧。2017年收購萬達旗下、價值2000多億的13個文旅項目,成為國內文化旅遊地產最大的持有者之一,只是你融創喜歡做白騎士,危難時期救兄弟一把而已。

還有那個什麼以“桃源+”為核心的戰略,最終還計劃搭建包括文旅、商業、健康、養老乃至更多維度的“桃源生態”,也是隻為了通過更好的產品促進城市新一輪更新,聚焦消費升級,實現融創一直強調的“地產+”美好生活理念,並非是想一舉進入健康和養老產業。

那2018年先後進入商業和農業板塊又是什麼情況?

2018年,一直以住宅開發為主營業務的融創還與盛煦地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次以基金形式涉水商業地產存量市場;涉水商業地產後,融創又跑到海南推進“共享農莊”模式,進軍農業板塊。

你看,雖然融創嘴上不承認自己搞副業,但是身體還是很誠實的。今年又大舉進軍醫療行業,融創早已在“搞副業”,啊不,投資美好生活上越走越遠了。

霸道總裁恆大:你的生活我全包了

要說房企搞副業,恆大必須擁有姓名。

大約是覺得,像張塘主那樣做房地產這一個魚塘的總裁太沒意思,所以,轉身就跑去承包14億中國人的生活:

我要讓全世界知道,你的生活都被我包了。

吃、穿、住、用、行,凡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恆大幾乎都有涉足,有些還做的風生水起。

雖說居家生活“吃”最大,但恆大足球隊成立的時間要比糧油還早2年。早在2010年便成立的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如今已家喻戶曉,是獲得中超聯賽冠軍次數最多的球隊。

足球隊成功後,恆大開始了“兩進”食品領域的行動。為啥是兩次?因為第一次以失敗告終。

在出品了恆大興安大米、恆大豆油,大眾熟知的恆大冰泉,還有國人不熟悉的乳製品後,恆大在2016年以27億忍痛賣掉了糧油副業;不過不服輸的恆大,又在2018年殺回了農業市場,不知這次還會帶來哪些農業產品。

然後就是“用”和“行”。恆大童世界、恆大水世界和恆大養生谷,皆是恆大涉足文化、旅遊以及健康養生產業後做出的產品。

不過以上跟恆大的副業“新寵”高新科技相比都是小兒科。去年才簽約中科院共同探索高新科技領域,今年的新能源汽車恆馳便進入人們的視野,速度令人吃驚。

雖然還沒有涉足“穿”這個領域,但看著恆大的版圖越做越大,我就在想——

住恆大蓋的房、吃恆大產的糧、穿恆大裁的衣,開恆大產的車,看恆大足球隊的比賽”這種生活狀態,還需多久實現?

萬科:華東每2顆費列羅就有1顆來自萬科冷鏈物流

把時間回溯到2010年前後,當時的萬科掌舵人王石公開表示:

萬科永遠只做住宅,其他什麼都不做。

話音剛落,萬科就向商業地產敞開懷抱。真的是——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打破既有界限後,萬科開始在商業、物業、長租公寓、養老等非住宅板塊有所作為。

這其中,做得最好、最被大家熟悉的萬科物業,不僅在2018年實現了98億元的營業收入,還創設了國內首家物業行業二手房專營店「樸鄰」,頗受業主的認可。

2018年,萬科正式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將觸角伸往非房產領域,植物園林、冰雪事業、美麗鄉村、冷鏈物流、未來城市.....進入的行業你想都想不到。

今年8月,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召開的媒體交流會上,萬科首席運營官張旭無比驕傲的表示:

華東地區每2顆費列羅就有1顆來自萬科冷鏈物流,每5根薯條就有1根是萬科冷鏈物流服務的!

天哪,為什麼要說出來,以後每次吃費列羅和薯條,我都要想到萬科。

哦,忘了告訴大家,萬科還中標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項目。以後會不會每2家滑雪場都有1家與萬科有關?

“不忘本”碧桂園:我要回去種田了

龍頭房企三劍客,一個專注造車、一個跑去做物流,剩下的碧桂園又去幹啥了?

嗯,我們熟悉的鳳廠去養豬、開發機器人了!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2018年以前的鳳廠還是這樣的碧桂園:

佈局長租公寓、拆分並上市物業公司、積極為祖國和自己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2018年後,碧桂園畫風突變,開始跨界養豬!

對此,楊國強說:“40年前我種田,40年後我還是回去種田。”,看來,沒忘本的楊國強如今要回來振興鄉村了。

可是為什麼要回來種田?是覺得房子不好賣了?還是覺得物業費收的太低?

還沒等大家想通這件事,碧桂園又丟出一個重磅炸彈,他們要開始造機器人了。

這下碧桂園業主們慌了:我們做錯了什麼,你要這樣棄我們而去。

別緊張,碧桂園養豬也是為你們服務不是?想想小區下面的鳳凰優選?

業主們恍然大悟,拍著大腿讚歎:這以後能吃到更多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了。

至於機器人,跟業主並不會產生直接關係,它以後是來搶建築工人飯碗的。

篇幅有限,在此就只羅列4家領頭房企的“副業”。據我所知,近2年,保利、華潤、龍湖、世茂、綠城等多家標杆房企也是紛紛涉足各種“副業”,雖然他們的“正室”是房地產,而且也沒有被邊緣化。

不過也有把房地產“玩”成副業的房企,比如萬達。對於房企們的越來越“不務正業”,雖說業內眾多紛紜,但有一種看法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不管房企副業做多少、副業做多大,最終還是“服務”於房地產這個主業。

2018年,萬科在更名的同時,還將自己的定位由住宅供應商擴展為“城市配套服務商”。這準確的描述出了未來城市給房企設定的企業定位。

改革開放40年,同其他行業相同,房地產也進入轉型階段。未來的房地產市場,需要的一定不也是隻會蓋房子的房企,而是多面手,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有。

房企搞“多元化”看似猶如無頭蒼蠅,實則是在提前佔領高地,一些看似不相關的領域,未來說不定就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法寶。比如,萬科參與冬奧會的基礎設施建設、恆大和碧桂園強勢進駐農業市場。

未來,房子將從鋼筋混泥土澆築的冰冷盒子變成高科技、智能化、有溫度的城市平臺,地產開發商也將成為城市服務商,他們通過這個平臺,不僅僅能夠服務他們的業主,還將能夠服務城市每一位居民,市場面更加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