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做人,是最基本的教育

《少年的你》中,陈念的一句话很扎心:

“你们都说,高考以后就是大人了,变成大人就自由了,可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即便是优等生陈念,最大的理想也只是: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

成为一个大人,其实就是“如何做人”。

显然,片中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对于“做人”的教育都是缺失的。

先说学校:

对于霸凌,班主任只会说“以后要是谁欺负你,一定要告诉我”,却并不去深入调查霸凌的原因;陈念的椅子被人倒了红墨水,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快高考了,怎么还搞恶作剧;跳楼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被紧急撤换,新的班主任,只会带领学生们喊口号,给他们打鸡血……


再说家长:

陈念的妈妈,贩卖劣质面膜四处躲债,竟把女儿单独留在了家里,还振振有辞:“你是小孩,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的!”她不关心女儿的生活、情绪,在乎的只是成绩。魏莱的妈妈,得知女儿的霸凌行为后,不仅不批评,反而为其辩护:对方怎么心理那么脆弱啊?你们有真凭实据吗?魏莱的爸爸,因为复读的事,已经一年没有和女儿说话了……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这样的学校和家长,教出了一群怎样的孩子?

他们,一心追求高考梦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面对同学坠楼自杀,只会冷眼旁观,在网络上大肆传播;面对别人的求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参与欺凌同学,只为释放累积的学习压力……

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没有善恶之分,更没有成为一个大人的自觉。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如同作家鲍鹏山所说:

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可是,我们的社会,要这样“高学历的野蛮人”有何用?

陈念质问女警的话令人深思:“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来到这样的世界上吗?

所以,养育一个孩子不是给他吃给他穿能长大就够了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有充足的陪伴和引导、要保证生活条件也要照顾到精神世界,他才会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地长大。


希望我们的学校,在重视分数的同时,去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少一点功利与急切,多一点包容和自由。

希望我们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分数不是人生的全部,健康的身心、善良的品性、正直的人格、乐观的精神、积极的态度等等,都是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的家长,既是抚养者,也是教育者和陪伴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只关心学习,也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让爱成为永远的遗憾!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高考很重要,但它决定不了你的一生。

校园霸凌,造成了胡小蝶的跳楼,造成了陈念被孤立被剃头拍裸照,更间接造成了魏莱的意外死亡。

然而,这一切,在全校轰轰烈烈的高考备战气氛中,似乎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在众人的眼中,没有什么能比高考重要。对高考的执念、高考至上的思想,已经接近病态:

校门处的大屏幕是随时更新的高考倒计时;胡小蝶跳楼后引围观,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别看了,快回去读书”;警察来学校调查,办案程序却敌不过准时响起的上课铃,因为高考生的时间耽误不起;学生们按月考成绩排列座位,几十平米的小教室里有森严且不可跨越的“阶级分层”……


陈念为了考上北大,可以去环境压抑的复读中心上学,也自觉忽视着身边人的好意或是求助,好友跳楼后才后悔莫及;在过失杀人后仍坚持完成高考,取得632分的不错成绩……

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似乎只为高考而活,在他们的眼中,高考就是一道岭,越过它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果真如此吗?

几年前,人民日报发过一篇文章《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指出: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学习的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咎由自取!

另一方面,寒窗苦读进入理想的大学,倘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思进取,很可能毕业都是奢望:清华大学2名博士生被劝退、广州大学72名研究生被退学、河北体育学院40名大学生因旷课太多被退学……


相反,即使高考落榜,甚至没上过大学,也未必没有出息。

比如马云、巩俐、徐静蕾等人,也曾经高考落榜,却“不抛弃不放弃”,最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耀眼的成功。

主持人孟非,1990年高考落榜后,他为了生活四处打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当印刷工、开小超市……如今,打工仔已经成为了著名主持人。

孟非寄语高考生时说:

“都说‘知识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就是没有听说过‘高考决定命运’。考上大学最好,考不上,也别太在意。像我这样勤勤恳恳工作一样可以挣钱,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他们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努力才是。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如今,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如果课程设置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不注重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缺乏文化素养,那将是很可悲的。

否则,不管多么“优秀”的人,哪怕就读于一流学府,照样会出现偷窃、自私、霸道等不良品性,甚至出现杀母这等灭绝人性的事情。

高铁“霸座男”博士研究生孙某,弑母的北大学子吴某,千里追杀同窗的“学霸”周某等等,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

而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即使没有太高的文化,但他们的善良、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也值得去尊重。

比如《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在小混混外表下隐藏的善良、义气和担当,深深打动了我们。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梁启超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今天,我们应该崇拜成功,通过教育塑造精英。但同时,我们更应该首先搞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精英,我们应该努力塑造什么样的人。

读万卷书,不如好好学做人。而良知,才是培育一切美德和能力的土壤。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这样一幕:

已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的陈念,教孩子一遍遍念着,“这是我们的乐园,这曾是我们的乐园,这就是我们的乐园……”

然而,因为校园霸凌,校园已不再是乐园。


周冬雨哭泣的背后,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反思《少年的你》

好在,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反霸凌的队伍中来,勇敢发声,并诉诸行动。

好在,国家开始日益重视校园暴力,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进行干预和控制。

这一切,离不开法律、学校、家庭的参与,更离不开社会中你我他的努力。

每一个人都贡献力量,

我们就能保护少年,保护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