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01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出自《伏爾泰語錄》


2018 年 1 月 3 日,年僅 14 歲的澳大利亞童星 Amy,不堪網絡上他人的辱罵與威脅,自殺身亡。[3]

Amy 是一位善良的小姑娘,經常會悉心照顧小動物、小孩子,以及學校裡有著不幸經歷的同學。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愛心的女孩,最後卻無奈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實際上,這件事並非突然發生,可以說是 “蓄謀已久”。

Amy 從 6 歲開始代言廣告,當時收到了很多的讚美與喜愛。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絡中出現了一些深深的惡意 —— 一些人毫無理由地謾罵她,攻擊她的相貌與生活,甚至詛咒、“勸死”……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她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大家要這樣對待她;她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父母舉足無措,因為根本不知道網絡對面那些人到底是誰。

面對鋪天蓋地的惡意,幼小的她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像她留下的這句話: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Speak even if your voice shakes.”

即使你的聲音顫抖,也要勇敢發聲。

但不幸的是,她最後還是沒能夠在那個黑暗的地方見到光明,自己微弱的聲音也被淹沒在冰冷無情的網絡之中。

舉行葬禮前,Amy 的父親在社交網站上公開邀請那些 “噴子” 來參加葬禮: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在網絡上所說的話只是玩笑,並不斷通過欺凌、騷擾別人而獲得優越感,那麼請來參加葬禮,看看你究竟造成了怎樣的惡果!”


一句句看似 “微小” 的謾罵,最終卻引發了雪崩,毀掉了一個家庭……

BBC 曾經拍攝過一個紀錄片,旨在幫助那些受到網絡暴力的人,“獵捕” 噴子、與噴子見面,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2]

當成功 “獵捕” 到一位在網上 “惡搞” —— 騷擾、恐嚇別人的噴子時,他說:“我以為這麼說他們會當成玩笑,但是他們當真了。”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是的,被攻擊的人會當真。

正如紀錄片中一位飽受網絡暴力的女孩說的那樣:

“當別人在網上謾罵、貶低我時”“我會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不想去健身房”“也不想去買吃的”“我不想讓任何人看見我”“因為我害怕……”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虛擬的網絡,帶來了真實的傷害。更可怕的是,這些傷害可能會奪去人們的生命,而且這些傷害一直在持續著、從未減少……


02

為什麼網絡暴力如此普遍?

根據研究報道,近幾十年來,面對面的暴力、欺凌事件已經有所減少,但網絡暴力卻越來越猖獗。世界各地的網民們,都可能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同時,越來越多的網民成為了施暴者。

《奇葩說》辯手陳銘曾講述過一段痛苦的經歷。某年六一兒童節,他把自己和女兒的照片發在了微博上時,並附上一句 “六一快樂”。但就是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動態,卻引來了 “討伐”。

有一個人留了下這樣一句話:這個孩子真的醜得…… 湖北村貨的基因,沒差了。

就是這樣簡短的一句話,“地圖炮”、“基因炮”,全開了。

陳銘有些難以想象,這麼深的惡意到底從何而來?

“那一瞬間,馬上情緒就湧上來了。我當時就想說,你媽** ……”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不過,還沒來得及回覆,陳銘的手機就被老婆搶了過去。陳銘立刻意識到,噴子所造成的情緒狀態是特別易於傳染的,當我們面對他們時,自己離噴子或許只有一步之遙了。

也就是說,噴子們會調動我們這些被噴之人的情緒,一不留神,就可能把我們 “轉化成噴子”。長此以往,網絡上負面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多。

其實,除了這種 “傳染性”,噴子的產生以及具有極大的普遍性,與網絡的特性密切相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匿名性。

太多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匿名性會讓人們更加不道德、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情。

例如,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電擊的實驗,把一些參加實驗的人蒙面,如下圖所示:[6]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然後發現,這些被蒙面了的人,更容易電擊別人,而且電擊持續的時間更長!

如今的網絡,匿名性就更強了,所有人都好像蒙了面一樣,混跡在人群當中。還記得上文介紹的 BBC 記錄片嗎?雖然他們想找出隱藏在網絡背後的人,但即使請了很多專業人士,還是很難找出噴子。

網絡已經在無形中成為了一把保護傘,讓人們可以自由發言的同時,也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他人,即使這種攻擊毫無道理、即使這種攻擊只是為了洩私憤。

更恐怖的是,“跟風” 的人多,而制止的人少。

或者說,制止的聲音完全被掩蓋了。

有人做過社會實驗,把網絡暴力搬到了現實。他們找來一些 “演員”,扮演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例如,在地鐵上有一位女士在責罵一位 Cosplay 的女孩:[1]

“穿成這樣”“不覺得丟人嗎?”“你這樣還能嫁出去嗎?”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注:二者皆為 “演員”

面對著這般咄咄逼人,周圍群眾會怎麼做?

事實證明,還是有人會發聲的,例如一位小哥說道:“你也太落伍了吧,連 Cosplay 都不知道……”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同樣,其它類似的情景,例如扮演侮辱女性、同性戀、流浪大叔,都會有人站出來制止。大家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辱罵,令人很難接受。

是的,面對面時,我們可以很直接地進行制止,而且這種制止是有效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 “活生生” 的兩個人。

回到網絡上,其實很多善良的網友也會為被攻擊的人發聲,但大多時候,這種發聲會很弱小、很無力,因為跟風出現的攻擊性語言太多了。

跟風,簡單來說就是看到有人在攻擊別人,而自己對兩個人毫無瞭解、與自己毫不相干,但選擇相信攻擊者,果斷加入 “噴” 的行列。例如,看到有人說:“這個人打死了一隻狗,簡直是人渣、是惡魔!” 而自己在完全不瞭解情況下,就會跟著抨擊:“太壞了,怎麼可以這樣……”

但其實,這個人可能是因為狗要咬傷人,才不小心打死了狗…… 就像曾經有新聞報道,某男子因為兒子被咬,酒後當街摔狗,即使在男子道歉、雙方達成和解後,仍然遭受著巨大的網絡暴力,收到各種被威脅、恐嚇的信息,一家的私人信息也被曝光到網上。

我們可以發聲,但也要弄清事實,不要被一兩個標籤,隨便迷失了雙眼。而且,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悔改,這也是一種善意。


03

如果被網絡暴力,你可以怎樣做?

網絡世界,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網上發聲,無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各種社交媒體的賬號,可能在上面回答一些問題、可能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可能是講述自己的獨特見解……

有言論的地方,就會有爭吵,有攻擊。

可見,如今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無法完全避開被攻擊,即使是 “小白”,也可能因為在熱門話題中的評論,被噴子盯上,更何況是有些粉絲的 “小V” 、 “大V” 了……

所以,平時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私密信息,避免把電話號、住址、身份證等重要信息,發佈在網上。

那麼,如果被人網絡暴力,你可以怎樣做呢?[4]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1. 告訴身邊的人

據統計,遭受過網絡暴力的人群中,10 個人只有1 個人會向身邊信任的家人、朋友傾訴這種糟糕的經歷。

由於網絡暴力往往伴隨著對自身的侮辱與貶低,把這種事情說給旁人聽,我們可能會感到很尷尬。而對小孩子而言,他們更多的可能是恐懼,擔心如果自己說了,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攻擊。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他人惡意的攻擊並非完全是事實,如果自己默默承受,反而會很難走出這一陰影。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塊陰影拿到陽光下,和值得信賴的人說一說、吐吐槽,他們會安慰你、鼓勵你,幫助你更快地擺脫被攻擊的負面情緒。

其實,被攻擊的時候,你可能很不想說話、有一種被打倒了的感覺,但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發聲,這樣才會從那些 “殺不死你的攻擊中”,變得更加強大。

2. 保留一切有效的證據

有的時候,網絡暴力可能特別嚴重,包含刑事騷擾或威脅等各種形式。

這些事情,曾經發生在 Izzy Dix 身上,她也是一位 10 多歲的小女孩,卻遭受著各種持續的騷擾,在 2013 年 9 月份自殺身亡。警方隨後對這件事展開了調查,但卻沒有有效的證據來懲治那些始作俑者。

如果你受到一些惡意的網絡暴力,可以及時截圖或拍照,並記錄時間和日期。

如果那些騷擾與威脅,已經嚴重地干擾了你的生活,請拿著保存下來的證據,及時報警。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3. 儘可能不要以暴制暴

被攻擊的時候,我們可能特別憤怒,特別想攻擊回去。

但這樣,可能正中了那些噴子的下懷,因為他們攻擊的很大目的,就是為了要激怒別人、引起關注。如果我們沒有攻擊回去,他們更多的感覺可能是一拳打到了棉花上,了無興趣之外,或許也會放棄攻擊。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以暴制暴,自身也會陷入憤怒的情緒當中,使自己的身體處於高度喚醒的狀態,會很疲憊。這樣一來,虛擬的世界會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負面的影響

那可以怎樣做呢?

嗯,把前兩條建議結合一下:

截圖他們攻擊你的言論,發一條動態,感慨一下他們的惡意,完美。當然了,還是建議打碼一些私密信息,例如他們的頭像與姓名,畢竟我們心存善意。

4. “逃離” 是特別有效的方式

如果經常在某一社交平臺上,受到充滿惡意的網絡暴力,我們也可以選擇 “逃離”。

例如 “舉報”、“拉黑” 那些攻擊者,避免再次被他們騷擾、威脅。同時,我們也可以刪除 APP、註銷用戶,總之,就是離那些負面的語言遠一些。

看到 “逃離” 這兩個字,你也許會有一種羞恥、被打敗的感覺,但其實不然。因為這樣做會特別有效,即可以有效地遠離暴力、正常地生活。而不會像那些攻擊者、噴子一樣,始終活在謾罵等消極情緒當中。

是的,你值得更美好的生活。

寫在最後

國外著名社交應用 Instagram(照片牆),是一款可以發佈生活照片的 APP。

用戶可以直觀地看到他人的照片,以及進行評論。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交互,但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例如 “你真醜”、“你怎麼好意思發這麼胖的照片”、“要是我長這樣,還不如去死……”

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會給人帶來嚴重的傷害,這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Instagram 最近新出了一項功能,即當檢測到用戶發佈的言論帶有攻擊性的信息時,會彈出這樣一句話:[5]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post this?”

你確定要發送這句話嗎?

這樣一個簡單的提醒,算是一種阻礙,阻礙大家可以三思而後行。

其實,我們在發表自己的言論前,也可以在心裡想一想是不是真的要說這樣的話,這樣的話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傷害?

總之,惡意傳染的速度很快,可以與之抗衡的,是你的善意。

世界和我愛著你。


網友玩笑話“殺死”14歲少女,你也可能是網絡霸凌的下一個受害者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蠱惑幫 (2017): “按鍵”傷人, 你有份嗎?

[2] BBC (2016): Troll hunters (Video).

[3] Jessica McBride. (2018). Amy ‘Dolly’ Everett: 5 Fast Facts You Need to Know.

[4] Kaspersky: Top 10 Ways to Stop Cyberbullying.

[5] Olivia Petter.(2019). Instagram unveils new anti-bullying feature to discourage trolls.

[6] Zimbardo, P. G. (1969). The human choice: Individuation, reason, and order versus deindividuation, impulse, and chaos. In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