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委”——戰爭與防禦設備的最高管理機構

秦漢時期戰士都使用啥兵器?

兵器武備也是秦漢鐵器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有劍、長刀、短刀、矛、戟、鈹等格鬥兵器,鏃等遠射兵器,以及甲、冑等防護裝備。格鬥兵器中,劍的數量較多,劍體結構大致相同,但形制多樣,根據其長短可分為通長70釐米以上的長劍、通長40至70釐米的中長劍、通長30釐米左右的短劍。長劍以窄體短柄劍和窄體長莖劍為主,另外還發現有杖式劍。中長劍大多是窄體扁莖劍,但發現有少量的環首劍。

另外在西南地區還發現有西漢時期的銅柄鐵劍。長刀是一種新興的兵器,長70-110釐米,根據其柄部結構的差異可分為環首長刀和裝柄長刀兩種而環首長刀有的刀柄與刀身等寬,有的刀柄窄於刀身。短刀一般長70釐米以下,主要有環首短刀和裝柄短刀兩種。矛可分為五種類型:A型,矛身為長三角形;B型,矛身扁平細長;C型矛身呈桂葉形;D型,異形矛,包括三稜形、四稜形和方銎矛;E型,長柄矛。戟有三種,即三又戟、卜形戟、鉤戟和鉞戟。鈹的形制似劍,但裝柄及用法如矛。另外還有鉤鑲、鎩、杖、矩形器、鏢以及鱒等兵器部件。

遠射兵器主要有鏃,常見的形制有三稜鏃、三翼鏃、雙刃鏃、鏟頭雙刀鏃和圓錐鏃等。其他還發現有少量的弩機、箭囊、弓敝等。

史話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委”——戰爭與防禦設備的最高管理機構

防護裝備有鎧甲和胄,各地諸侯王墓和大型墓葬中常有發現,但出土時大多散亂,經過清理復原的有臨淄齊王墓甲和胄、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的魚鱗甲和冑、廣州南越王墓的輕型鐵甲、滿域1號墓的鎧甲、呼和浩特二十家子漢代古城的鎧甲等。

秦漢時期的重裝——車馬機具

車馬機具主要有車船部件、馬具和馬飾,以及古典機械的零部件等。

車器中最為常見的是車鉦、車銅、車叀、車轄、車輻等。其中,車釭分為三型:A型,圓筒形,外側帶凸榫;B型,內徑圓形,外呈六角形,常稱之為"六角承";C型,內徑圓形,外呈八角形,較為少見。其他車器還發現有車轎飾、車鈴、車飾、車墊、車議、車蓋的蓋弓、拱形支架、帶扣、方策、板狀器、鉤形器、長方形活軸器、T形器、凸形板狀軸飾、銷釘、環等。
馬具以馬銜和馬鑣最為常見。馬行可分為四種類型:A型,兩節直棍銜;B型,兩節麻花銜;C型,單節直棍銜;D型,三節套連銜。馬鑣主要有彎體和直體鑲兩種。其他馬具還發現有當盧、馬面飾、烙馬印等。

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委”——戰爭與防禦設備的管理機構

秦漢時期,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原至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漢獻帝即位的412年間,共發生較大的戰爭320餘次。這時期的戰爭,包括統一戰爭、農民起義戰爭和國內民族戰爭

秦王朝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防體系:在北部邊境,依險據扼,修建了由亭、障、塞、城組成,並由長城連結起來的國防工事。秦都成陽至四方有馳道可通,主要防禦方向上有直道通往邊防;長城沿線及各主要道路,設置烽燧、郵驛,發現敵情可通過烽燧傳訊報警。秦還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軍事體制:軍隊區分為京師兵、邊防兵、郡縣兵三種。設太尉總管軍事並統領全國軍隊。但太尉無人事、用兵權,出征的將軍及高級武官,均由皇帝任免,50人以上的軍隊調動,按戰國傳統,必須有皇帝頒發的虎符,使軍隊完全控制於皇帝手中。

為充實兵源,在郡縣制基礎上,建立了適齡男丁均有當兵義務的普遍郡縣徵兵制。軍隊由步兵(材官)、騎兵、車兵(騎、車兵統稱騎士)和水軍(樓船士)組成。作戰時通常車、步、騎混合編組,協同作戰。
史話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委”——戰爭與防禦設備的最高管理機構

西漢時期的軍事領導體制、徵兵制度和國防體系,基本上沿襲秦朝。軍隊結構,仍為騎、步、車、水四兵種。但武帝后期騎兵已上升為軍中主兵,步兵為主、車騎為輔的時代已轉変為騎兵決定勝負的騎戰時代。騎兵主要裝備弓弩、鐵矛、鐵戟、鐵劍和鐵環首刀等兵器。車兵漸被淘汰,戰車逐漸成為運輸工具及作為抗騎兵衝擊的移動營全。步兵則加強了弩兵的建設和使用。警機有了機匣(郭),望山加高,命中率及侵徹力大為提高。水軍戰船的發展尤為迅速,不僅有了裝防護板的戰艦和可調節位置、角度的風帆,而且創造了可連續產生推動力的櫓,固定船位的錨和控制航向的舵,並創造了開孔舵和平衡舵。這樣不僅較前航速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克服氣象變化和風向不順的障礙,使戰船的續航性和戰鬥力大為提高。

西漢的國防,採用積極防禦和主動進攻戰略,強調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兩手並用。為保障大騎兵集團進行大縱深作戰,還創造了以數十萬步兵掩護輜重縱列在騎兵集團後逐次跟進的後勤供應方法,解決了作戰補給,使騎兵得到支援並可在步兵掩護下進行休整,以恢復戰鬥力。與戰略相適應,戰術運用上強調發揮騎兵的快速性和衝擊力,實施機動作戰。遷回、包圍、突破、奇襲、誘擊、伏擊等,均為常用戰術。軍用地圖使用更為普遍。

東漢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成就,遜於西漢。其軍事體制,較西漢有所變化。軍隊數量減少,一度撤銷郡國兵,京師軍亦有所壓縮。但為進一步集權,中央直轄軍駐屯範圍擴大,重要郡國駐屯中央軍或邊防軍,邊郡和重要關隘的屯軍,也由中央直接控制。基本上廢除了郡縣徵兵制,改用募兵制。邊郡亦徵調或招募少數民族成邊。募兵制和郡國刺史、州牧、太守掌兵,不但耗費巨大,也導致了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裝出現,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準備了條件。東漢的軍隊由騎兵、步兵、水兵組成,車兵已退出戰爭舞臺。環首刀的普及和馬鞍的進一步完善,為騎兵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東漢的國防及戰略戰術,大體繼承西漢。"以夷制夷"策略的運用,便其較西漢更為重視使用少數民族部隊,加速了周邊各民族戰法與中原傳統戰法的交流。

史話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委”——戰爭與防禦設備的最高管理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