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高稅優力度,將稅延養老險儘快推向全國

專家:提高稅優力度,將稅延養老險儘快推向全國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簡稱‘稅延養老險’)試點後,社會反響熱烈。但效果低於預期,個人不積極,保險公司不積極,有關部門也不積極。”針對稅延養老險低於預期的試點效果,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障實驗室首席專家鄭秉文近日告訴記者,該保險早在12年前就已提出,業界已有心理和產品準備。試點以來遇到不少問題,只有推向全國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以便縮短對制度設計實施改革的期限,讓更多人享受政策紅利。

記者瞭解到,去年4月發佈的《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提出自去年5月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稅延養老險試點。“至今年6月底,共有23家保險公司符合試點條件,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5億元,投保人數4.5萬。”鄭秉文直言。

判斷試點效果的重要參照之一即是商業養老保險。鄭秉文舉例,去年5月至今年8月,福建有16家保險公司取得稅延養老險銷售資質,保費收入為2300萬元。但同期商業養老保險實現原保費收入27億元,新單保費9億元,“差距懸殊”。

根據試點規定,稅延養老險保費優惠限額按照投保人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

“投保時離不開單位的財務配合,不能獨立以納稅人身份自由投保,這是稅延養老險與商業養老保險的重要不同,也是制約其銷售的主要因素。”鄭秉文分析稱,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按6%或1000元取低值,這一抵扣標準較低,撬動保費規模有限,無法真正滿足養老儲備的缺口需求,並且需要每月比對孰低,計算較為複雜,抬高了投保門檻。

“個稅起徵點調整,納稅人數量不穩定。”這一制約因素也引起了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院院長金維剛等多位學者的關注。

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鄭秉文透露,個稅起徵點從3500元調整到5000元之前,納稅人數為71.2萬人,調整後納稅人數減至44.2萬人,抵扣“五險一金”後,人數減少到17.8萬人。如果再考慮贍養老人和子女教育等6項附加專項扣除額,稅延養老險政策覆蓋的潛在目標群體只有8.1萬人。

“由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每月工資大多浮動,個人繳費稅前6%列支的比例制難以操作,建議採取定額制稅前列支;提高稅延額度,允許個人根據實際收入情況在0元~2000元區間選擇。”鄭秉文同時表示,目前稅延養老險規定,退休領取時按7.5%對保費和投資收益全額繳稅,稅負過重,建議降低領取期的個稅繳納比例。

今年5月1日試點到期,目前已超期半年。中國保險學會秘書長黃志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等多位學者提出建議,稅延養老險應儘快在全國推開。(記者 陳俊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