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楚霸王項羽失天下的必然性

史話:楚霸王項羽失天下的必然性

項羽一首好牌,是貴族出身,有謀臣良將,兵力強盛,自己也是神力過人功夫了得,為何最終失敗了呢。我認為就是他的性格與思想問題,思想的不一致性與目標的動搖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精分。

史話:楚霸王項羽失天下的必然性

首先說一下,不管你們引用了多少史料推測,我是不質疑鴻門宴時項羽的兵力比劉邦強這個觀點的,原因是基於劉邦的表現。劉邦是一直想稱王的,而且按約定他也是理應稱王的,當時已經率先入關,並派人把守了函谷關。如果兵力比項羽強的話,沒有必要聽到項羽要打自己會嚇得不知所措,深入虎穴去謝罪,而是主動就會打項羽奪天下。

​說項羽失天下是具有必然性的,因為他精分,因為他終極目標不堅定。說項羽精分是因為他在不該充當好人的時候突然要充當好人。在最好的機會上聽信他人說殺了劉邦,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這是胡扯,在爭天下這件事上,本來就是運用各種手段的,成王敗寇。項羽之前之後也沒有顧及自己的聲望嘛,在入關後,如果注重聲望的話,為何還燒殺搶奪呢,在這籠絡人心的時候怎麼就不想自己的聲望了呢,其實他本來就不是什麼顧及聲望的人。就是在殺劉邦這件事上精分了,覺得要做一次好人,要保留自己是聲望。而且項羽目標是動搖的,他開始想獨得天下,後來又退為可以平分天下,目標的不一致,就會導致動力的不足了。

而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一直保持思想與目標的一致性,他一直就是想稱王獨得天下。首先他為了籠絡人心,控制自己的貪慾入關後禁止士兵燒殺掠奪;其次在受了項羽封的漢王后,不安分不甘心,沒多久他就反項羽了;在與項羽談好平分天下後,馬上又包抄襲擊項羽,為了獨得天下,他一直就沒有想過給項羽活路。

史話:楚霸王項羽失天下的必然性

是的,從爭天下時的表現來看,劉邦是給不忠不信的小人。其實他本來也就是個市井之人,沒有高大尚的形象,而且對終極目標的始終如一是個好品質。給你不忠不信形象又如何,天下最終被他奪得了,世人還不是尊他為皇帝,稱他為天子,漢朝還不是從他開始延續了400多年?

歷史故事並不只是故事,我們更應該學到思想行為與目標要一致連貫不動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