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騎小牛電動車是什麼樣的體驗?”作為一名普通的都市上班族,騎電動車騎了好幾年的我,想必有資格來回答。沒錯,我就是小牛US Pro的用戶,從上市之初就購入,並且一直把它用作主力短途交通工具,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實用,是時候來說說感受了。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首先小牛電動這個品牌的定位是非常精準的,主要是針對城市中收入比較可觀,並且要求一定格調的年輕人。因此所生產的各種電動車,最明顯的就是在做工和審美上就直接區分於傳統的電動車,更加講究品質和美感,另外還從造型、電池設計、車架、手機APP、車輛性能等多個方面都要做得比市場上大部分電動車要好。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小牛US Pro作為我的小玩具,自然不能直接將工作中用來對付汽車的那套理論生搬硬套到這輛小電驢身上,對這輛小車子來說,不公平也不太現實。

不過簡單談談這輛小牛US Pro的工業設計,也還是可以的。

說到工業設計,既考驗外觀設計師的審美,也考驗小牛電動供應鏈和生產鏈的整合能力,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在車子一經量產之後,各種問題都會無所遁形。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工業設計並非是指簡單的外形,更多還是講究廠商對於材料的應用到位不到位,車型設計上有沒有獨到之處等?至於外觀上,好看不好看,亮眼不亮眼,在各方面是不是契合消費者的用車喜歡,能不能適應各種用車環境,這都非常考驗設計者的功底,也考驗廠商的生產水平。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小牛US Pro採用的鋼管式車架,配上黑白色塑料包圍,外觀可直可萌,莫名其妙就對上了我這種常年在主機廠以及汽車零配件供應鏈混跡的工科直男。

小牛US Pro的外形雖說是小牛的家族臉譜,實際上小牛的設計跟本田2014年的DUNK-50有著很多神似之處,但經過了將近五年時間的演變,姑且算作是小牛自己的東西。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在小牛電動車的車架,作為全車的亮點之一,簡潔大方,再經過偷輕處理,在車重上為新國標減負。雖然車架只是簡單的幾根管子焊接在一起,但是承重能力卻一點也不低,這種結構簡單,同樣也耐用。

除了車架,在小牛US Pro的硬塑料包圍上的造型設計還不錯,但做工屬於一般水平,如果相對於一些其他電動車品牌,如:艾瑪、雅迪之類好很多。

鞋子好不好,腳知道。

工業設計這樣東西除了這些明眼能夠看見的地方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有很多看不見的地方,例如品控、人機優化等等,這些地方就決定了小牛本身的溢價能力。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小牛US Pro這款車型來說,售價將近五千塊,這個價格對於一輛輕型電摩來說,是相對較貴的,那麼反過來問,小牛電動憑什麼將小牛US Pro的定價標價到五千塊?

我相信小牛電動是將一部分錢花到了品控上去的,早在兩年前,小牛電動的名聲還不是那麼響亮的時候,在各車系的品控上就出現過各種縫隙過大,螺絲上不了,轉向問題,輪轂問題等等,不過如今小牛顯然是經過了時間的沉澱,各種小問題好轉了不少。車子用了三個月時間,除了偶爾在前輪碟剎和摩擦片分離不好而出現一些異響之外,並沒有發現什麼。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一家廠商的工業設計和工藝水平如果在達到了行業的領先,那麼想要更進一步,提升自己品牌的溢價能力,除了講究市場佔有率,品牌號召力之外,更多在車型人機工程優化上做得好不好,符不符合消費者的用車需求和用車環境上體現出來的。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在這一點上小牛明顯還是欠點火候,在儲物性能上,在這輛小牛US Pro的載物屬性真的讓人捉急,不能帶人就算了,車上除了一個小掛鉤之外,就沒有別的地方能夠放東西了,就像現在這種大夏天,買箱飲料,買個大西瓜,都不知道放在那裡。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在小牛US Pro身上所採用的車電分離設計,這個設計能夠直接將電池拔出來充電,方便很多高層的用戶,但是有時候,你會發現車子的電池艙有時候是很難關上的,不知道是我操作不對,還是本身的設計問題,這一點還是有必要優化一下的。

總得來說小牛電動所推出的各種車型,在整體造車水平和工業上在當前業內還算是比較上游的水平。

雖然車子有亮點,也有缺點,但是由於有著業內極為出色的互聯網銷售體系,讓小牛在市場上能夠打下一席之地。

當然個人也是希望小牛能夠越做越好,所謂極客精神,就是不妥協的極致的要求自己做到。

論工業設計,這輛小牛US Pro真的沒得再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