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名將先軫全殲秦國大軍,做到戰無不勝,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wangfuan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楚國堪稱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秦國勇猛善武、獨霸西方,楚國雄兵百萬、問鼎中原。可是有一位將領居然能把秦國、楚國打得落花流水,讓自己的國家成為天下的霸主!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將領子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時候,卻選擇主動自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名將就是春秋時期戰神先軫(zhěn)!許多人大概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您一定聽過晉文公重耳,沒錯正是先軫將晉文公扶上“春秋五霸”的寶座。先軫是晉國人,很有才能,投在了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門下。當時重耳手下人才濟濟,有五位賢士,他們分別是趙衰、狐偃、賈佗、魏武子以及先軫。

  由於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所生的兒子做太子,因此引發了“驪姬之亂”。為了保命,重耳率領十幾個人逃出了晉國,其中就包括先軫等五位賢士。此後,重耳流亡各國,長達十九年的時間,終於在秦國的支持下,返回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重耳手下不缺人才,他任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畜愛百姓,厲養戎士”。

  經過四年的時間,晉國就重新強盛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實力雄厚的楚國不斷北進,形成了與晉國爭霸的局面。公元前633年,楚國調動軍隊攻打宋國,宋國國君曾對重耳有恩,於是向晉國求援。晉文公立即調集軍隊,並將全國的軍隊分為三軍。起初先軫只是下軍的副將,可是到了第二年,中軍主將郤縠病死,於是晉文公任命先軫為中軍主將。

  晉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五萬的兵力,但晉文公依然非常擔心,由此可見楚軍兵力應該遠超晉國。晉、楚兩國在城濮展開大戰,晉軍首先“退避三舍”,接著雙方展開激戰。交戰之初,晉軍就陷入不利的局面,開始出現退卻。就在此時,先軫站了出來,他迅速調整部署,攻擊楚軍薄弱的兩翼,最終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

  經過這場戰爭後,晉國將楚國的勢力逐出中原,而晉文公也成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可是好景不長,五年後晉文公病死,他的兒子晉襄公即位。消息傳到秦國後,秦穆公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也想進軍中原,成為天下的霸主。於是秦穆公想趁著晉國國喪的機會,派兵偷襲鄭國,然後進軍中原。

  可是秦國情報工作做得不好,消息洩露,沒能偷襲成功。晉國方面得到消息後,在先軫的建議下,採取了軍事行動。先軫率領晉軍在崤山設伏,結果秦軍返回時中了埋伏。這一仗,晉軍大獲全勝,全殲數萬秦軍,還生擒了秦軍的三位主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消息傳到秦國,秦穆公親自出祭,放聲痛哭。

  晉軍凱旋而歸後,晉襄公聽從了繼母(秦穆公的女兒)的話,將三位秦軍將領釋放。先軫聞訊後非常生氣,在朝會上公開頂撞晉襄公,居然還“不顧而唾”。事後,先軫非常後悔,在與白狄作戰時,明明晉軍已經取勝,他卻獨自一人衝入敵陣,以戰死沙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心。

  根據當時的形勢而言,先軫的作用遠在孫武之上。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百餘年的霸主地位;崤山之戰,遏制了秦國的力量,斷絕其東擴的野心。


丁家大姐


起因是晉襄公聽從了自己母親的話放走了秦國大將,先軫大怒,說道:“多少將士流血犧牲才抓住了這幾個敵將,現在倒好,因為婦人家的一句話,你就把人放了。這不但有損我們的士氣,也是縱虎歸山!”晉國這邊的朝堂上,氣氛有點尷尬。晉襄公懊悔放了人,先軫更是心裡不好過。晉襄公沒有責怪他,他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我們知道,那是遙遠的春秋年代。雖然孔夫子說,那會兒已經禮崩樂壞,但諸侯國的禮教觀念還是很厲害的,民風淳樸得超出現代人的想象。春秋戰國年間湧現的義士不可勝數。先軫的脾氣暴躁了點,但他是個極有原則、極講道義的人。他帶著愧疚和自責,度日如年。崤山之戰大敗秦軍之後沒多久,公元前627年八月,北狄入侵晉國,晉軍在箕地一帶迎戰,很快就擊潰了北狄軍隊。就在這時,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摘下頭盔,脫去鎧甲,衝進敵群裡廝殺而死。

先軫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作為下屬,只顧一時嘴上的痛快,目無國君。即使國君不怪罪我,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


如果你認為,先軫因為愧對國君而自殺,未免把他看得太簡單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筆者認為,先軫擔心自己做出了壞榜樣,被同僚或者其他諸侯國的高官們效仿,怒罵國君還跟沒事人一樣。那樣的話,下一步恐怕就會發展到弒君。畢竟春秋年間的權臣弒君事件很少。

因此,先軫更希望以死捍衛日漸崩潰的禮教系統。他的死必定震動了無數世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的社會法則。

那麼,先軫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向國君道歉,或者和後來的趙國廉頗一樣“負荊請罪”呢?我想,那大概不符合他的性格。先軫既然決定要以死明志,戰死沙場更有意義。


異客


東周是中華歷史上人才與天才最為鼎盛的時代。諸子百家基本上構建了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人文的根本。

在這個紛亂的時世,兵兇戰禍連連,這樣出現了及成就了諸多天才將帥。我們在熟知孫子、李牧、廉頗、白起等等常勝將軍之時,往往遺失了在這些常勝將軍之前就已經是:未嘗一敗的春秋傑出統帥-先軫。



先軫是迄今所見歷史記載的伏擊戰的開山鼻祖,是野戰的祖師。在大約的一百年後,大名鼎鼎的兵聖孫子,在其軍事思想影響,在不朽名著《孫子兵法》中寫下了軍事名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其所開創的野戰軍事思維,在其約400年後,被秦國殺神白起所發揚光大,白起的野戰亦未嘗一敗。

由於年代遙遠,記載先軫的詳細史料並不多。現在人們能看到其中由其指揮最為重大的戰役是“城濮之戰”與中學語文教科書說到的“崤之戰”。



先者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得以稱霸的關鍵戰役,此戰擊敗了春秋當時的頭號強國的楚國。

後者,相信很多人也知道是擊敗另一個強國-秦國。而先軫之死就是直接與此戰役相關。

公元前628年一代梟雄晉文公去世,秦國藉此之機,試圖接掌後晉文公時期的霸權。在不予通告晉國的情況下,出兵並偷越晉國國境,企圖殲滅晉國的盟國鄭國。

可惜被鄭國的情報得息,有了嚴密的防範,於是秦國改變策略先攻滅位於晉國的近鄰盟國滑國。

偷越國境在先,滅鄰國盟國在後,這無疑是對晉國的戰爭行為。先軫當時力排眾議,主張伏擊秦軍。晉襄公接納,結果先軫率軍在崤即現在河南陝縣伏擊秦軍,此役將驍勇善戰的大秦軍兵一網打盡,主將孟明視及兩副帥均被生擒。

由於晉襄公之母是秦穆公之女,所以秦公主懷贏勸兒子晉襄公放三將,並說:秦穆公一定也會在他們回國後,施以軍法處致的斬首…

結果年青的晉襄公聽信母言,放走了秦三將。先軫得知,怒不可遏,責問晉襄公為什麼這麼輕易就放走將士用鮮血換來的重要俘虜,說到氣奮處,竟向晉襄公吐了一口唾沫。

同年八月,北方犾人攻擊晉國,先軫領軍抗敵,在戰事穩操勝券之時,先軫脫去護甲,衝入敵陣,被擅騎射的犾人亂戰穿身。先軫用此以死明志。

與歷代許多優秀的軍事天才一樣,先軫是戰術大伽,但在政治戰略層面卻認識不足。孟子說:民為貴,社謖次之,君為輕。先軫作為晉國棟樑級的軍事統帥,不留懷軍事天賦才華之身報效祖國,卻為盡這什麼君臣之禮,選擇以死來彰顯所謂的盡忠君主,卻是對國家大大的損失了!


洪範書齋


春秋時期的晉國元帥先軫,堪稱中國兵法的老祖宗,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牛角力般的作戰方式,在規定追敵潰軍不能超過五十步的年代,先軫運用各種後世兵書才能見到的戰術,連破楚國、秦國等強敵,未嘗敗績,稱其為一代戰神也不為過。

在大勝之後,先軫卻隻身殺入敵陣慨然捐軀的死法更是震撼人心,他為謝罪而死,為心中“守禮”的信念而死,或許有人認為他的行為很愚蠢沒有價值,但是先軫用自己的死讓想懂的人懂得了,為什麼後人會習慣說“人心不古”,什麼是“春秋大義”的凜然正氣。

不棄不離逃亡二十年

關於先軫,《史記》第一次提到他,就說晉文公重耳從小就喜歡結交“士”,十七歲時認識了五名賢良之士,其中之一就是先軫。“士”就是春秋貴族中的知識分子,賢士則是說志行高潔、才能出眾。

(春秋時期地圖)

後來,晉獻公的妃子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於是設計害死了太子,逼得公子重耳遠遁他國,跟著重耳逃亡的就是這五位賢士。

在宋國、楚國、秦國等的幫助下,逃亡近二十年後,重耳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他勵精圖治,終於讓晉國富強起來。

當時的形勢是,作為春秋霸主的齊國已經衰退,能夠有機會當上諸侯霸主的,無非是晉國、楚國和秦國。

楚國不甘心一直被中原視為蠻夷,於是決定北上中原,楚國的第一個大目標就是宋國。宋國是晉國的小弟,楚軍來犯,宋國立刻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很猶豫,因為楚國要比晉國強大,而且晉國離宋國很遠,中間還隔著楚國的附庸國曹國和衛國。這時候先軫說話了,他先說,宋國對您有恩,你必須報答。然後說宋國是因為向我們靠攏才得罪的楚國,不救的話,天下諸侯怎麼看我晉國?而如果我們救下了宋國,那麼必然在諸侯國中樹立起威信來,這是我們稱霸的基礎。晉文公聽了就決定出兵援宋。

晉國是上中下三軍,一開始先軫是下軍的副將。不過還沒開戰,中軍主將就去世了,於是先軫被任命為中軍主將,一代名將就此登上舞臺。

誘敵深入 聚而圍殲 各個擊破

為了對付強大的楚國,先軫採取合縱的辦法,就是讓宋國去重金去請求秦、齊兩大國的幫助,兩國答應調停後,又設計激怒楚國,使得兩國在楚國那裡丟了面子,自然就站在了晉國一邊,至少是不會讓晉國腹背受敵。

楚國圍困宋國都城,先軫就如後世的“圍魏救趙”一般,你打宋國,我就打你的附庸國衛國和曹國。先後奪了衛曹兩國大片地盤後,楚王見事不可為就退兵了,留下子玉留在宋國,但告誡他不要和晉國交鋒。

楚王雖然退走了,可是宋都還在子玉的圍困之下,於是晉國繼續發兵。

兩軍對壘,晉軍最開始就是有名的“退避三舍”,這點也看出,誠信是當時的道德準繩。沒想到子玉仍然率大軍追了上來,於是雙方會戰於城濮。

(先軫一戰成名的城濮之戰)

楚國也是左中右三軍,當時的戰爭習慣於擺開堂堂正正之兵互相對撞,一方撞輸了就完事。可是這一次,戰爭方式徹底被先軫改變了。

楚國的右軍是附庸國拼湊出來的,於是先軫先出下軍,沒什麼士氣的楚軍右軍一下子就被打散了。

而面對楚軍左軍主力,晉國的上軍竟然做出了不敵後退的姿態,還用樹枝拖地等等弄出煙塵,整的像是晉軍已經爭相逃竄。楚軍哪見過打仗還玩花招的啊,直接中計,隨即楚國左軍被晉軍合圍,潰敗。

見左右二翼都被各個擊破,子玉率軍撤退,城濮之戰告終。

晉文公說先軫的功績,“吾用之以勝。”

這一戰使得原本已經大踏步入侵中原的楚國不得不退回了南方,無力再與晉國爭霸,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

史上第一場扎口袋的伏擊戰

因為“秦晉之好”的緣故,秦國沒有與晉文公爭春秋霸主之位。可是在城濮之戰4年後,晉文公去世了。

也許是等當霸主等得太久了的緣故,可以說是晉文公屍骨未寒之際,秦穆公突然發兵東進,途經晉境,要滅掉鄭國,但是為鄭國一牛販子所騙,以為鄭國有了防備,最後改弦易轍滅了滑國。

得知秦國千里奔襲的事後,晉國就開會研究了。雖然都認為秦國這是在挑釁晉國霸主地位,但是老臣說,秦國的恩情我們還沒報答呢。

這時候先軫提出了反對意見,“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意思說,秦國沒有傷心我們的傷心,反而趁機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太無禮了。於是剛剛繼位的晉襄公同意出兵,並穿著喪服監軍。

(滅秦軍三萬的崤之戰)

接下來的就是中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伏擊戰。

晉軍在秦軍回師必經之地崤設下了埋伏,崤之地是殽山中的一條狹小通道,這次設伏也就是扎口袋戰術了。晉軍將這東西崤山間通道兩頭一堵死,三萬秦軍無一人得脫,三名主將全部被俘。這種戰術,《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用的最多。

憂心國事 君前狠狠吐了口吐沫

這場戰爭獲勝,保住了晉國霸主地位,但是卻成了先軫身死的一個導火索。

晉襄公的母親是秦國公主,聽說了俘虜三名秦國大將的事情後,就找到了晉襄公,說,這等喪師辱國之輩,秦穆公一定比你還恨他們,為了不破壞秦晉的關係,你還是放了他們,讓秦穆公去懲罰他們好了。

晉襄公一聽也對,就把三人放了。

先軫得到消息後,馬上就來找晉襄公,說,我們晉國將士花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犧牲才抓到這三個人,你怎麼能聽從一個婦人的意見就把他們放了呢?你覺得是自己心腸好,在秦國那裡只會覺得你怕了,長敵國志氣,亡國之日不遠了!

先軫是有先見之明的,《史記》說,三年後,三名被俘之將一雪前恥,奪了晉國土地而還。

先軫雖然屬於是忠於職守為國著想,但是話有些衝動,也對晉襄公的母親不太禮貌,不過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先軫居然當著晉襄公的面吐了一口吐沫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雖然晉襄公沒有對先軫做出什麼處罰,但是先軫自己卻一直有愧在心。

脫卻鎧甲 獨闖敵陣 從容赴死

秋天的時候,狄人(也做翟人)進犯晉境,先軫請命出征。

這一次,先軫仍是先在箕地山谷中設伏兵,然後大破狄人,狄人首領被直接射殺。

勝負大局已定,但是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在派人向晉襄公報捷之後,先軫竟然獨自駕著戰車衝入了還在四處逃竄的狄人之中。

衝入敵陣前,他說,“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也就是,我在國君面前失了君臣之禮,國君不降罪與我,那麼我就自己懲罰自己好了。

認為自己失了君臣禮儀的先軫,抱著必死之心脫掉了盔甲後在狄人中左衝右突,狄人一時不可抵擋,於是“圍而射之”。春秋時期最先綻放的一代名將就此魂散沙場,用生命贖了“失禮”之罪。

結語 春秋之“士”有大義

也有十分客觀的人認為先軫是一個應該讓後人引以為戒的罪人,

比如劉向就在《說苑》中寫道,“羞小恥以構大怨,貪小利以亡大眾;春秋有其戒,晉先軫是也。”

這種議論,是針對先軫主張出擊秦軍而產生的一系列後果,比如秦晉交惡,比如晉國三面受敵因而分裂。但是卻忽視了春秋時期“士”的精神。

經過數百年禮儀薰陶的貴族之“士”,是有著道德自律和追求人格完美精神的,以“守禮”為準繩,以“君子”自居。春秋時期本就是“無義戰”“禮樂崩壞”的前期,但仍有著先軫這種有著“羞恥心”、恪守禮法的“士”,實則難得,理應歎服。

至於值不值得,不過是各抒己見。就像是對於楚霸王項羽。含著金鑰匙出生在揚州一玩十年的杜牧說,“捲土重來未可知”,而戰亂中顛沛流離的弱女子李清照卻在大宋衣冠南渡後發出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遼風物語


晉國稱霸在中原,威震八方聲名遠。

秦穆在位三十八,強晉國君走如丸。

秦晉之好終有止,穆公難耐心頭念。

出兵鄭國順滅滑,滿載而歸意滿滿。

先軫勸說晉襄公,虎狼在側怎安眠。

秦國千里過我境,不打招呼心怎安。

眼中哪有霸主在,滅我同盟膽包天。

襄公一聽氣不順,我是霸主最要臉。

吩咐先軫秘出兵,事先埋伏在函關。

部署到位秦兵至,扎個口袋等你鑽。

晉軍遠勝當時秦,又設巧記勝何難。

雙方廝殺無多時,秦兵全軍沒其間。

三員主將全被俘,押到晉國殿堂前。

襄公卻聽母親勸,放釋秦將歸故園。

先軫聽說火三丈,即入晉宮把氣宣。

手指襄公怒不止,大殿不給大王顏。

將士流血抓敵將,你卻妄聽婦人言。

襄公一聽也懊悔,當即認錯陪笑臉。

趕忙派人去捉拿,只見河中帆船遠。

事後先軫仔細想,自己不該怒衝冠。

襄公本是大王君,我是臣子為哪般?

王君必須要顏面,我卻怒罵失尊嚴。

作為臣下分君憂,目無國君有何顏?

假若大家效仿我,禮崩樂壞做笑談。

想到此處責不息,悔意滾滾在胸間。

再次作戰戰白狄,雖已勝利愧更顯。

脫去盔甲入敵陣,戰死沙場把頭斷。

身死猶如泰山重,重仁重義傳萬年。


泉陽子


我們知道,那是遙遠的春秋年代。雖然孔夫子說,那會兒已經禮崩樂壞,但諸侯國的禮教觀念還是很厲害的,民風淳樸得超出現代人的想象。春秋戰國年間湧現的義士不可勝數。

先軫的脾氣暴躁了點,但他是個極有原則、極講道義的人。他帶著愧疚和自責,度日如年。

崤山之戰大敗秦軍之後沒多久,公元前627年八月,北狄入侵晉國,晉軍在箕地一帶迎戰,很快就擊潰了北狄軍隊。

就在這時,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摘下頭盔,脫去鎧甲,衝進敵群裡廝殺而死。

先軫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作為下屬,只顧一時嘴上的痛快,目無國君。即使國君不怪罪我,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