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整體思維?你是如何理解的?

活動中心17653708


我理解的“整體思維”就是“事物和問題”的表面現象和內在現象的思考、立體現象和平面現象的思考。

事物和問題所對應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的思考、所處時間和地點的思考、事物和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和涉及面的思考……


接情


整體思維,亦稱系統思維,即看事情,認識事物,要按照全面、系統、客觀的要求,做到全面而不片面,系統而不雜亂、客觀而不偏見的認識事物。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

一、全面而不片面。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來龍去果,都有它的因果關係,都有它的好壞利弊,都有它的多面性、複雜性。它體現的是一種立體全面思維。因此,對任何事物判斷,都要體現全面而不片面的思維方式,全面,就要從整體從系統的層面,去了解、調查、分析、研究、判斷,事物的因果,事物的來龍去脈,把握事物的本質特性,這樣,就可克服片面性。

二、系統而不雜亂。

系統思維,主要是縱向系統思維。比如,你要制定某地五年交通發展規劃,除了全面思維之外,還要重點運用系統思維。交通,是個大系統,母系統,按照各種功能又分為水、陸、空,不同的子系統。子系統下面還有分系統。所以,系統思維,不能亂套。亂套了,就會出問題。

三、客觀而不偏見。

客觀而不偏見,這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哲學思想。物質決定存在。客觀事物就是客觀存在。認識任何事物,包括認識人的言行,認識人的品質,都要體現客觀而不偏見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客觀地對待人的認識,評價人的品質。

整體思維,是一種常規的有效地認識事物或認識人的有當效方式,在社會中得到廣泛運用,或許經常這樣用了,但並沒有從理論上去了解它。

還有一種情況,對同一件事物,很多人並不會用整體思維,而是一打一思維。即是他懂整體思維,因某種原因,他仍然選擇一打一思維。這是不能強求的。人有言論自由,人有多種選擇的自由,只要不違法不違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整體思維,只是一種方法,一般用於決策。


力冰907


每一種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都是由它的根本概念表徵的。按照前兩講的界定,系統思維是運用系統概念識物想事、整理思想的思維方式。類似地,整體思維是運用整體概念識物想事、整理思想的思維方式。在系統思維中,系統是根本概念,整體和部分是闡述它的分概念,只考察整體、不考察部分的思維不是系統思維,同時用整體和部分兩個概念識物想事、整理思想的思維方式才是系統思維。在整體思維中,整體是根本概念,部分不在考慮之列。所以,就概念而言,系統包含整體而不等於整體,系統思維包含整體思維而不等於整體思維。

辯證法認為,矛盾對立面既相互否定又相互規定,由此而決定了統一體的特性、行為、規律等等。系統是整體與部分的矛盾統一體,系統的特性是由它的整體和組成部分共同決定的。為了認識整體,必須認識部分,通過了解部分來了解整體;為了處理整體問題,必須關注部分,通過組織、使用、發展部分來成就整體。整體思維建立在思維活動的思辨之上,不追求思維過程的可操作性,基本屬於經驗性思維方式,思維能力來自實踐經驗的磨練。系統思維屬於科學思維方式,強調思維的可操作性,需要通過學習科學和自覺修煉才能建立起來

假定對象系統為一片森林,你的任務是保護它,或開發利用它,或二者兼而有之。一定的森林依託一定的山水地形,不同的森林中樹木的種類、分佈和發育狀況亦不同;森林是生態系統,林中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枯枝敗葉等等,都是它的組成部分。如果你不深入進去了解這一切,僅僅停留於直觀的整體把握,即繞著它的周邊從外部整體地觀察,或者在飛機上整體地鳥瞰,憑藉這樣得到的知識去行動,那你既無法保護它,也無法正確地開發利用它。這表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然不行,“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同樣不行,兩者都是非系統思維。現代人在實踐中打交道的對象幾乎都是這類系統,如果仍然像古代人那樣只重視用整體思維識物想事,滿足於“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將無所作為。


試著飄落


所謂整體思維,是以普遍聯繫、相互制約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整體思維方式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構成整個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並且每一個事物又是一個小的整體,除了它與其他事物之間具有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之外,其內部也呈現出多種因素、多種部件的普遍聯繫。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或部件發生變化,都會引起整體的變化;任何一個環節或部位受到損害,其整體都會受到傷害,從而影響其正常的運作。

早在西周時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經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體思維觀念立論的基本依據之一,其目的在於揭示人與天地、自然的相互關係,從而合理指導人之所作所為。在《周易》看來,人與天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嵇康認為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應當隨順天地之道而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乾·文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突出的共同命題”,“《易經》對這一命題的發揮無疑起了歷史性的作用”。

東周以降,道家的列子、莊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張載等不但合理繼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發展和創新。道家認為,天、人同類而合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列子·說符》),“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董仲舒對天、人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證和明確的表述,明確指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即天人本來合一,故“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至宋代之時,張載正式將“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明確提了出來,“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乾稱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了寶貴的“民胞物與”思想,為合乎德性的實踐行為提供了一種觀念闡釋,將儒家的天人觀、物我觀、知行觀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層次。

    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醫學(中醫),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觀念為立論的理論依據,並且將這一整體思維觀念具體化、實踐化。中國醫學理論將人體看成一個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認為人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及各個組成要素之間既是相互聯繫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約的、互為作用的。並且,“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因此人之保健養生等都應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臨床治療中,中醫反對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強調整體而觀、全面診斷、辯證論治,亦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治病必求於本”。進而言之,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亦即人體-自然-社會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種宇宙觀或世界觀,又是一種倫理道德觀(生態倫理),代表著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為根本特點的整體思維觀念和思維方法,對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協調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法國著名哲學家、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史懷澤(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在對西方的天人觀進行深刻反思之後,對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與讚賞。他認為,這種哲學以“奇蹟般深刻的直覺思維”體現了人類的最高的生態智慧,是“最豐富和無所不包的哲學”。



晨炊露珠



張先生57063


如何理解整體思維,我覺得我們首先要了解思維的侷限性,就是當你越深入的去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思維就越難跳出自己思考的問題,而看到問題帶來的其他影響和問題,問題從來都不是單一存在的,我們從來也不是一對一的在跟一個問題單挑,所以當你的思維在專心致志的對付其中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會土崩瓦解,被其餘趁虛而入的問題打得措手不及!
而整體思維,是要求我們在看待問題上,更加立體全面,考慮到問題的形成原因,和持續影響。把所有問題當成一個整體去看待,把自己迎接面對的第一個問題當作整個問題的局部來對待,看清楚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連鎖關係,再對症下藥,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整體思維是要求我們遇到問題先現在高點,看清問題,在走到近處,著手處理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高屋建瓴,才能迎刃而解。


張靚仔951


★整體思維也就是大觀思維,超強密度的的明銳性。可以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一個前沿看法,對待一些即將發生的事有一個超前想法。能適者生、能夠徹底的將自己投身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之中,將自己融合到裡面去。

★諸如我們聽到的那些商業大佬談他們曾經創業的初衷,哪一個不是具有整體思維,哪一個不是有一個超前的大局觀,才創造了現在他們的商業世界。

★整體思維就是一個人率先其他人的一個分水嶺,當你的整體思維也就是大局觀,你就可以明銳的發現創造價值的起點。而可以比別人更早提前一步的去開創。這就是整體思維也就是大局觀。

★在仔細的去留意我們身邊那些,你會發現有整體性也就是大局觀的人他都比我們過得好、過得輕鬆,因為他們可以超前的看出一些東西的商業價值,而現行一步的去開拓,從而造就了令我們羨慕的生活。

★例如那些具有整體思維也就是大局觀的人,他們可以提早的發現淘寶、自媒體、抖音時代的商業價值,而更早的入了這些門檻。而今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只能目睹他們的精彩,而侃侃道說。這就是他們的整體思維,而對於事物的大局觀看法強、才具有明銳的發現這些事物將來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而創造了現有的令旁人咋舌的經濟。


★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就是大局觀缺欠的太多,對於未知事物的大局觀看法於一丁點,總是落於他人,因此都生活在最底層,艱難的每天剛掙著餓不死凍不死的工資,並且還是麻木的不去認真的分析這個社會的前進腳步與發展速度。應該在這寫方面加強自己,讓自己不能總一直落於他人的步伐,因為整體思維能夠改變你現有的這種狀態。

★因此在以後我們教育子女的時候一定培養他們的大局觀,而讓他們明銳的去發現將來社會進步的一面,才可以更早的去熟知這些,更早的融合到這個世界中才能輕鬆的生活,不像我啊總是落他人一步,總是當吃瓜群眾,才讓自己現在活的這麼累,以後也要去學習周遭的事,去好好的來壯實自己的思維跟超前想法,讓自己的大局觀能夠加強一點,來讓自己也能夠活的輕鬆。

★我們大局觀欠缺的人,應該多在網上看一看那些資料,來充實自己的思維能力跟超前想法,可以更快的融入到一個時代的變化中。因此整體思維是我們自身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讓我們領先於其他人的一道坎,當你的整體思維也就是大局觀領先以他人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在時代的高深莫測的變化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磨盤玉米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

整體思維簡單的來說就是不脫離大體的意思 列入我們做事 我們的思維不是單一的 所以我們做事的方法也都是不一樣的 萬變不離其宗 但只要我們能夠達到最終我們想要的目的 結果不脫離我們的思想我們能夠籠統的住 亦如中小學生讀作文一樣 每個人的讀後感都不一樣 但寫中心思想的時候無論你怎麼寫 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要寫出來 要有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東西。


邪癲子


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形聲字為主體,以部首來統率、所用的字以類相從的辦法,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背後就反映了漢族人善於整體思維的心理特點。如,木旁,“凡木之屬皆從木”,水旁,“凡水之屬皆從水”,例如,松、柏、梅、枝、樹、林……等一望便知與樹有關;“江、河、湖、海、洋、池、深、淺……”等一望便知與水有關。這些偏旁就起了把字串聯起來的作用,這是一種整體思維的結果,每一個字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個形類系統的一部分。詞彙發展了,從單音詞發展到雙音詞和多音詞,但漢族人仍然沿用了造字的方法來構詞。即先確定一個類屬大名,然後加以個別區分。例如,先把木本植物統稱為樹,然後把各種不同的樹分別叫做松樹、柏樹、梅樹、桃樹、李樹、等吧與樹有關漢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形聲字為主體,以部首來統率、所用的字以類相從的辦法,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其背後就反映了漢族人善於整體思維的心理特點。如,木旁,“凡木之屬皆從木”,水旁,“凡水之屬皆從水”,例如,松、柏、梅、枝、樹、林……等一望便知與樹有關;“江、河、湖、海、洋、池、深、淺……”等一望便知與水有關。這些偏旁就起了把字串聯起來的作用,這是一種整體思維的結果,每一個字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個形類系統的一部分。詞彙發展了,從單音詞發展到雙音詞和多音詞,但漢族人仍然沿用了造字的方法來構詞。即先確定一個類屬大名,然後加以個別區分。例如,先把木本植物統稱為樹,然後把各種不同的樹分別叫做松樹、柏樹、梅樹、桃樹、李樹、等吧與樹有關 的各種事物分別叫做樹幹、樹枝、樹冠、樹墩、樹葉等。,樹在這一系列詞裡起的作用就相當於原先字裡面的偏旁,同樣體現了一種從整體著眼來把握局部的思維方法。整體思維是漢民族慣於追求人與自然、社會融契無礙的境界這種境界所達到的內心和諧,使人以一種審美、直覺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在感性經驗中積澱了大量的理性因素。


文采不咋樣


1


這是巴黎的週五下午,我花了一個上午去教一批中國的CEO如何高效地與歐洲人一起工作。我問學員:“在這個案例分析中,團隊發生衝突時,領導者應該採用什麼步驟去管理團隊成員的不同態度?”

李莉莉(Lily Li)舉起了手,她是一位笑容親切體態如鳥般輕盈的女士,在匈牙利從事了兩年的運營工作, "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信任,因為匈牙利人並不像中國人一樣花時間去經營人際關係。”

我有點困惑,因為我的問題是關於衝突而不是信任。她是不是誤解了我的問題?我把聽筒貼近耳朵以確保我完全聽清楚翻譯。李莉莉繼續談了幾分鐘信任、等級和她在匈牙利的經歷,其他中國學員都在聚精會神地聽。

從我的角度來看,儘管跟我的問題一丁點關係都沒有,這幾分鐘的評論真是有趣極了,莉莉終於說到點上了:“如果領導者多花點時間去幫助團隊建立會議之外的關係,他們就能更輕鬆地處理爭端與衝突。”

一整個漫長的下午,學員的回答都在遵循類似的模式,花上幾分鐘討論周邊信息,然後再回到主題上。

這種行為闡釋了東亞和西方文化規範的關鍵差異,當然東亞和西方文化是迥然不同的,影視作品裡也常常如此表現,但這種差異似乎是根本所在。

心理學家李察·E·尼斯貝特(Richard E. Nisbett )和増田貴彥(Takahiko Masuda)在一個著名的研究中寫到了這種文化差異。在一項實驗裡,他們向日本和美國的參與者展示了一段20秒的水下場景的動畫視頻。隨後,參與者被問及看到了什麼。

2


當美國參與者提到體積更大、速度更快以及顏色更鮮豔的前景中的物體(例如大魚)時,日本參與者更多地談論在背景中發生了什麼(例如左下角的小青蛙)。而關於前景和背景中物體之間的依賴關係,日本參與者談到的內容是美國參與者的兩倍之多。

在第二項研究中,美國參與者和日本參與者都被要求“給別人拍張照片“。美國參與者(左)經常是拍一個特寫鏡頭,呈現出所有的面部特徵,日本參與者(右)則會把人與環境都呈現出來,而人會顯得比較小。

3


兩項研究中有著共同的模式,美國人注重脫離環境而存在的個人事項,而亞洲人注重背景及主要人物與其的聯繫。

我自己與多元文化管理人員的訪談也證明了這種趨勢。在尼斯貝特和增田的研究中,北歐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般遵循美國的思維模式,日本人和臺灣人則對應著東亞的思維模式。

也許這並不奇怪,西方哲學和宗教的傳統原則是,你可以從環境中抽出一個事項並單獨去分析它,文化理論家稱之作具體思維。

相比之下,中國的宗教和哲學,則強調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古代中國人是以整體來思考,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在力場上發生。例如陰和陽(字面意思指“黑暗”和“光明”),就是描述看似對立力量是怎樣相互依存的。

我們討論了魚和照片的研究後,一箇中國學員說:“中國人的思維是從宏觀到微觀,而西方人則是從微觀到宏觀的。例如,寫地址的時候,中國人書寫的順序是省、市、區、街道、門牌,西方人的做法就恰恰相反。同樣,中國人把姓氏放在前面,而西方人則相反,還有就是中國會把年份放在月份和日期之前。”

這影響著全球商務人士看待彼此的方式,正如韓國起亞汽車公司的樸培( Bae Pak)告訴我:“與西方同行一道工作時,我們常常對他們的決策大吃一驚,因為發現他們基本上不去考慮決策對其他業務單位、客戶和供應商的影響。”

我曾與波蘭經理傑瑟克·馬萊茨基(Jacek Malecki)在另外一個任務中合作過,他跟我分享了他的一次經歷。“我第一次出差到日本去見我的員工時,跟往常一樣進行目標設定管理。我列出團隊裡每個人的目標,把他們逐一叫進辦公室裡商談。雖然我注意到他們在會面中問了很多無關緊要的周邊問題,但沒有人向我提出,我的做法對他們來說並不如理想,所以我帶著滿肚子的鬱悶回到了波蘭。”

後來馬萊茨基觀察到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自己對他們彼此的工作要求,再把他們的個人目標結合到一起來統觀全局。“現在團隊的項目進展得很順利,但不是以我所分配的方式。”

具體思維的文化裡,如果能收到對個人期望的非常詳盡的和細化的信息,人們通常會反應良好。如果你指導的團隊成員是來自這種文化,把重點放在需要他們在什麼時候完成什麼。

相反,如果你需要激勵、管理或說服某人是來自於整體思維文化,多花點時間來解釋全貌和各個部分是如何整合到一塊的。

如果你在領導一支國際化的團隊,這種認知差異會造成混亂無序、效率低下和挫敗無力感。但是很久以前我們就已經知道,團隊成員愈是形形色色,創新潛力愈是超乎尋常。

如果你知道有個人看到一條魚,另一個人看到一個水族館,仔細思考具體思維和整體思維兩種方法的好處,你就能學會把這些文化差異轉化成你們團隊最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