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文|大魚


《豫見後來》播出後,很多人都說被消防員的故事感動到了。

尤其是劉傑母親那句“他是英雄,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永遠是兒子呀,我不希望他當英雄呀。”戳中不少人的淚點。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一則已經被淡忘的舊聞再次引發熱議,人們重新歌頌起消防員的偉大,但感動之餘,頌揚過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節目開播前一天,我在百度搜索“劉傑”,直到第19頁才顯示出那個消防烈士的簡介。這不是一個多麼特別的名字,就好像它背後所代表的群體,也常常是被忽視的存在。

《豫見後來》的豆瓣評論區,有人說自己以前從未注意過相關新聞,“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劉傑。”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節目組重返當年火災發生的小區,發現那裡的租戶早已換了一批人,他們當中很少有人知道五年前的那場大火。

2014年5月1日,上海徐江區盛華景苑小區24號樓發生火災。兩名消防員在撲救中,受轟燃和熱氣浪推力影響,從13樓墜落,送醫搶救無效犧牲。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畫面中手拉著手的兩名消防員——劉傑

錢凌雲,都是90後,墜樓的時候一個還不到20歲,另一個也不過20出頭。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左)錢凌雲 (右)劉傑

在生命最燦爛的時候投身消防事業,又以一種慘烈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對消防員來說,這是他們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的命運。

2003年11月3日湖南衡陽的衡州大廈發生特大火災,大樓垮塌導致

20名正在滅火的消防員犧牲。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2013年10月11日,北京石景山區喜隆多購物中心起火,消防戰士們經歷了7個多小時的撲救行動。消防隊參謀長劉洪坤和副中隊長劉洪魁未能走出火場,戰友們在商場四樓西北角垮塌的廢墟下發現了兩人的遺體,悲痛不已。

但當時還有餘火未撲滅,為了安撫消防員的情緒,現場指揮員李進哽咽著喊道:

“滅火戰鬥早晚會有犧牲,我們一定要繼承隊長的遺志,幹好我們的本職。現在滅火戰鬥還沒有完全結束,我們不能這樣!”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爆炸,超過百名消防員在救援中不幸犧牲。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有人發出爆炸前一晚兩個消防員的對話截圖: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還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照片拍攝於2014年9月18日。那一天,17歲的袁海參軍入伍,姐姐去送他併合影留念。328天后,將滿18歲的袁海在天津濱海爆炸事故中犧牲,是犧牲消防員中年齡最小的那一個。

今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木裡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27名消防隊員和4名地方撲火人員不幸殉職。犧牲的消防員中,1個80後,24個90後,2個00後。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都說消防員是和平年代最危險的職業,他們無法保證每一次執行任務都能全身而退。

一個做消防員的朋友說,平時戰友之間不太直接談論生死話題,但每次執行任務前,總有人會調侃一句“可能這次我要為人民群眾奉獻自己了。”

這個時代,人的記憶如金魚一般。有些事還沒講完便被遺忘,有些人還未謝幕就已離場。

如果沒有犧牲,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記住這些火場逆行的身影。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消防員必須“有求必應”?

去年9月,一條網友怒斥消防員的微博引起眾怒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在這條微博下,有人問博主為什麼不直接找開鎖公司?他說“人民消防當然先試探一下,果然不出所料。”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是少數。

許多老百姓認為,消防員既然是為人民服務,當然要“有求必應”。

他們不只救火救人,還常常接到電話被喊去救貓救狗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有人忘帶鑰匙進不了家門,會打電話找消防員;

有人追債要不回錢,會打電話找消防員;

有人手機掉進蹲便池伸手去撈胳膊被卡住了,也打電話找消防員;

有人家裡進蛇了,會讓消防員幫忙來抓;

有小情侶半夜玩SM手拷打不開,打電話讓消防員來開;

有人戒指卡得太緊取不下,打電話讓消防員來處理;

還有人自慰時異物卡在特殊部位去醫院急診,結果醫生也打119讓消防員來剪切……

曾經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口號:任何困難找消防。

每年都有許多向消防員報警求助的民事案例發生。

但消防員真的必須“有求必應”嗎?

2013年,公安部消防局網站“中國消防在線”曾刊登過一篇關於《忘帶鑰匙向消防求助是否屬於浪費公共資源》的文章。

文中提到,重慶消防部隊在2013年1月1日到7月29零時,共接到開門求助電話7228起,出動車輛7276次,出動人員45301次。平均每天“開門”30多次

文章還寫道,多年以來,消防員除了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外,類似於

開門、送水等社會救助也已經成為他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要知道,消防員24小時都處於備戰狀態。

無論吃飯、刷牙、洗臉、洗澡、上廁所,他們都會以最快速度完成,即便是睡覺,腦子也始終有一根弦在崩著。任何時候只要警鈴一響,他們就要第一時間衝出去,哪怕頭上正抹著洗頭膏,全身都是泡沫,也不敢耽誤一分一秒。

在上海,光是徐彙區一支中隊,一年就要出警1000多次

他們在成為消防員之前,要經過體能、技能、操法等一系列訓練,有嚴格的考核制度,沒有嚴酷的訓練很難考核合格。

訓練時,一套80斤左右的裝備(套鞋、戰鬥褲、戰鬥服、帽子、電臺、阻燃頭套、毛巾、防爆手電筒、多功能腰服、滅火手套、自救繩包、地形鉤、腰帶、空氣呼吸器等)要全部穿在身上。

過去,很多參軍的年輕人被分配到消防部隊,今年消防部隊改製為消防救援隊伍,人員招收有了變化:一些退伍回來的士兵,因為已經習慣部隊集體生活會前來報名;從地方上招收的政府專職隊員也佔了整支隊伍的很大比例;還有一些人因為看過消防員的相關報道,懷著一個英雄夢加入了消防隊伍。

這些人吃了常人所不能吃的苦,為的是能“為人民服務”。

滅一場火,救一個人,聽見別人說一句“謝謝”,都能讓消防員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值得”。

但如果隨便一件小事都要報警求助消防力量,這不僅是在浪費他們的人力物力,濫用社會資源,也有可能為更多的搶險救災埋下隱患。

去年那條怒斥消防員的微博發出後,@中國消防 霸氣回應: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的確,消防官兵的主要職責是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

如果說“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信仰,那也請人民對他們少一點索求,多一些體量。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如何避免更多無辜的犧牲?

消防員看起來無所不能,但也都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樣會恐懼,會害怕。戰友的犧牲,同行的相關報道,難免會對他們心理上產生一些影響。

2014年那場大火被撲滅後,葉鄭強差不多有一年時間都活在恐懼裡。他是劉傑和錢凌雲的班長,那一天他也在救火現場,轟燃的瞬間他被衝開的防盜門撞倒在地,有幸活了下來。

抬頭時樓道里已經濃煙滾滾,什麼都看不清楚,直到聽見對講機裡有人說“有兩名同志掉下去了”時,他才知道發生了什麼。

隊友犧牲後,葉鄭強情緒低落,始終沒辦法原諒自己:“一起同吃同睡的兄弟,你作為一個班長,你自己倒沒什麼事情,你(卻)把兄弟給帶丟了。”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他長期失眠,一度對高層火災有心理陰影,每次爬樓梯都會莫名產生恐懼感。為了克服這種恐懼,葉鄭強白天訓練,晚上健身,在居民樓裡蒙著眼睛跑樓梯,通過反反覆覆一年多的訓練和實戰,終於讓情況有所好轉。

但即便是在最無助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想過退伍。

送別犧牲戰友劉傑和錢凌雲的時候,葉鄭強對他們說:你們沒有完成的使命,我幫你們去完成。

像葉鄭強這樣的消防員還有很多,他們擔心過,痛苦過,恐懼過,出生入死過,但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很少有人想過轉業或徹底離開消防行業。

被訪消防員裡,很多人十七八歲就進入消防部隊,復員工作幾年後又回到這裡,幾乎把全部青春都獻給了消防事業。他們說,“我們穿上那身消防衣的時候,想到的就是自己的使命,別人的安危,要去抓緊把人家救出來。”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2014年上海盛華景苑小區24號樓的那場大火,起火的是群租房,當時住有10人,起火原因是違法使用煤氣罐,可燃物多。

如果當時的租戶有足夠的消防安全意識,或許今天我們就不會以這種遺憾的方式記住劉傑和錢凌雲。

除了森林火災之外,城市火災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在某一個時刻,某一個人的疏忽導致的。

一支未熄滅的菸頭,一盤未燃盡的蚊香,一個沒關好的煤氣罐,都能隨時將我們的生命財產置於危險之中。

現在還有很多人為了圖方便,在自己家裡給電瓶車充電,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引起自燃或爆炸,一輛電瓶車一分鐘之內可以完全燃燒。

烈火兇猛無情,但有人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逆火而行,守護我們的安寧。

作為被保護的一方,真心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普及消防知識,減少火災隱患,避免更多消防人員無辜喪命。

別再讓他們的名字成為新聞。

別再以告別的方式認識他們。

消防知識科普時間: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消防員,我不想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

配圖|來自《豫見後來》及網絡。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週三晚偶遇陳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於《魯豫有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