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之——《堪輿》


聊齋志異之——《堪輿》

圖詠 牛眠吉壤在心裡,朽骨何能餘慶延?賴有閨中賢妯娌,不教暴露嘆年年。

沂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有一個叫宋君楚的人,當官當到侍郎。他一向信奉風水學,連家裡的婦女們也都能閱讀有關風水的一類的書,還都通曉其中的道理。

後來宋侍郎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分了家,各立門戶。為了給父親選擇營葬的風水寶地,兩個兄弟各行其事。他們只要聽說有哪裡有善於相地脈、看風水的人,兄弟倆會不遠千里,都爭著去請了來,一來一去,兩家都招羅了上百名風水先生。請來的這些風水先生都為金錢而來的,這些人天天騎著馬去郊外野地看墳地,兩家分成東西兩路進進出出,就像是兩支軍隊一樣。

過了一個多月,兄弟兩家分別尋到了各自中意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把父親埋在這裡,以後子孫會封侯;那個說把父親埋在那裡,以後後代會拜相,兩兄弟各說各理,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到了最後意見無法統一,於是兩家便都賭氣不再商量了,各自去營建墳墓,又是搭錦棚,又是插彩旗,兩家都把一切準備齊全了。

到了發喪那天,他們把靈柩抬到了岔路口,兄弟倆人分別率領著自己門下的風水先生又爭執了起來。雙方互不相讓,從早晨太陽出來一直爭到太陽西斜,還是決定不下。雙方來送殯的客人都等得不耐煩,陸陸續續都走了。抬靈柩的役夫們換了十次肩,最後疲憊地都撐不住了,看來這錢也不好掙,於是乾脆把靈柩扔在路邊,也都走了。

到了這個樣子,兩兄弟還是互不妥協,也顧不得什麼入土為安,索性不葬了,就在停靈樞的路邊,召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遮蔽風雨。哥哥在這邊建了房子,留下人看守;弟弟也學著哥哥的樣,在那邊建了房子,派了人駐紮。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這樣相互對著幹,三年之後,這個地方竟然成了個村落了。

又過了許多年,兩兄弟相繼去世了,老大的老婆與弟妹一塊商量,大家打破了丈夫們水火不相容的議論,妯娌二人一齊乘車去野外,看那兩座墳地,大家說都不好。於是二人重新準備聘禮,請風水先生另擇寶地。每找到一個地方,必定先要先生畫成地圖量給她們看,以鑑別優劣。先生們每天都呈進好幾份地圖,妯娌兩個全都指出了毛病。過了十幾天,才找到一個好地方。老大的老婆看了地圖後,高興地說:“這下可以了!”將圖紙拿給弟妹看。弟妹看了後說:“埋在這地方,日後我們家應當會出一個武舉人。”

宋待郎終於下葬了!葬後三年,宋侍御的長孫果然考中了武舉人。

【老老葛說】

這篇故事原文的題目叫《堪輿》。查了一下百度,是這樣說的:

堪輿 :堪,天道;輿,地道。堪輿即風水,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後世以之專稱看風水的人曰:“堪輿家”,故堪輿在中國民間亦稱之為風水。然而有的人稱“堪輿”不只看風水而已,而應分五部份,曰:羅經、玄空學、葬法及形家。

據說現在有的高校裡還專門設立有關風水學的專業,稱“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究竟風水學是否科學,老老葛不想研究,但是從這篇故事來說,宋家兩個兒子的做法是十分荒唐的。

古人在建房屋、選墓地時講究風水,認為風水會影響後代的興衰。宋侍郎的兩個兒子為了墓地的風水問題鬧得不亦樂乎,居然不顧“入土為安”的古訓,把老父親涼在野外好多年,連當時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蒲松齡在文中就說:“青烏之術,或有其理;而癖而信之,則痴矣。況負氣相爭,委柩路側,其於孝弟之道不講,奈何冀以地理福兒孫哉!”意思是說,風水之件事情或許有點道理,但是過分講究就痴了!更何況兩兄弟賭氣把棺材都扔在路旁,連基本的孝道都不講,還怎麼指望風水來保佑子孫呢!

【原文】《堪輿》《聊齋志異》三會本 卷五 第四十篇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素尚堪輿;即閨閣中亦能讀其書,解其理。宋公卒,兩公子各立門戶,為父卜兆。聞有善青烏之術者,不憚千里,爭羅致之。於是兩門術士,召致盈百;日日連騎遍郊野,東西分道出入,如兩旅。經月餘,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雲拜相。兄弟兩不相下,因負氣不為謀,並營壽域,錦棚彩幢,兩處俱備。靈輿至歧路,兄弟各率其屬以爭,自晨至於日昃,不能決。賓客盡引去。舁夫凡十易肩,困憊不舉,相與委柩路側。因止不葬,鳩工構廬,以蔽風雨。兄建舍於傍,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焉。

積多年,兄弟繼逝;嫂與娣始合謀,力破前人水火之議,並車入野,視所擇兩地,並言不佳,遂同修聘贄,請術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圖呈閨闥,判其可否。日進數圖,悉疵摘之。旬餘,始卜一域。嫂覽圖,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當先發一武孝廉。”葬後三年,公長孫果以武庠領鄉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