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軍區制(希臘語:θέματα,拉丁語:themata,單數形式:thema)是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從7世紀開始實行的軍事、行政合一單位。是帝國中後期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它的興衰也直接影響了帝國國力的變化。

它取代了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立的行省制度。9-10世紀隨著舊軍區被拆分以及征服新的領土,軍區數量達到巔峰。不過11-12世紀制度衰落後軍區制經歷了較大變革。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7-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軍區

無論如何,軍區制是拜占庭帝國三分之二時間賴以生存的軍事基礎,該制度一直沿用到帝國末期。

軍區制的奠基

早在查士丁尼一世光復帝國西部的意大利、北非和伊利里亞等地時。為了維繫這些較為偏遠和新的佔領區,莫里斯皇帝(582-602年在位)設立了阿非利加(迦太基)和拉文納總督。這兩地的總督擁有軍政合一的權力,這打破了戴克裡先大帝時的行省運行基礎。但對於意大利和北非這些統治並不穩固的地區來說,由當地總督直接統治顯然效果更佳。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600年的拜占庭帝國疆域

眾所周知,拜占庭帝國在6世紀末7世紀初經受了地震般的外族入侵。先是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北部,遭遇到日耳曼人一支的倫巴底人侵略。霍斯勞二世統治下的薩珊波斯帝國入侵,掠去了近東富庶的敘利亞和埃及等行省。在希拉剋略大帝率領下,羅馬人終於逆轉了局勢逼迫波斯人在628年初投降。

但就在630年代,阿拉伯人有如潮水一般湧入羅馬剛剛收復的土地。僅僅用了不到20年,穆斯林就佔領了敘利亞、埃及和上美索不達米亞。阿非利加和安納托利亞地區也不斷受到哈里發國的侵擾。

東面和南面遭到阿拉伯人的“聖戰”入侵後,拜占庭帝國的北方遭遇了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的滲透,統治了數百年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被蠻族霸佔。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650年的拜占庭帝國殘存領土

帝國在生死存亡之際不得不選擇自救,希拉剋略大帝雖然挽救了波斯人的鐵蹄,但面對阿拉伯人時人已經垂垂老矣。除了巴爾幹半島沿海的領土,小亞細亞成為了帝國殘存的主體,帝國以此將小亞細亞劃分為四個軍區。儘管過去的地方行政機構很多仍然保留,但已經隸屬於軍區的將軍或總督管轄。

關於軍區(Thema)一詞的來源並不確定,通常認為君士坦丁七世(912-959在位)提到的希臘語“Thesis”(人員安置)是最早的詞源。在20世紀的歷史研究中一直將軍區制的建立歸功於希拉剋略大帝,因為《懺悔者狄奧芬斯紀事》裡記載了“希拉剋略來到軍區之地”。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拜占庭士兵

但這個說法如今並不被廣泛認可,更多史學家認為是君士坦斯二世統治的640年代到680年代才正式建立了軍區制。對於軍區制建立後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經濟變革,史學家也各執一詞。部分學者認為農民士兵只是延續了此前的形式,還有人則認為軍區制改變了帝國的軍隊結構,成為新型的武裝力量。

軍區的組織架構

軍區一詞原本是有些模糊的詞彙,既指軍事上的單位,也可以指行政區劃單位。一個軍區平時安排士兵們耕種國家租來的土地。從軍事上講,這些士兵仍然是一個軍事單位,由一個軍官員指揮,這些土地仍然由國家控制。

日常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士兵們的糧餉降低了,通過接受加入軍區的協議,農民士兵的後代也將在軍隊中服役,並在一個軍區中工作。從而同時減少不受歡迎的募兵制,並可以廉價地維持軍隊。軍區還允許士兵定居在被征服的土地,因為在征服期間,公共土地總是有大量的增加。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軍區制建立後,農民士兵成為拜占庭軍隊核心

然而,一個軍區的指揮官不僅指揮他的士兵。他還擁有當地的行政和軍事管轄權。因此,戴克裡先在總督和軍事指揮官之間建立的分治被廢除,帝國的各地回到了一個更類似於共和國或公國的制度。在那裡,各省總督也曾在自己的地盤管理軍隊。

首批軍區的建立(640-770年代)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717年的拜占庭帝國軍區

7世紀30-40年代,在與穆斯林的惡戰中屢戰屢敗後,殘存的拜占庭野戰軍撤回到了帝國僅剩下的核心領土——小亞細亞。在那裡,帝國以舊有的省份為基礎設立了四個軍區,代替舊有的行政區劃單位。他們分別是:

亞美尼亞軍區:667年首次被記載。它繼承了原亞美尼亞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駐紮在小亞細亞東北的本都、小亞美尼亞和卡帕多西亞北部等地區。首府阿馬西亞。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8世紀的拜占庭帝國軍區

安納托利亞軍區:669年首次被記載。繼承了帝國東部的主力部隊,覆蓋了小亞細亞內陸的中南部地區。首府阿莫里烏姆。它與亞美尼亞軍區組成了拜占庭帝國抵禦阿拉伯人的第一道防線。

奧普西金軍區:680年首次被記載。由拜占庭帝國皇家近衛軍所組成,是拱衛帝都君士坦丁堡的武裝力量。建立初期管轄著小亞細亞西北部臨近君堡的地區,包括比提尼亞、帕夫拉戈尼亞和加拉太等地區。首府尼西亞(今土耳其伊茲尼克)。其總督是四大軍區裡唯一擁有伯爵身份的人。

色雷斯西亞軍區:740年首次被記載。由原色雷斯地區的部隊所組成,但主要控制區並非色雷斯而是小亞細亞西部靠近愛琴海地區。首府可能是克洛西(今土耳其霍納茲)。

此外,680年代由帝國殘存的海軍組成的力量,在小亞細亞西南和愛琴海南部島嶼形成了實質上的軍區,但名義上並非成立。720年這支部隊因為戰績不佳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首府位於阿塔勒亞(今土耳其安塔利亞)的

基比拉奧特軍區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約740年的拜占庭軍區分佈

680年代還可能在色雷斯建立了新的色雷斯軍區,不過奧普西金軍區仍舊多次管理色雷斯的軍情。此外在希拉剋略王朝驅趕斯拉夫人過後,帝國在687-695年在今天希臘中部建立了

希臘軍區

此外,西西里島在7世紀末也形成了新的軍區。不過在意大利本土,仍舊由拉文納總督統治。阿非利加在698年迦太基淪陷前亦歸總督所轄。克里特島和位於克里米亞的赫爾松也有當地的執政官管轄,治權類似軍區。

軍區制也有很明顯的弊端,相對獨立的軍區暗藏著各種獨立和反叛的可能。741-742年,奧普西金軍區總督阿塔巴斯多斯背叛了皇帝君士坦丁五世,在他敗亡後這支帝國最重要的軍區遭到拆分。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約780年的拜占庭帝國軍區,奧普西金軍區被一分為三

除了縮小後的奧普西金軍區,還新設立了兩個軍區:奧普提馬頓軍區(比提尼亞為主的近畿地區,首府尼科米底亞、今伊茲密特)和布塞拉里亞軍區(主要位於帕夫戈尼亞和加拉太地區,首府安基拉、今安卡拉)。

軍區制的成熟(780-950年代)

從傳統的行省制轉換到軍區制並非一蹴而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軍區長官(總督或將軍)都只有統兵權,行政、民事和財政權力都仍在舊有的行省官員手裡。一直到8世紀末期,拜占庭帝國的財政權才轉移到軍區。

9世紀中期,行政民事權力才賦予軍區中,這樣終於完成了傳統行省完全過度到軍區的歷史性轉變

。《希臘考古學》(Klētorologion )和《帝國管理志》(De Administrando Imperio)分別詳細記載了拜占庭軍區制的經典運行模式。

亞美尼亞式軍區時代(960-1070年代)

拜占庭帝國在10-11世紀馬其頓王朝中後期開啟了對周邊敵人的反攻,在著名的戎馬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約翰一世巴西爾二世的率領下,不斷收復帝國的失地。新增加的領土也被設立成了軍區,加之此前軍區不斷拆分,相對7-8世紀的軍區,這一時期帝國的軍區面積要小了很多。

這一時期,帝國出現了一類新的軍區,被稱作“小”軍區(μ k θ ματα)或“亞美尼亞式”軍區(pμεν k θ ματα)。在拜占庭的史料中與傳統的“大”或“羅馬”軍區(ωμα k θ ματα)明顯不同。

其中大部分小軍區只管轄一個堡壘及其周邊地區,由一個初級的將軍(阿拉伯人稱之為齊瓦爾,亞美尼亞人稱之為佐拉瓦爾)擔任指揮官,統領約1000人,主要是步兵。正如他們的名字所顯示的那樣,他們大多是

亞美尼亞人,或者是當地土著人,也可能是拜占庭當局在那裡定居的人。他們的一個特點是軍官數量極其龐大(僅查佩齊基翁的軍區(Charpezikon)就包括22名高級將軍和47名初級將軍)。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軍區(1000)

“亞美尼亞式”軍區雖然非常適合防禦,但無法應對大規模入侵,也無法獨自開展持續的進攻。因此從9世紀60年代起,帝國開始建立越來越多的專業軍團,將舊式騎兵團改為新式兵營,他們幾乎都駐紮在邊境沿線。

為了指揮這些新式兵營以及協調數量眾多的小軍區,在地區督軍(Dux)或司令(Katepano)的領導下,帝國建立了許多大的地區司令區(前者部隊被稱作“ducates”,後者稱“catepanates”)。

在帝國東邊,最早是由督軍約翰·齊米斯基設立的三個的司令部:安條克、迦勒底(今土耳其特拉布宗附近)和上美索不達米亞的司令部。隨著拜占庭在11世紀初期擴張到大亞美尼亞,這三個司令區被重新分割成伊比利亞(今格魯吉亞)、瓦斯普拉坎(凡湖周邊)、埃德薩(今土耳其尚勒烏爾法)和阿尼。不過到了在11世紀中期,“亞美尼亞式”軍區似乎被置於一個將軍管理。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1045年的拜占庭帝國軍區分佈

拜占庭帝國在巴西爾二世在位時期軍事力量達到頂峰:到1025年,羅馬人比任何敵人都強大。與此同時,職業軍人組成的精英團(Tagma)的重要性超過了很快開始被忽視的舊式的陸軍(和艦隊)。

衰落與瓦解(11世紀末-14世紀)

從11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人轉變為現金支付逃避兵役。雖然邊疆部隊能夠應付大部分的局部威脅,但因為軍區為基礎的防禦體系的解體嚴重削弱了拜占庭防禦體系的戰略深度。另外,僱傭軍和附庸國軍隊開始越來越多代替了過去的軍區士兵,帝國軍力因此嚴重下降。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曼齊克特戰役慘敗導致了帝國軍力崩潰

君士坦丁堡的平民官僚機構與擁有土地的軍事精英之間的裂痕擴大,導致帝國在巴西爾二世死後叛亂和內戰頻發。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是一場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拜占庭軍隊此前的嚴重的危機積累爆發,此役過後帝國防禦體系完全崩潰,三十年不到就讓突厥人盡佔小亞細亞,亞洲的大部分軍區也因此消失。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瓦良格衛隊

科穆寧王朝在12世紀初由阿萊克修斯一世重振了帝國的軍隊,但與此前不同的“科穆寧軍”主要是來自於瓦良格衛隊組成的新式軍隊。瓦良格衛隊主力並非羅馬人(拜占庭希臘人)或亞美尼亞人等傳統拜占庭族群,而是以日耳曼人(諾斯人和央格魯撒克遜人等)為主力。隨之軍區制被更加冷落,過往的很多特權被逐步廢止。

科穆寧軍需要有戰略眼光皇帝的強大指揮,軍隊的維護成本也比比軍區制時代高出不少。在1180年科穆寧王朝最後一位雄主曼努埃爾一世去世後,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就直線下降,拜占庭帝國因此一蹶不振。

千年東羅馬的長盛之道:淺析拜占庭帝國軍區制

14世紀初的拜占庭帝國(粉色)軍區分佈圖

衰落後的拜占庭帝國在末期的安格洛斯王朝時更加依賴僱傭軍,軍區此時已經變得可有可無。地方勢力開始擺脫了中央政府管轄,到了巴列奧略王朝時期,殘存的軍區已經是垂死掙扎狀態。

14世紀初,隨著奧普提馬頓等軍區的消失,軍區制基本退出了拜占庭帝國的歷史舞臺跟隨拜占庭帝國最終一起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