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書架上很多書籍塑封起來,不讓翻閱,這種做法妥當嗎?

炫酷多媒體


毫無疑問,在現在以個人為中心,重視體驗的商業時代,無論是從顧客還是從經營效果看,這種做法肯定都是不妥的。

很顯然,我們去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書店是賣啥的?

如果經營者的答案是“紙質書”那麼顯然就害死自己了,出現剛才的那種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比較網絡連載、電子書、各種場景的培訓服務等形式的閱讀物、學習途徑,書店販賣的就一定不是“書”這種商品,而是“文化場所”,基於書店的這種核心價值,這個顯然可以支持形成社交、休閒、工作及生活的第三空間等等具體的場景價值。站在這樣的定位上看,書店則更有條件複合咖啡廳的某些功能,而且比咖啡廳更有價值的是:對文化的傳播以及豐富內容的創造。從這個意義上看,“書店”有著極為豐富的價值潛力,若只把利潤來源盯在紙質書的售賣上,那麼就會因為各種形式書籍的替代威脅而導致無路可走,相比於這樣的潛力,這種狹隘的思路無異於作繭自縛。

所以當正確地定義了書店的商業價值定位後,自然也會改變那種不拆書不給看的管理方式吧!相反,還更應發展打造出各種休閒空間、交流空間、文化展示空間等等類似傳統咖啡廳的場景,以求通過發展文化和內容的體驗,增進流量引入,打造豐富多元的利潤結構。

實際上,我感覺現在多數的新型書店不正是這樣做的嗎?




輝常愛讀書


我之前在民營書店工作了幾年,在我們這小縣城總共開了三家,雖然後來變成兩家了,但也是十幾年的老店了。我覺得可以說說這些大家一直困惑的原因。

第一、塑封皮都是出版社一出廠就有的,基本上裡面有些書籤或是贈品,贈品以青少年、兒童讀物裡偏多、文學類也有些。因為我們小縣城書店要不了那麼多貨,進貨渠道都是批發商,退貨如果書髒了或是少了贈品是不給退的,這裡就算是自己損失了。少了贈品還好說,便宜處理還可能有人買,但是書髒了是沒有人要的,再便宜賠本賣可能會有人考慮,還只是考慮,我幹了將近六年,只碰上一個人買了一本有些舊的書。

第二、因為周圍購買能力有限,書店要貨不可能多,一般新書要貨1-3本,暢銷書可能十幾二十本,你放在那兒都是壓著錢的。書不是必需品,大部分人只看不買,主動來買的成人非常少,基本就是學校要求青少年買的書或是自己想看的言情、玄幻之類的小說。這些書裡經常有贈品又加上看得多,看門是個大問題,學生進來幾個人一起圍在那看,不注意就會有人給你打開,都用指甲一劃,書側面都弄破損了,根本不會有人再要,而她也不會買,可能只是想看看這書好看不或是拿贈品,還有玄幻之類的書很多都是成套的,一出好幾本,書店有時會打開一本樣品讓你看,但有人會不自覺,能給你把那十幾本書全拆了看一遍。這類小說類型的書就是看一遍看著玩就算了,買得很少,一套下來好幾百,家長不會讓你買,成人自己更不會買了。只有言情類或是暢銷劇的書女生買得多些。

第三、很多人看書習慣不好,不是喝著東西看就是吃著東西看,雖明令禁止但總有漏網之魚,把書弄得髒兮兮的。還有小孩子看書經常看得“爛糊糊的”,我只能用這個詞形容,他們小沒有意識,看完後上面折痕磨損非常嚴重。再就是本人不是很講衛生的,手也不乾淨,顏色深一點兒的書皮還差些,淺些的他拿過之後真是能給你看得白紙變成黑紙,還是烏黑的,那書上的黑指印啊,甭提多頭疼了。

第四、書得有神秘感。你在書店把一本沒有塑封的書看完了,出版社怎麼賺錢,書店怎麼賺錢。書店和圖書館不一樣,開書店說到底還是為了賺錢,大家都看了不買,這些出版社不都倒閉了嘛!但圖書館小城市很少,書也少,種類更少,大部分是偏文學或是專業性強的書,這些也都是國家、政府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五、現在和以前相比,出本書很容易,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可以隨便寫寫就出書。這些書大部分也是有塑封的,書設計風格和書皮上寫得內容搞些噱頭,就會有些人去買,實際上裡面的內容非常爛,買了看了才知道,你不塑封,人家一翻不好,誰買啊!出版社也一樣,你出了這種類型的書賺錢了,我也出相似的書,就像寶潔和聯合利華一樣,有人喜歡這家的,有人喜歡那家。這也是一種營銷手段!

說到底最重要的就是錢的問題!國營財大氣粗,進貨量大,折扣低,打折少,隨便你折騰,人家不心疼。民營進貨量少,折扣高,為了賺錢,薄利多銷打折多,儘量降低損耗。我所說這些都是實體店的問題,沒和網絡對比,要不更麻煩。希望大家相互理解,共同進步。

寫得太多,可能亂些,如果有疑問,可以再解惑。


琲琲297


我們家在一個小縣城,記得我小時候最開心的日子就是雙休日,爸媽要上班,一早上把我放新華書店,下班在再把我接上。一到新華書店就能看到班裡的很多小朋友都在,大家也不打鬧,就是看書。誰看到有意思的書看完就互相看,書店的叔叔阿姨也不趕我們。那時候我記得是兩塊錢一個座位,沒有錢的我們就站著或坐地上。基本上大家都沒有座位。到了現在,二十年過去了,書店還有幾個小孩子去看書的。新華書店做為國企,並且壟斷各學校教材,是應該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的,尤其在一些小的地方,是要承擔一部分圖書館的功能的。把書都打開,讓老百姓尤其是孩子們免費的去看。


有話好好噴


大家是不是許久都沒有去過書店了?

如果你們經常去的話,就不會問類似的問題了。

現在隨著網絡和電子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紙版書籍,書店銳減。我們學校之前周圍有兩家大型書店,若干家小書店,現在僅存一家,如果不是依靠幾所大學,估計這家書店也早就黃了。

之前的書籍價格不高,幾角幾元就可以購買,書店裡規矩也多,不允許抄書,不允許拍照。隨著書籍價格的攀高和閱讀人群的減少,書店逐漸敞開了懷抱,拍書可以,看書也可以,甚至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他們賣起了文具,賣起了玩具,甚至賣起了咖啡。

書籍塑封並不是書店所為,現在很多書是膠裝,經不起頻繁翻閱,有的還會附贈腰封,光盤,筆記本等裝飾品和贈品,發行商為了增加書籍的神秘性,保證書籍的完整性,會加塑封。

書店為了讓讀者試閱,每種書都會拆一個塑封,不過一些標價過高或者進口書籍不會拆封。

作為讀者,捫心自問,你會買一本被翻禿嚕皮的書嗎?所以書店的這個拆封的行為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拆過封的書只能低價處理,或者扔掉。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心儀的書籍,又是封裝,可以上網查一下書評和內容介紹,然後決定是否購買。

藉著這個話題,我還是想規勸一下那些帶孩子的老人家,書店不是圖書館,也不是託兒所,你們希望孩子能遠離電視多學習的願望是好的,但是能不能不要縱容孩子在書店裡看書,喧譁,畫書,撕書,吃零食,喝飲料,然後扔一地的垃圾?公德心,身教勝於言教。


倬彼昊天_嘟嘟蟲


塑封的核心精神就一條:保護圖書。

很多網友說話很偏激,注意看標題:很多書塑封,不是所有書!說明書店是沒有剝奪你先看後買的權利的。而且本來應該大多數塑封,一般書店都會留少量樣書供試閱。有些書由於價格、數量、時間等問題,完全塑封都是正常的。你要是希望把大部分書都拆開提供閱讀,那書店就會變成二手書市場。

我去新華書店看書從來沒人趕,拆封的書可以隨便看,免費看到完,這已經是做了文化普及的光榮義務了。有塑封的書真的感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查詢信息,瞭解內容。

好書一般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不用拆就可以瞭解內容的。新書會有少部分沒有樣書,想買的話商量一下拆封觀看也不是問題。如果完全不瞭解,完全圖個新鮮,非要拆原本不讓拆的——饒了書店吧!新書有幾本能成為經典、好書的概率有多大,讀書人沒譜嗎?有些書拆了可以做樣書,你不買,可以拿回去包封皮。有些書不讓拆,拆了不願意買,人家為你拆,還要花時間塑封回去,我新鮮了,滿足了,別人呢?人家閒,花精力陪你書海奇遇嗎?

我是愛書人,書店舊書是不會買的,甚至都嫌它髒,不願意翻。真的喜歡某本書,不影響閱讀的破損也可以接受。但出於一時好奇,看到新書塑封的,我絕不會去拆,這是愛惜和尊重。

塑封常見的有這幾種情況:

1.精裝書、套裝書,基本拆了就毀了。

2.數量少的書,拆了就沒有新書了。

3.剛進的新書本來就有塑封,沒有來得及提供樣書,或者還沒有顧客想買、要求拆書查看,所以塑封很正常。

4.還有一些書折舊很嚴重、銷售不好,看得多買得少,書店自己會塑封起來,很正常。

不看沒法買,讓讀者看引起興趣,促進銷售成交率……店員是幹這一行的,你以為他們不懂這個道理?讀者只知道大道理,不知道量化關係。圖書折舊、毀損、管理所付出的成本和營業額增長的數量關係,指點江山的路人們,有幾個知道?

他們甚至連一般書店靠賣書無法盈利的基本商業常識都不知道,還在要求書店在虧損的業務上提供更多吃力不討好的服務!

讀者以為書店故意不讓你蹭書看真是想多了,真的不讓看,五分鐘內不給錢人家早讓你滾了。

顧客1:書店不讓我蹭書看,真是小器摳門!

——塑封是出版商做的。

顧客2:我對這本書有興趣,趁沒有人,出於好奇拿起來拆開看……內容不滿意,不要了!

——塑料膜還塞到角落裡,時間久了,書籍破損沒人要了。

顧客3:店員,這本書我要拆開看一下。

——服務員:根據規定,這書不能拆封看,您需要買這本書嗎?

——顧客3:我不看怎麼買吶?

顧客4:這本書我想要很久了,現在不確定要買,先別拆,拆了不要就破相了,我上網瞭解一下。

顧客5:書店不就是讓人看書的嘛!你們書都包起來了讓我怎麼看?

顧客6:拆了看,還不錯,就它了,打開淘寶,輸入書名,價格升序……

顧客7:拿一堆樣書坐在角落裡看,喜歡大力倒扣、用力折書脊,看完隨手扔在原地。

顧客8:購物車裡拿了一堆樣書,遇到一種沒有樣書的,叫店員:你們拆一本給我看。

顧客9:這書我想看一下,幫我拆了!這書有摺痕了,我不要!

顧客10:兒子,你待在這裡看書別亂跑,下午媽媽來接你。

顧客11:拿本書坐一天,看完了,明天再來。

……

一般讀者對塑封不滿意有兩條:

1.把書店當成圖書館。

2.不愛惜圖書。

一些懂得商業規則、愛書人士理解的理由:

1.這裡的圖書是商品,需要保護其品質,沒有理由讓人隨意使用。

2.書是好朋友,心愛的書會包書皮,閱讀時都不忍心大力展開。

書店的常規做法:

1.張貼提示,告知顧客愛惜圖書,不隨意拆封。

2.拆封一定數量樣書,提供試讀。

3.將折舊圖書優惠出售。

4.承擔毀損圖書成本。

5.不會驅趕蹭書顧客。

6.不會向讀者追究書籍折舊、毀損的責任,還要笑臉相迎。

我把遇到的真實情況羅列在此,事實勝於雄辯,不用過多解釋。我要跟提問者說的是:

1.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相信你說的只是個別情況,真的考慮要買塑封的書,現在大多書店跟店員商量拆封完全可以的。

2.你對別人的做法有意見,那就涉及雙方。你問書店的做法妥不妥當,有些讀者的行為和要求妥當嗎?

3.進書店的人群,由於圖書商品的特殊性,看的遠多於買的。相當於大部分人群實際在免費使用這種商品。

4.你去超市購物,是不是要把所有感興趣的東西用一遍再考慮買不買?

音樂平臺、電影院的影音是不是要讓你先看夠聽夠了再買?

5.隨意拆封新書的讀者一般都抱著好奇心,圖個新鮮感。

6.你真的看好、想要買一件商品,肯定會從各種渠道瞭解它的信息,拿書來說就是類型、作者、價格、讀者評價、內容梗概等等,一般商品就是材料、功能、性能等,看好之後,最後一步才是現場拆封新品試用。而不是再去隨意挑選和試用其他商品,這不是消費,說難聽點,看到試吃就嘗幾口,沒有試吃就抱怨——這是玩兒呢!

7.撇去上一條,書店是提供隨意挑選、使用的便利的。

先用後買,這是書店給予讀者最大的好處,網購沒有這種便利。也不限制使用時間,多少實體店能提供這種服務?但這種服務是有成本的,既然有成本,必定是有限度的。

但是我,事實上買書的讀者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的讀者打著百分之十的旗號,要求書店提供百分之百的服務。

讀者在免費享受別人付出的服務時,不會為這種服務致謝,還有讀者甚至要求更多,比如:

要求書店把一定限度的試用,變成無限制的免費使用。美其名曰:我不看,怎麼買吶!



Bilibonglong


首先,這個塑封不是書店封的。是出版社製作時就有塑封的。一般來說帶塑封的書都有小贈品。

其次,一般來說,有塑封你也是可以打開看的,書店員工才沒時間理你。

最後,問題來了,你願意買一本拆了塑封的書嗎?很多人都不願意吧。己之不欲,勿施於人。

就算在網上買書能試讀,同樣也看不到多少內容,而且買來還可能有破損對吧。

那麼怎麼辦呢?看看書架上有沒有已經拆封的書,有拆的就看拆的。如果沒有就看看此種書有幾本,如果本數在三本以上,不防拆一本,如果沒那麼多,你又不是特想買,就別拆了。

多說幾句。圖書是最適合網絡銷售的東西。因為書籍真正的價值是文字,而非紙張。不保持某種神秘感就會失去它的價值。

也正因為此,5到8年以後,圖書市場會整體被電紙書市場所取代。(教材、繪本等另做考量)

這是科技發展,文化載體改變造成的。和書店的經營理念沒有任何關係。



左袂


塑封后為什麼不許拆封?

隨著科技發展,信息傳遞快速,幾乎手機佔領人群信念,紙質書也在改革。回想76年我存在的一些書籍,書紙有些發黃,但字跡還是清楚,我們保存時書面都用報紙包好,只不過常翻閱,紙張就象我們用的新人民幣一樣,變得粗糙些,加之在上面註釋一些要點,紙張好似在發漲那樣。學習上,不在於這些,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才有神。所以,書店的新書在革新,封面包裝嚴密,外加一層塑料封存,主要是保存書面美觀,如果每個人,都將封存拆開,一是對書的保存質量不好,二來人多你翻一下,我看幾頁,原本封存的書變得亂了,視覺不舒服,所致,購書時慎重考慮。

想要的書,考慮清楚。

新華書店的書,它不是圖書館。我在中學送書時,那包裝成千上萬冊,規定是拆封的和拆散的不簽收,但一般來講,除非車上未墊一些紙皮損壞。要閱讀去圖書館,那裡才有你想要東西,書,可以說無價之寶,看人怎麼去讀。從頭條上,很多有正能量的文章,讀書改變了命運。前段就有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典型,我周圍身邊就有好幾個因讀書改變環境,改變家庭,改變命運。

我主張翻閱(讀書)學校學生的書籍。

很多人成家立業以後,不管是當長輩還是中年人,都有自己的兒女或小輩,他們有的正在讀書,如果跟他們有共同語言,特別是在家做作業時候,你與他共同學習,那是在提高。有天我在某學校送考試題,正在印刷幾何題目,我也認真地看了幾個題,問一下老師,有幾個做得出來,也有做不出來。那位老師回答得好,你還有心情做這些題:難能可貴。因為我平時就是書“蟲"。人,學習方式不同,小說,報紙其它電子書等都有,各有所好。去書店,那些書是不可拆封的,我們要尊重他人,而不是你想象那樣。如果你有晚輩在讀書,隨便你可以翻看,從中學到社會、人生、哲理的東西。


歐紹永


現在書店都是自負盈虧。一本書定價都在十幾元二十幾元,甚至幾十元上百元。

第一是為了防止折舊

書店客流量大,一本新書拆開一天就能變成舊書。書會被翻得有摺痕,書口很髒,書口那麼白,用手翻幾下就會顯出汙痕。試想誰再會買這本書?喜歡乾淨的人也不會再翻看這本書,會選全新的翻閱。如果選十本書,全部拆開塑封,擺在書店,十天內都會翻閱的很髒。

第二是為了防塵老化以及化學物質的散發

現在書籍的紙張、印刷都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如果你買一本新書拿回家用熒光燈照一下,紙張會呈現藍色。現在的紙張化學添加劑特別多,不再有故紙存香的說法。(你找一本七八十年代的老書,聞聞書中,有一股香味,叫故紙存香),還有現代油墨,毒性很強。如果書店裡的新書全部不塑封,那麼書店就沒法進人,幾千本、幾萬本書的化學物質散發出來的味道是很難聞的。

書籍長時間賣不出去會有灰塵落在書口上,塑封的書用溼毛巾擦一擦就還是全新的。

塑封也能防止老化,以及天氣、環境、溼度原因書的內頁會發黴。特別是藏書愛書的人,長時間不讀的書都會自己塑封。

下面是我收藏的七八十年代印刷的二十四史:



默梅軒


新華書店書架上很多書籍塑封起來,不讓翻閱,作為購買者,非常不喜歡這種做法。你到店裡買書,你想要的是能多瞭解一下這本書,不是隻想知道它長什麼樣。對於購買者來說,如果只是去看一下封面和大小,還不如直接在網上下單就好,說不定還更便宜呢。除非非常明確要買這本書才會直接購買。

書店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可能是這樣的:如果有人到店裡來就是看書,又不買,我能免費讓他看嘛?我開店的經營成本都在這,供養你們這幫免費看書的傢伙嗎?有的人翻好書之後覺得好就到網上搜找便宜的店去下單,這是什麼,“搭便車”嗎?大家都來翻書,書都翻舊了,都挑新的買,舊的怎麼辦?還有人一頁一頁拍照,盜版,他用。

但是新華書店不是僅僅是個銷售圖書的店,它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培養更多的愛書喜歡書有文化的人。看書不買書的很多都是在挑選書籍,比較之後再行購買。真的不買的只是來看看的,也挺好,增加了書的曝光機會,看了那麼多書,說不定就有那麼一本想買,這樣還增加了店裡書的曝光流量。至於那些網上買書的,新華書店一樣可以在網上開店吧,這麼大的體量難道競爭不過別人家嗎?線下體驗線上賣的模式也不錯呀。失去讀者就是失去購買者。任何保守的、驕傲的、粗獷的理念或模式都會被市場,被不斷層出的新生事物,被時代所拋棄。


雲谷間


小時候經常去新華書店看書,感覺新華書店還是個很有學習氛圍的地方。因為裡面書籍的種類非常豐富,而且大部分書籍可以免費翻閱,很多人在裡面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

後來有了圖書館,就很少去新華書店看書了,但對新華書店還是充滿了感激。

其實對新華書店的這種做法,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一本書拆封後,基本上就賣不出去了,只能承擔給讀者閱讀和宣傳的功能。

而且對大部分人來講,一本書看完就看完了。很少會有人在看完一本書後,還能把這本書買回去放著。而且就算買回去,也都會讓書店的員工拿未開封的新書。

對於那些動輒好幾百的書籍,如果都開封,那書店的損失還是有些的。

而且新華書店書那麼多,有些書根本沒人翻閱。

因為我曾經看見過大塊頭的書,因為開封落滿了灰塵,最後無人問津的情況。

另外,新華書店的書籍有沒有塑封,可能和現在出版社習慣給書籍加塑封有關。

而書店原有的觀念,可能是有塑封的書籍都很貴。

所以也就容易造成書籍不能拆封的情況。

----------------------------------------------------------------------------

作為愛書者,遇上未拆封,但又想看下里面內容怎樣的書,應該怎麼辦呢?

這裡提供2個方法給大家參考:

  • 去圖書館看看有沒有這本書。

自從有了圖書館,我覺得新華書店提供書籍給讀者閱讀的功能就減弱了。

而且圖書館的藏書量並不比新華書店少,還可以借閱到家裡閱讀,是非常好的讀書體驗。

  • 去網上搜索相關書籍電子版。

網上的電子書也很方便閱讀,或者看一下簡介,和別人寫的書評,也能加深對這本書的理解,提前知道這本書怎麼樣。

當然,新華書店也許也應該做一些改變。

比如:

對一些價格在允許範圍內的書籍,提供一兩本拆封的書供讀者閱讀。

對於真心想閱讀書籍的讀者,如果有提出拆封的需求,儘量滿足。

書店的態度會影響到看書人的心情,希望書店能夠以友好的態度對待看書人,哪怕是不買書的看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