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1953年,在西安城內大差市南端的城牆上,修建了四個門洞,方便城內外交通。此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飽經戰亂之苦的人民,為了表達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將這座城門稱為“和平門”——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和平門位於文昌門與建國門之間,為南邊城牆東起第二座城門,內側為和平路,外側為雁塔路。從這裡向北,經過熱鬧的大差市、解放路、五路口,便是西安火車站,緊鄰大明宮遺址;從這裡向南,正對著唐代的大雁塔。因此,和平門所在的南北向街道,乃西安市內一條非常重要的軸線。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和平門的四個券形門洞,大小相同,東西並列,南北貫通。每一個門洞東西寬約8米,南北長約15米,高度約8米,相隔約2米。其中,中間的兩個城門為機動車道,東進西出,共四車道;兩側的城門,為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在和平門的門洞上面,沒有書寫此門的名字,周圍也沒有其他的標誌性建築,所以很難指出這座城門的特徵。但是,仔細觀察,每一座門洞的上方,都有一個長方形的平面,上下的邊沿有黃色線條,好像曾經寫有標語似的?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在和平門的東側,環城公園入口處,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馬面,專門為射殺攀爬城牆的敵人而設置。在西安城牆的外側,每隔120米便有一座馬面,從城牆向外伸出12米,結構和城牆的牆體相同,寬約20米,共有98座。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在和平門的西側,旁邊的小廣場上,豎立著楊虎城和李虎臣的雕塑,紀念“二虎守長安”的歷史事件。1926年春,在吳佩孚和張作霖的支持下,劉鎮華糾集10萬人進攻西安,圍城8個月之久,造成5萬人死傷。楊虎城和李虎臣率領全城軍民堅守,終於等到馮玉祥前來破解西安之圍。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穿過和平門西側的門洞,城牆腳下便是“下馬陵”路,東起和平門,西到文昌門,全長825米。在最近非常流行的《西安人的歌》中唱道:“600年的城牆,如今讓你隨便觸摸。在你的腳下曾經埋著王孫顯赫,和平門下馬陵是最低調的一個!”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所謂的“下馬陵”便是指這裡的董仲舒墓,因為董仲舒的學術成就備受後人推崇,所以文人學士經過他的墓前都要下馬,以示尊敬,故而得名。

明正德年間(1506—1521),陝西巡撫王翊在此修建董子祠。如今,墓冢、祠堂和石刻均遭到破壞,只剩下了一座青磚包裹的土堆,前方豎立著一塊“漢董仲舒先生墓”碑。1956年8月6日,這裡便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牆和平門:下馬陵之外,正對著唐代大雁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