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華為和中興是國產兩個並駕齊驅的品牌,現在中興為什麼一落千丈?

豫北見聞


不能簡單的認為中興就是一落千丈了,畢竟在通訊行業中興也是在全球前五的存在,算是比較成功的企業。但是由於受到美國在芯片卡脖子的事件,中興公司成了企業的反面教材,好像大家都覺得中興公司是一個實力不強的企業,相比國內很多企業中興公司就是巨頭般的存在了,而且中興在被美國卡脖子的時候之前沒有任何的徵兆,華為公司之所以敢跟美國叫板很重要原因是華為從中興事件中吸取了很多教訓,提前做了很多芯片儲備,所以有時間和機會換成自己的供應鏈,說中興公司不堪一擊明顯對中興公司瞭解不夠,中興公司書上市公司雖然現在市值800億,在巔峰時期也是幾千億的存在,是一個綜合實力非常強的上市公司。

中興和華為企業性質

華為屬於民營企業,而且是排名第一,產值是bat綜合還要多,更加神奇的是還不屬於上市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中間遇到了風風雨雨都成功挺過去了,保證了純正的資本,即使在遭遇到美國的實體清單事件,任正非老爺子在公開場面表態,華為公司不不要外資,這就是華為的骨子裡的精神。中興屬於國有控股的企業,雖然大家對於中興的認識還是國企。雖然華為屬於私營企業但是分紅股份絕大多數在骨幹員工身上,任正非只是佔據1點多點,有這種魄力的企業在國內僅此華為一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任正非。

中興和華為核心技術能力

中興和華為都屬於綜合能力很強的企業,兩家的業務幾乎重合,無論從通訊設備還是到消費電子,以及到很多差異化產品,幾乎都能看到兩者的影子,在早些年兩個企業的爭鬥還是非常激烈,最近幾年華為競爭力上去了,中興有些跟不上節奏了。華為在通信行業突破了5G技術,在芯片上突破了基帶芯片技術,這些都是在全球範圍極其具有競爭力,中興也有自己的芯片公司但在實際成果上距離華為公司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美國全面封鎖芯片之後幾乎沒有任何預備方案,在風險控制意識上距離華為公司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在美國卡脖子之後中興加強了風險控制意識,同時也在加大芯片上的投入,整體來講距離華為公司距離非常遠。

中興和華為管理差異

華為強大原因其強大的執行力,執行力強大的前提是管理能力過硬,在華為發展早期任正非就意識到這個問題,花了大價錢請IBM高級管理團隊給華為傳授管理經驗,當時華為公司出了一筆巨資做這件看似和產值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起碼在當時很多人都看不明白,後來隨著華為公司規模日益增大,從來沒有因為人員的增加導致管理失控的現象,這就是任正非的高明之處。

華為在利潤分配上顯得更加大氣,能夠激發人最大的潛力出來,想讓馬兒跑得快必須資源能夠跟得上,這點華為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中興在管理上就沒有華為公司這麼具有特色性,在執行力上已經展示出很強的差異化。

中興和華為在大眾心中印象

現在中興成了大家的反面教材了,華為成為了民族英雄一般的企業,華為之所以在國內受到如此的推崇,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科技一直以來都要落後於美國,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和美國對抗,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這次華為被美國全面的封鎖結果還能保持住民族氣節,很多人心理也明白支持華為有點過激的成分,畢竟華為就是一個商業公司,但是華為公司的確給中國科技爭了口氣,很多人都以中國擁有華為這種企業而自豪。

在這個歷史特殊時期,註定中興就要被當作華為的反面教材而拿來對比,就本質來講中興的規模和實力都還是一個不錯的企業,只不過拿來和華為對比就顯得勉為其難了,在國內範圍有幾個能個華為公司對比,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2018年美國對中興實施封禁,此後又有一個和解協議“中興公司支付10億美元罰款,另外準備4億美元交由第三方保管,然後美國商務部才會將中興公司從禁令名單中撤除”

14億美元的罰款換成人民幣差不多是100億元,這個鉅額的罰款實在太沉重了,相當於中國人每一個人被美國罰款了1美元,這是中國企業在美國遭遇的最大處罰。

中興在這次封禁事件中對高層進行了一次大換血,數名高管被免職,在現在看來中興為此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這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承受得了的。

同樣的今年華為也遭遇到了美國的封禁,但是在封禁事件中華為付出的代價並沒有中興那麼大,反而美國的封禁讓華為火了一把,順利的將備胎海思芯片成功轉正,而鴻蒙操作系統順利發佈,美國的封禁雖然會對華為的手機等產品產生一些影響,但是損失不會達到中興的14億美元以及高管被換的地步。

為何兩者會出現這樣的差距,那就是他們的性質不同,一家是上市公司會受到資本的限制,中興落入了美國早已設置好的圈套,現在受到美國的監管,在發展上不能自由發揮,而華為呢一直不上市以民營企業發展,美國對它是隻能看不能管,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不讓美國企業和華為做交易。

現在不管是華為也好中興也罷,最起碼都是中國的佼佼者,在通信行業的貢獻十分巨大,我願它倆以後越來越好,作為強大民族企業一定要有一個硬氣的脊樑,抵制美國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壯大我國的科技產業。


案案看世界


我來說下我個人的觀點。

中興沒落是決策的問題,華為能做到國內龍頭也是決策的原因。

華為的18萬員工當中有著45%的研發人員,也就是說有8W人是研發的人,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華為是一個高度重視研發的企業,賺的錢除了分給員工外,很大一部分都投入研發,所以你可以看到什麼5G世界第一,領先對手2年,這些如果是吹,也是有著資本吹的。

中興上市了,有著資本控制著,決定了更多是要為股東負責,一切以賺錢為主,那麼研發的力度就會下降,特別聽說中興還跑去房地產這賺快錢的方法也是大為不恥的,一個科技企業不去搞技術搞房地產真是不像樣,在降低研發和轉移企業本心的情況下,當然會落後於華為。

當時,中興跟華為在國內市場也是廝殺很厲害,最後的結果,華為國內40%的份額,中興60%,這才停止拼殺,而此時華為更把目標往國外發展。在美國的誅殺令前正面硬剛,把老美氣得半死。而對於有著資本控制的中興在美國面前就是個軟柿子,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從中也可以看出中興中幹外強的本質。


大寶engineer


中興和華為當初並駕齊驅。按理來說,現在兩家企業應該差距不大。可是,中興讓美國罰了款,並且現在還有美國人在監督著中興。

華為讓美國很頭痛,特郎普舉全國之力想將華為逼死。從不讓華為進美國市場,到逮捕華為高管,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指令美國企業不賣東西給華為,鼓動盟友不和華為做生意。招數使盡了。華為還是華為,照樣發展。

之間和中興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興上市,華為不上市。華為不上市,美國就沒辦法制裁華為。因為華為不受資本的制約。

二,中興一切朝錢看,華為不以賺錢為唯一目標。華為也要賺錢。但是,華為賺了錢拿出利潤的大部分做投入研究項目。

三,中興的股權都在他們大股東手裡。華為股權分給了所有職工。這樣,職工就知道,企業的勝與敗與他們息息相關。所以團結一致,卻命幹。並且,職工都富了。誰幹的認真幹得好,受到提拔,掙得更多。

四,華為廣收人才,不惜代價,高薪挖人。因此華為有極強的科研團隊,能夠自主研發,出新產品。自主創新的結果,就是擺脫依賴外國制約的風險。

五,華為掌舵人高瞻遠矚。從很早就預料到美國會給華為斷供。因此出資出人,推舉一個女工程師,帶領團隊,在還和平的時候就開始研發芯片。在美國真的斷供的那一刻,華為備胎轉正。這就叫未雨綢繆。

華為的所有所作所為,都表現出一股勁:硬氣!


荒山無泉


中興並沒有一落千丈,在通訊行業,中興是繼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之後世界第四的存在。之所以大家都認為中興沒落了,是因為在美國的制裁之下,中興完全沒有戰鬥力,表現得很差,完全是妥協狀態。反觀華為,在美國的制裁之下,屢出奇招,每次都能化干戈為玉帛,反倒讓美國企業和政府處於尷尬境地,從這一點上來看,華為完全勝出了,比中興強勁百倍。

中興事件給包括華為在內的公司敲響了警鐘

在中興事件之前,國內企業完全認識不到半導體、芯片對國內企業的束縛,沒有幾家大公司認真積累、研發芯片,中興事件一出,使大家認識到了國內科技的脆弱之處。中興事件,完全沒有任何的前奏,來的非常突然,讓中興措手不及,完全沒有任何準備,所以中興無力還擊,為了生存下去只能不不妥協,最終以14億美元的代價得以平息。自此之後,國內的半導體行業、芯片行業突飛猛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國內的科技公司終於認識到了芯片的重要性。

中興和華為的業務高度重合

華為是民營企業,由任正非創立於1987年,最開始主營用戶交換機,後來開始自研交換機和數字程控交換機,是通信技術行業的先驅和領導者,目前有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等三大板塊,2019年前三季度的營收超過6000億元,甚至比某些省份的GDP都要高。

中興是具有國企背景的,創立於1985年,比華為還早兩年,早期的主營業務也是用戶交換機,和華為競爭的不可開交,而且營收一度超過華為,在GSM/CDMA、移動電話/小靈通的決策上,華為兩度超車,遠遠把中興甩開。2019年前三季度,中興營收600多億,僅為華為的十分之一。兩家的業務高度重合,中興和華為的員工相互調侃,只是換了個座位還是做著同樣的事情。

中興強大的研發實力

中興被美國政府所制裁,這恰恰說明了中興的技術實力,只是中興過度的信賴和美國的合作,以合作換取信任,但是美國政府並不買賬。中興於2009年就開始5G的投入研發,截止目前,中興5G的核心專利數為世界第三,前兩名為華為和諾基亞。

中興研發的新支點操作系統,已在國內開售,目前已經出貨2億多套。

中興是一家非常有技術實力的企業,與壟斷性質的公司相比,中興推動了通信行業、半導體行業、軟件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國家的5G技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您有其他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果您想獲取更多的科技方面的前言技術,可以關注本頭條號:玩轉嵌入式。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希望您點個贊轉發一下。謝謝。


玩轉嵌入式


首先體制決定命運,其次是科技樹沒點對,最後是固有的效率問題。“卓越司”和“菊花司”的對抗還在繼續,我們還看不到真正的結局。

體制決定命運。

在國有體制上,中興通訊算非常優秀,你不能老是和華為比,中國通信業不止他們,還有中國信通,也就是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比如烽火通信,光迅科技,大唐電信。國家投入到中國信通的資源相對於中興通訊,那是多了老鼻子了。你再看看大唐電信,這ST掛了摘,摘了掛的,很揪心。對於中興通訊,其早年創始人是侯為貴,教師出生,後來作為技術員,嗅覺,眼光,能力都是相當了得。但是在1992年之後,還是因為所有制的問題,不得不被動改制,變為國有民營,進而97年上市。

華為是全員工持股,而中興通訊有大批的財務投資者,包括政府參股和大量A和H股股民。相對來說,華為員工的凝聚力是看得見的。拉的出,打得響。有人可能喜歡質疑華為股權是不是集體所有。個人不討論這些,個人認為,能夠通過股權獲得收益,那是真實的,也是有激勵作用的。華為的兵講狼性,“菊花司”的能動性上面勝一籌,“卓越司”輸了點氣勢。

科技樹沒點對,又形成了一定的路徑依賴

中興通訊在芯片領域技術專利是很多的,但是並不突出,也很少落地,5G起來的時候,大家都在談自己的空口理念,當時空口技術就中興通訊提的最豐富,微基站,到獨立組網。然而,當中興通訊進入多層級的成熟企業模式之後,其對於過去的路徑依賴開始明顯。當時的高通,的確是霸主的姿態。高通通過幾個方式來穩固其CDMA在4G時代的壟斷。

一個是壟斷三家,包括設備商、手機商和運營商。因為高通一方面有手機的芯片,另一方面有基站的芯片,並且囤積數十萬專利,形成專利牆,這使得設備商、手機商和運營商都受制於高通(運營商要買基站,要定製手機)。進一步的,高通關閉了旁支的業務,就搞芯片。而且,高通有反向專利授權法則,也就是說,同樣適用高通芯片的手機之間,專利可以反向授權給高通,所以只要你使用高通的技術,就不會被友商起訴。這一系列的做法,實際上當年華為和中興都在一定程度上面受到遏制。手機方面華為開展的並不早。中興通訊更早的有定製的手機。手機端和基站端長期的依賴,就逐步形成了路徑依賴。在一個成熟的企業,這種路徑依賴,真的很難改變。所以,他的技術概念大而全,但是沒有最終應用到實際,等到要用了,就會有人考慮:“我們應該用習慣的方式來前進”。

固有的效率問題

多因素導致了效率上的差異。也可以叫做執行力的問題。層級多了,命令傳達就慢,任正非時不時的在心聲社區交流,但是很多中興通訊員工這輩子也沒見過侯為貴。作為中興通訊核心人物的高層,位置太高,組織扁平程度不足。典型的多層級疊加矩陣的結構。

綜合來看

說企業管理總是很枯燥的。但中興通訊在國企領域表現已經很不錯了,要技術有技術,要市場有市場。一家有路徑依賴不太靈活的企業,在市場變化的時候偶爾隨風飄搖也是正常。中興通訊最缺乏的,大約就是那種背水一戰式的激勵機制。這口鍋裡面沒有多少肉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值得拼上一拼,是不是願意去亞非拉地區當將軍。這是個問題。

當然,華為如今也吃不掉中興通訊,雙方雖然量級上有差距,但是國內能夠比肩華為的,大約就是中興。雙方競爭多年,老對手了。在外,華為中興集團,一直代表著本國通信業。


財經紙老虎


哥們兒,我想說中興也很厲害的好吧,你看看5G必須專利就知道了。中興就是自己產不來芯片。不過這次5G商用是個機會,就看中興能不能彎道超車了。


畢小金


《中興與華為》

關鍵技術靠進口,

中興脖子掐美手。

華為創新能自主,

反制霸凌逼出頭。











神聖卡瓦格博


什麼一落千丈,只是踏實做科技,沒有用海軍變著花樣鼓吹,看看全國有那個企業吹牛皮世界第一,全球第一,員工平均年薪一百萬元十,招個應屆博士剛進門年薪二百萬十,上個新手機產品一小時幾十萬部秒光。


用戶324061195314


為什麼呢,一句話,投降,華為為什麼受到尊重,因為堅強,就是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