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劉關張恩同兄弟,為什麼劉備稱帝以後,不給關羽張飛封王呢?
因為漢朝祖制就不允許異姓封王!這是漢高祖劉邦定下的老規矩。
想當年楚漢相爭,劉邦勢弱,不得不拉攏各地諸侯,為此分封了一批異姓王。他們在漢軍大旗之下,使劉邦終成帝業。但是劉邦稱帝以後,卻對異姓諸侯王心存疑慮,害怕其謀反,危及自己的江山,於是開始大力翦除異姓諸侯王和功臣勢力。
比如: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後被封為楚王,被迫離開經營多年的齊國。不到一年,韓信被抓到長安軟禁,降為淮陰侯,最後慘死在呂后的手中。彭越、英布、韓王信、臧荼、盧綰等王皆被貶殺。然後劉邦大封劉氏子侄為同姓王,並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
白馬之盟主要有兩條內容: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非劉姓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
第一條是對開國功臣的許諾,實際上是為了籠絡人心,好讓他們死心塌地為劉家王朝賣命。第二條雖然是對所有非劉姓的人講的,但當時主要針對呂氏家族。但是這個白馬之盟,還是沒能擋住呂雉大肆分封異姓王。劉邦死後,呂雉掌權。先後封呂臺為呂王,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呂文為呂宣王,張偃為魯王,呂嘉代呂臺為呂王,呂侯為悼武王,呂釋之為趙昭王。這些呂氏異姓王,後來被殺得乾乾淨淨。魯王張偃也被剝奪王爵。
此後東漢、西漢四百年江山,異姓稱王,只有東漢末年曹氏家族的魏王和孫世家族的吳王。連王莽、董卓這樣的逆賊,都沒有稱王。
劉備作為漢室宗親,當然要謹遵祖訓,不封異姓王了。
另外,劉備這個人賞罰分明。有功必賞,就算是再小的功勞,他都會加以賞賜。相應的,無功不賞。不管是多麼親密的臣下,沒有建立功勞,劉備絕不封賞。
以諸葛亮為例,諸葛亮出山以後,與劉備關係極好。但因為尚未建立功勞,所以一直沒有獲得官職。直到赤壁大戰以後,劉備收服荊州四郡,才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收益州,諸葛亮居功至偉,封軍師將軍。漢中之戰,諸葛亮坐鎮後方,沒有機會去前線,功勞不顯,所以劉備自封漢中王,文臣武將很多都跟著升了官,諸葛亮卻沒有封賞。這就是劉備,賞罰分明。
但是對關羽張飛,劉備絕對夠意思。每次封賞,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兩個。
劉備收荊州四郡,他倆升官;劉備收益州,他倆又升官,還賞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劉備當漢中王,他倆還升官。關羽當了前將軍,假節鉞;張飛當了右將軍,佳節。
劉備稱帝,關羽已經陣亡,官肯定是封不成了。張飛還在,所以又大大的封賞了一把,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
車騎將軍的官職非常之高。
僅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也就是說,張飛此時的職位已經超越了關羽、馬超、黃忠、趙雲,成為蜀漢武將第一人。
司隸校尉的職位更了不得。
主要職責是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這個職位有多重要呢?張飛死後,諸葛亮自己當了司隸校尉!
進封西鄉侯。
張飛原本是新亭侯,與關羽的漢壽亭侯都是亭侯,一個級別。這次封賞,張飛從亭候升為鄉侯,所以叫做“進”。在爵位上,也超過了關羽。這也沒辦法,關羽陣亡了嘛,沒法封賞了,只好封張飛一個人。
總之,劉備稱帝以後,給張飛的封賞十分豐厚。很夠意思。至於封王,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沒有“異姓不得稱王”這樣的祖訓,張飛也很難封王。
他只是侯爵,侯爵之上還有公爵,公爵之上才是王爵。一個一個封上去,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立很多的功勞才行。
可是張飛沒時間了,不久,他就被人暗殺了。
上將噯福斯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說的,在《三國志》等正史上,並沒有劉關張結拜為兄弟的記載,《三國志》上只說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劉備向以大漢繼承人自居的,想當初,劉邦建漢,大封異姓功臣為王,結果異姓王總萌生異志,不斷起來反叛,讓當上皇帝的劉邦,不得在朝廷上安閒一日。一次劉邦在鎮壓過叛軍後,路過老家沛縣,就搞了個與家鄉人民同歡,以前一向不務正業的混混劉三,現在竟當了皇帝,成了漢高祖!家鄉人自然高興奉承,劉備也高興,衣錦還鄉啊,人生最大快事。於是劉邦就大宴家鄉父老,酒酣耳熱之際,劉邦不禁起舞作歌,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由此可見,劉邦被異姓王已搞得焦頭爛額,榮歸故里之際,心裡仍帶著憂愁。後來劉邦乾脆不再封異姓王,大封同姓王,將自己的哥哥、子孫們都分封到各地為王,臨死時還招集群臣殺白馬留下遺誓:以後“非劉姓者不得為王,若違此誓,天下共誅之!”以後呂后當政,違了此誓,呂后死,漢臣們盡誅呂氏。劉秀建立東漢,也嚴守此誓,沒有封異姓王者。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之後,正宗漢室苗裔,他在蜀地建漢稱帝后,自然也要嚴格遵守老祖宗留下的遺誓。關羽、張飛雖與他恩若兄弟,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畢竟與他不是同姓親兄弟,他怎敢有違祖宗遺誓,冒然封關張為王呢?
其實關張與劉備關係密切,在蜀漢舉足輕重,官高位顯,封不封王,對他們來說又有什麼呢?
sunjin72976689
漢初,劉邦建立漢朝後,在政治體制上,基本沿襲秦制,不過在中央集權制度上,劉邦採用有別於秦朝的郡縣制,而是獨特的郡國並行制,即周朝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合併為一的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
其實早在楚漢戰爭時,劉邦為了網羅天下的各股武裝力量,與項羽爭奪天下的統治權,曾分封了大量的異姓諸侯王,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韓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等。而後,劉邦在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協助下,最終擊潰項羽,奪得天下。
但是在劉邦奪得天下後,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劉邦為了穩固劉姓對於天下的統治,再加上他本就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信不過,所以開國不久,他就對這些異姓諸侯王開始動手後,不久異姓諸侯王皆被劉邦所滅。而後,劉邦為了杜絕日後漢朝再出現異姓諸侯王為禍的局面,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盟約,史稱“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就是隻要漢朝在一天,你們這些功臣就能享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一天。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就是非劉姓不能封王,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
如此,自劉邦後,漢朝雖在呂后期間違背了劉姓不能封王的規矩,大封呂氏為王,但是呂后去世後,這些呂氏王皆被廢除。自此之後,漢朝開始嚴格遵循著非劉姓不能封王的規矩。
如此,劉備自視自己為漢室正統,他是萬萬不會破壞他的先祖劉邦所定下的規矩的,如果他破壞了,天下人豈不是要笑話死他。要知道劉備的願望,可是中興漢朝,光復天下,如果這個時候破壞已是根深蒂固的非劉姓不能封王的祖制,試問那些忠於漢朝的百姓、文人誰還會支持他呢?
想想看,曹操逼迫獻帝封他為魏王,天下人就唾罵他為漢賊,各個諸侯都以討伐漢賊的名義去對抗他。如果劉備再以漢帝的身份,去大封自己的臣子為王,試問誰還會認他為漢朝的正統,畢竟一個漢朝的皇帝,怎會違背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定下的祖制呢?
所以劉備若想有機會統一天下,若想讓天下人認可他漢室正統的身份,他就一定不能違背“非劉姓不能封王”的祖制,他就一定不能封關羽、張飛為王,最多隻能封侯。
澳古說歷史
因為劉邦當年立了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並以此誓為祖制,令後世之人都不得違背之。
當然,祖制是死規矩,劉備只要想改,他也可以改。畢竟死人管不了活人嘛。
但關鍵問題是:兩漢異姓王都被貼上了“亂臣賊子”的標籤,把這種“催命符”賞賜給關張,真的合適嗎?
劉邦時期封的八個異姓王,除了趙王張耳死的及時,長沙王吳芮低調行事,算是保住了名節之外,其餘的人都不得善終,並且還打上了“亂臣賊子”的標籤。
劉邦之後,呂后又封了五個異姓王,分別是呂王呂臺、梁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和魯王張偃。這五人除了呂臺和張偃早死之外,其餘也都不得好死。並且周勃、陳平誅殺呂氏一族後,也廢掉了這些異姓王。
東漢末年,漢獻帝又冊封了曹操、曹丕為異姓王。曹氏父子當然都是善終了,但曹氏父子恰恰就是劉關張要誅殺的對象。
想想看,兩漢的異姓王不是慘死,就是死後要追究責任,再不然就是像曹氏父子那樣被列入誅殺黑名單。
異姓王這種“催命符”,劉備即便敢給,關羽和張飛也未必敢要啊!
儘管說劉備與關張的關係非常好,但公是公,私是私,有些“政治紅線”最好還是不要觸犯的好。
另外,從關羽拒絕孫權主動與他聯姻的決定來看,他貌似也懂“政治紅線”的道理。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關羽傳》按照《關羽傳》記載,關羽守荊州時,孫權曾經主動聯姻,但被關羽拒絕,此舉極大的惹怒了孫權。
很多人在解讀關羽性格時,經常拿這段史料黑關羽,說他狂傲,不懂統戰策略,是典型的政治白痴。
然而,這件事情其實恰恰就是關羽懂政治的表現。黑他的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只要站在關羽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能發現,關羽當時根本沒別的選擇。
劉備是主公,而關羽半獨立於主公,獨自鎮守荊州。劉備又明媒正娶了孫權的妹妹,同孫權有聯姻的關係。假設:這個時候獨自鎮守荊州的關羽與孫權聯姻,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什麼概念?
想一想,是什麼概念?是不是就意味:關羽要跟劉備平起平坐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一個情況,劉備輕則會把關羽調回成都擔任京官,重責直接就軟禁,甚至是殺掉。
總之,劉備不會給關羽好果子吃!
孫權在明知到劉、關這一層關係,他卻還向關羽提親,這明擺了就是居心不良,要給關羽下套害他。
這個時候的關羽,除了大罵孫權,激怒孫權恨他,他是別無選擇。畢竟,他只有罵孫權才能向劉備表忠心,讓劉備繼續信任他。
所以說,關羽和張飛並非是匹夫,他們也懂政治,也有政治智慧。“異姓王”這種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的催命符,就算劉備敢給,他們還真的未必敢要。
當然了,不封異姓王不代表劉備不會在王公爵位之下給予關張最大的補償。
比如說軍職,蜀漢的大將軍一職,劉備就一直有意空缺著。張飛是車騎將軍,馬超是驃騎將軍,這個大將軍肯定就是留給關羽的。
還比如說官職,張飛是司隸校尉,馬超是涼州牧,這都是州牧一級的職務。假設關羽沒被殺掉,他必然是荊州牧。即便他不是荊州牧,他也會繼續統領荊州。這個實權,劉備不會不給關羽。
再比如爵位,張飛西鄉侯,馬超賚鄉侯,諸葛亮是武鄉侯,這都是縣侯,也就是兩漢人臣能受封的最高爵位,關羽也必然是縣侯。
總的來說,封王的壓力太大,劉備顧及輿論考慮和歷史教訓,他是不可能封王的。即便他敢封,關張也未必敢要。但是,劉備不封王,不等於他不會重賞關張。以劉備的性格來看,他必然會在現有框架下,給予關羽人臣之極的待遇。
Mer86
劉邦當了皇帝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上面,所謂異姓諸侯王就是指非劉氏的諸侯王。大部分異姓諸侯王都被劉邦消滅了,劉邦怕後世之君再封異姓王,於是在太廟舉行隆重集會,宗室子弟、人臣功勳全數參與,殺白馬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有了白馬之盟的約定,漢朝的王爺只能是劉姓皇室子弟,異姓功臣最高可以獲得公爵,一般都給一個侯爵。
呂后主政後,她大量分封呂氏家族子弟為王,在呂后薨後,諸呂王無一倖免被誅殺。有了呂后分封被殺的前車之薦,漢朝後來的外戚基本上沒有分封自己的親戚為王。劉備雖然跟關羽、張飛結成了異姓兄弟,但是畢竟沒有賜關羽、張飛為國姓,也就是說關羽、張飛都不姓劉,因此也就無法給他們封王。
關羽的壽亭侯是漢獻帝封的,蜀漢追封他為壯繆侯;張飛的爵位是西鄉侯,劉德親封的。關羽被後世尊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事實上,劉邦之後的漢朝唯有曹操得到封王的待遇,他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漢朝的異姓功臣生前一般封侯,死後可以被追封為公,但是封王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生前被封為魏公、魏王是嚴重衝擊漢朝傳統的事,他被稱為漢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關羽、張飛皆忠誠愛國之士,他們熟知漢朝爵位的意義,因此他們並沒有要求劉備分封他們為王。何況能力功勞在他們之上的諸葛亮,也僅僅被封為武侯,沒有封公,更沒有封王。作為聰明人,關羽和張飛不會要求義兄劉備封他們為王的,感情上是兄弟,地位上則是君臣,君臣之義大於兄弟之義。君主給你的東西,你不一定能要;君主不給你的東西,你千萬不要主動去要。一旦衝擊了君主的底限,那麼離死就不遠了。
大秦鐵鷹劍士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劉備稱帝沒有讓關羽、張飛稱王,因為有劉備的一套說辭,那就是劉備拿出了自己的老祖宗劉邦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異姓者不能封王這樣的一個戒律當做自己人生的信條,並且拒絕給所有的人封賞諸侯王。
事件回顧
常看三國演義我們就會發現,劉備在當上皇帝的這一段過程中,可謂是歷經了艱險,甚至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拋下自己的身份單獨的和諸葛亮進行會談,並且談到一點:如果我當皇帝的話,別人是否有反對意見,或者那些臣子們怎樣看我。
當諸葛亮明白劉備的顧慮之後開心的笑了起來,並且告訴劉備,你就放心大膽的去當你的皇帝,普天之下沒有人卻敢為難你的,而且你當皇帝完全是名正言順的,百姓們開心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有人反對你呢?
劉備聽到諸葛亮講完這樣的話之後非常開心,穩住了自己的心神並且直接成為了皇帝,可是在成為皇帝之後,他非但沒有給那些有功於自己的人諸侯,連自己的好兄弟張飛和關羽沒有任何諸侯的影子,僅僅是對他們的等級之上提高了一個維度,給他們的賞賜物品更多了。
那麼在所謂的劉邦給劉氏宗族所說的那句異姓不得稱王這句話之外,劉備有沒有自己的考量,或者說劉備不給親兄弟封王的更深層次的考慮究竟是什麼?
沒錯,這就是事實
好了,我們首先來講一個故事,據傳說請注意這只是一個傳說,並沒有正史來鞏固,劉備在想當皇帝的時候所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或者最大的反對聲音,並不是自己的臣子,而是自己的兄弟關羽。
因為在關羽看來匡扶漢室就是匡扶漢室,哪怕漢室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依然要匡扶漢室,可是自己的大哥在匡扶漢室的過程中當上了皇帝,這明顯是不守禮法的,所以關羽第1個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從最開始想要當皇帝,到最終當皇帝的這一個時間段經歷瞭如此多的坎坷。
當然至於張飛和關羽具體的態度如何咱們不得而知,可是把這些外在條件統統拋去之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談,那就是劉備的幾個孩子當中沒有一個是成才的。
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兒子也是未來的接班人阿斗他本身的才能並不高,甚至在處理一些平常的政務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動腦子的情況,只不過在劉備的眼中,別人的金疙瘩再好也是別人的,自己的掃帚再破也是自己的。
一旦劉備確定了自己的皇位之後,必然會將自己的全部通通給阿斗繼承下去,可是阿斗在繼承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紕漏,難免會出現問題,一旦在這個時候去分封異姓王,這些異姓的諸侯王極有可能在阿斗繼位的時候給他難堪,甚至奪掉阿斗的一切。
劉備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並且為之非常的顧慮,也正因為如此,劉備對於分封諸侯王這件事情表現了謹慎小心,絕對不允許將自己的大權流落到其他的臣子手中。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趣談唐宋元明清
劉備稱帝時祭祀太祖高皇帝以下,代表其承繼大漢王朝,所以按劉邦立下的規矩,劉備只能給劉氏宗親封王,關羽(在劉備稱帝前就死了)、張飛等這些異性臣子是無法封王的。
那為何不能給異性封王呢?這並不是因為劉備小氣,而是這樣做是兩邊不討好的事情。
在西漢初年,劉邦論功行賞,大肆分封跟他打天下的異性諸侯王。但後來劉邦一想,這樣會威脅劉氏的統治,所以用各種方法除掉了絕大多數異姓諸侯王,並立“白馬之盟”,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但劉邦死後,掌權的呂后又大肆分封諸呂,對西漢皇室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呂后死後,呂氏諸王被全部剷除,此後異姓諸侯王就在漢朝銷聲匿跡了。即便是東漢末年的董卓也就是當個相國,沒敢提這個事。
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隨著其在北方統治的穩固,還是打破了這個限制。曹操先是受封魏公,然後被封為魏王,最終他的兒子篡漢建立曹魏。
也就是說如果劉備稱帝后分封異性諸侯王,要麼危及自己的統治,要麼那些受封的大臣不會有好下場,聰明的劉備自然不會這樣做。
石頭說歷史
所謂患難易共,富貴難同,一起打天下的朋友,成功之後能共享富貴就已經很難得了,還想有不切實際的想法?
劉備對關羽張飛不薄,如果真的封王了,關張就會想另一個問題,劉備他是想幹嘛?
封王是什麼概念知道嗎?裂土封王啊,獨立王國啊。
如果真分封了,關張也不敢要啊,功臣封王,隨後就會削番了,就是殺頭了。
封王這東西,在古代跟免死金牌一樣,看著很好,實際上就是催命符了。
以盧宛跟劉邦的關係,如果不接受封王,大概率是能安享晚年的,韓信如果不逼封王,大概率也能安享晚年,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三國志上只是寫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並不存在結義之說。
劉邦因為被那些自己封的異姓王攻擊。所以說了句:“非劉姓者不得為王,若違此誓,天下共誅之!”只有曹操那種位極人臣的人才能稱王。關張二人影響雖大,但是不比曹操一般掌控天下大事。自然不能被封王。
神仙半瓶醋854
劉邦定下的規定,只要不是姓劉的就不能封王,這就是曹操稱魏王反應那麼大的原因。曹操沒稱王前說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只能說是政敵罵人的話,沒有道理,但從他稱王那一天起,就是坐實了漢賊的說法,董卓那麼出格都沒敢稱王,皇帝說換就換都不敢稱王,異姓稱王是大罪了。劉邦規定,凡是有異姓稱王的,天下共討,是一等大罪。功臣最大隻能封候,所以實際上曹操稱魏公時就已違反祖制,謀逆之心已露,行為比董卓的罪還要大。劉備是以漢朝正統自居,當然首先得尊守祖制,再大功勞的兄弟也只能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