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梁山好漢大肆詆譭《蕩寇志》,為何偏偏為武松安排了一個頗為壯烈的結局?

蘇軾吾師


明初施耐庵寫作的《水滸傳》,以梁山108好漢反抗宋朝官府的故事為主線,不少好漢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清朝時期的俞萬春認為對反抗朝廷的民眾必須嚴厲鎮壓,因此接著水滸大聚義寫了《蕩寇志》,描寫梁山108人被忠於大宋朝廷的所謂“36雷將”全部殲滅斬殺。這是一部藉著水滸人設來反水滸的作品,文筆水平倒是不低。

有趣的是,儘管俞萬春站在反水滸的立場上,拼命拍朝廷馬屁,把水滸好漢一個個斬盡殺絕,甚至千刀萬剮。但是,或許是水滸英雄們的形象太深入了,在俞萬春的筆下,不少水滸英雄都是有血有肉,形象生動。而作為正面陣營的36雷將卻要麼面目猙獰,要麼木刻泥塑,個性很是模糊。

俞萬春在筆下,對部分梁山角色進行了徹底的醜化,其中很多都是水滸原著中也不咋的的。比如好色的王英、周通,就死得很不堪;出賣師兄的孫立更是慘遭殘酷處死。還有宋江,俞萬春不但讓他中了一箭變成獨眼龍,還在最後關頭讓他被“賈忠”“賈義”擒拿,狠狠諷刺了一頓。

相反,在另一些場景裡,卻顯出梁山好漢(儘管在蕩寇志書中是反派)的人情來。比如說蔡京的女婿梁中書被梁山抓住,受過樑中書迫害的盧俊義輪著棍子去打梁中書,受過樑中書恩惠的索超和楊志卻牆上來,一個奪去棍子,一個撲在梁中書身上掩護。雖然按俞萬春的邏輯,這是“賊人”對“貪官”的感情,然而這感情在一味殺戮的書中多麼難得。

還有,蕩寇志中扈三娘和陳麗卿比武被殺前後,林沖表現出對這位“妹妹”的關心,也是耐人尋味。

然後就要說到“戰死”了。蕩寇志雖然是反梁山的作品,但他對梁山猛將的戰鬥還是沒有貶損的。基本上,梁山所有的超一流猛將,都不是在公平單挑中被殺的,朝廷方面的雷將往往需要兩三個人圍攻一個,才能將梁山好漢禽殺。

比如關勝是在和雲天彪公平戰鬥時,中了傅玉的飛錘偷襲,傷重而死;

秦明對顏樹德公平單挑數百回合(已經下風),卻被任森忽然殺出偷襲,夾攻而死;

董平被金成英、韋隱揚二人夾擊而死。

呼延灼鎮守二關,與官兵四員超一流猛將車輪大戰,力竭而死。

張清也是與上述四將車輪交鋒數百回合,被火槍打死。

史進是被哈家的幾個回子圍攻而擒。

李逵是被召忻、高粱、唐猛三個超一流猛將圍攻擒拿。

還有魯智深,在官兵大隊殺奔梁山之際,先是奮力抵擋了張叔夜的兩個兒子(都是超一流猛將)先是車輪戰,然後兩個對一個,最後受了輕傷之後打得發瘋了,在忠義堂上坐化。

(各位別看我寫這麼多,東也是超一流猛將,西也是超一流猛將,實際就是如此。36雷將中,起碼有十多個人具備和梁山五虎平手甚至勝過的實力,但這些人一般都喜歡群毆)

可見,梁山猛將們的退場,大部分都還是比較壯烈的。

當然這裡面要數武松最厲害了:

首先,當時整體佔據是宋江又中計(為什麼我要說又呢),武松鎮守的營寨遭遇官兵突襲。先是一個自稱比武松還猛的唐猛來和武松單挑。  

(武松)便輪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兩人正在狠鬥,忽唐猛背後殺出無數披梁山衣甲的人,手執明刀,一刀一個,將梁山兵殺死。武松大驚,情知壞事,大吼一聲,逃出營外。唐猛步快,早已追出營外。……唐猛與武松已鬥了一百四十餘合。各官兵蜂擁上前,打個圈子,四邊吶喊,中間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奮呼廝並。武松一心要打殺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號的神力,將一條鐵棍左右上下橫掃過去。唐猛也起了鬥心,使盡神力,緊緊逼住,毫不相讓。兩個在圈子裡一來一往,一去一還,又並了一百五十餘合。

這裡武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和唐猛已經打了三百回合,超過三國演義的上限了。

然後,另一個S級猛將龐毅替換唐猛:

唐猛托地跳開,龐毅直取武松。武松見換了個新手,卻也心驚,只是不甘心退讓,便振刷精神,與龐毅奮力廝並了一百餘合。天已大明,武松暗想:“這二人真利害,只好由他奪了山去。”便虛架一棍,撇了龐毅,一抹地打出重圍,落荒而走。

又打一百回合,面對敵方兩個人,都不在自己之下,武松只得突圍。可是官兵還是不肯放過:

  武松逃到山下,方將坐坐略定喘息,只聽林子裡狂笑一聲道:“俺唐猛等候已
久,再戰三百合去。”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鬥,覺得已有些痠軟,幸虧唐猛力氣
也乏。兩人又鬥了動百合,不分勝負。那龐毅……便單刀匹馬追上來。追著了武松,便替唐猛來鬥武松,鬥到四十餘合,武松真個擋不住,只得走了。唐猛那裡肯歇,只顧追去。恰好前面一彪大隊人馬攔住去路……傅玉見唐猛、龐毅共追武松,便叫聞達前去替他們廝殺,叫那龐唐二人一齊上來

武松又和唐猛、龐毅打了一百多個回合,換上第三個敵手聞達。要知道,之前武松已經和唐猛、龐毅兩個人車輪大戰了五百多個回合,這裡換上一個生力軍,那怎麼還打得過?

  這裡聞達鬥武松,又是五十餘合。武松手裡只有幾路架隔遮攔,端的支持不住
,仰天嘆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說罷,天上忽起了一陣怪
風,塵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機逃脫。

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不忍心讓英雄的武二郎死在官兵這些只知道偷襲圍攻的鼠輩手中。

那麼,武松去了那裡呢?後面藉著宋江和梁山哨兵的經歷給出了結果。

探兵道:“小人方才在拔松山,見武頭領獨自一人,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小人們呼他,只是不應。小人們又不敢驚動他,特來通報。”宋江……:“有了,我們現有四萬人馬,不如轉去攻圍泰安。一俟招呼著武兄弟同來,便仍舊退兵。”……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孫勝攻城,自己帶兵二百名同那三個探子繞到拔松山來尋武松。只見三個探子一齊叫道:“奇了!武頭領為何還是這般坐在這裡?”宋江一看,只見他挺棍怒目,威風凜凜。宋江叫他幾聲,只是不應,近前向他臉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武二郎已經死去,還是威風凜凜,怒目圓睜。基本算得上蕩寇志裡面梁山108將最好的退場了。畢竟俞萬春也怕捱揍。


巴山夜雨涮鍋


《蕩寇志》講的是啥?

《蕩寇志》主要是講太尉高俅手下有個提轄叫陳希真,女兒陳麗卿年輕貌美,被高衙內調戲,父女倆為免受迫害逃離東京,上了“猿臂寨”做了“綠林豪客”。在這裡,他們偶遇英俊少年

祝永清,也是為奸臣所害不得已投奔而來,陳麗卿與祝永清才子佳人配成了雙。

後來,高俅奉旨攻打梁山泊,陳氏父女忍辱負重,主動支援高俅,搖身變成了官軍,與朝廷派來的雷部三十六將一同剿滅了梁山好漢,宋江一干人等死的死,瘋的瘋,朝廷終於“翻盤”,滅了梁山。陳氏父女也洗刷了自己的“犯上”的罪名,受到朝廷的重用,這故事,這邏輯果然夠

“雷人”。

結尾作者又花了很大篇章,寫將士們凱旋,寫他們四處考察賊窩,安定當地百姓,寫他們以此為契機,寫歷史著作云云,把宋徽宗統治下的北宋末代王朝寫得簡直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胃口弱些的讀者,估計看了此書,幾天會噁心的吃不下去飯。

《蕩寇志》中武松的結局

“於秦封山遭遇與唐猛,龐毅、聞達三人的車輪戰,最後力盡而亡”。

一代英雄和別人在打鬥中死去,這是有一些憋屈的,但是在《蕩寇志》之中,武松的結局並不算非常慘。


愛歷史的圓臉怪



首先,俞萬春是一個特別維護封建制度的“衛道士”,他特別厭惡梁山好漢們對大宋官軍的極端“侮辱”。

他寫《蕩寇志》,完全是為朝廷平反,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以正義自居,而梁山好漢就是賊寇,各種齷齪,死法也五花八門,但幾乎都是跳樑小醜,不堪一擊,即使如小李廣花榮,也被安排被射死的命運,而豹子頭林沖,則被王進活活罵死。


其次,由於武松武二郎在《水滸傳》裡“怒虎神人”的設定,影響極度深遠,尤其是鬥殺西門慶,殺嫂為兄長報仇,是非常“忠孝”的行為。

就是這一點,打動了俞萬春。


俞萬春對武松的這種行為,在內心骨子裡深處是非常嘉許的,所以他在寫《蕩寇志》一書的時候,對武松就格外開恩,非常罕有的網開了一面,讓打虎英雄死得特別悲壯。

最後,不得不說施耐庵的“武十回”寫得特別成功,另外不論你是處於哪個階級,哪個社會,忠孝仁義永遠都是令人動容的,即使如桃花島主東邪黃藥師一生也最重“忠臣孝子”,俞萬春的行為便好理解了。


孫少俠品金庸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從小就知道,但是《蕩寇志》是什麼估計很多人不太瞭解。我先來說一下《蕩寇志》,是清朝俞萬春所著長篇小說,不過此人非常仇視以宋江等人為首的起義思想,在金聖嘆“腰斬”水滸傳的基礎上編寫了梁山108好漢的結局,後又稱(結水滸傳)。

《蕩寇志》中為何會出現和水滸傳相對的結局

俞萬春這個人生活與道光年間,清朝在道光年間社會已經動盪不安,國內盜賊橫生,民不聊生,身處於這種環境自然非常痛恨像梁山好漢這樣的行徑。於是他在金聖嘆的基礎上又編寫了梁山眾好漢的結局。可想而知梁山眾好漢的結局不會太好。

俞萬春有感於施耐庵的《水滸傳》中:”邪說淫辭,壞人心術,貽害無窮”,所以要著一書破掉水滸傳中所出現的所謂的“俠義”。

據其弟俞灥的回憶,俞萬春有感於施耐庵的《水滸傳》中“邪說淫辭,壞人心術,貽害無窮”,在稟告其父後,受父親之託寫作一部《水滸傳》之續書,“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

武松在《蕩寇志》的結局

武松在水滸傳中是一個非常悲情的人物,唯一的親人還被自己的嫂子聯手別人給殺害了,後面幾次遭遇誣陷,差點沒有了性命,但他也同樣出名,是因為除掉山中“害蟲”老虎。

在《蕩寇志》中俞萬春給武松編排了一個較之於水滸傳壯烈的結局:“於秦封山遭遇與唐猛、龐毅、聞達三人的車輪戰,最後力盡而亡”。一代英雄最後在與別人的比試中死去,說實話有點憋屈,但較之於宋江等人在《蕩寇志》中的結局,武松的結局已經是非常好的。

俞萬春在寫水滸人物結局時,雖然非常痛恨施耐庵筆下的“江湖俠義”,但是對於武松這個人物,並沒有安排比較帶有仇恨色彩的結局。


影視君cool


其實在《蕩寇志》中,武松完全沒有施耐庵《水滸傳》中那樣快意恩仇、武藝高強的精氣神。沒有秒殺一切的氣質,有多次狠狽逃跑的經歷。對陣搏殺無一勝績,幾乎被黑的一無是處。




丟失的年華


想想日本鬼子是怎麼看待楊靖宇的,也許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楊靖宇可是打日本鬼子的,但是由於他英勇無畏的鬥爭,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或者想想岳飛的對手。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到今天這簡直就是神評論吧。

感覺《蕩寇志》的作者對那些曾經吃過朝廷俸祿的人,似乎格外憎恨。

比如說林沖。

名氣絕對不遜於武松,故事也不比武松的弱到哪裡去。

國民好感度絕對不會低於武松。

可是你看看他給林沖的結局。

林沖在二關外與王進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被王進罵倒後一病不起。最後因見到高俅的頭顱而活活氣死。

這簡直是對林沖的一種巨大的侮辱嘛。

相比較而言原來出身比較低,沒有吃過朝廷俸祿的武松結局就好多了:於秦封山因與唐猛、龐毅、聞達車輪戰而力盡自斃。

雖然也給弄死了,但是最起碼死的好看的多。

《蕩寇志》的作者特別討厭,緊緊跟隨宋江的那幫人。大多數都讓他給凌遲了。



綠豆訝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被很多人所熟知,其中的108好漢的仗義舉動,更是深入人心。

有一本書和《水滸傳》比較像,也是以108好漢作為主題,叫做《蕩寇志》。

《蕩寇志》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它是清朝俞萬春所寫的一個長篇小說,也是以梁山108好漢作為架構,但是《蕩寇志》其中的結局和《水滸傳》中的結局卻大相庭徑,甚至把108好漢的個人形象描寫的非常慘烈。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以108好漢反抗宋朝朝廷的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不少英雄好漢的形象。

而清朝的俞萬春,它則認為所有反抗朝廷的民眾,必須嚴厲的打壓,所以他寫《蕩寇志》的時候,寫的是被梁山108人均被大宋朝廷“36雷將”殲滅的情節。

《水滸傳》比起《蕩寇志》,就是以水滸傳中的原型人物作為主題,寫了相反結局的故事,

文筆的水平也還不低,但是結局卻大不相同。

或許是因為《水滸傳》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過於深刻,而這一個《蕩寇志》,在反水滸的立場上所寫的小說,並沒有帶來多麼大的觸動和影響。

《蕩寇志》的小說背景

為什麼《蕩寇志》其中會出現和《水滸傳》不一樣的結局呢?我們先來看一下《蕩寇志》小說作者俞萬春的背景。

他生活在道光年間,也就是清朝,那個時候社會動盪不安,國內盜賊橫生,民不聊生。

或許是處於這種環境之下,他非常痛恨盜賊盜匪之類的角色和人物,於是編寫了梁山眾好漢的結局。

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如果和水滸傳中的結局相同,那麼這一部小說大概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也可能是出於這個原因,故意設計了與《水滸傳》之中不同的結局,或許也只是為了博眼球,又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

在《蕩寇志》之中,武松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

武松在《水滸傳》中也是個悲情的人物,自己的哥哥被潘金蓮給殺害,但是他能夠除掉山中的老虎,名聲大振。

而在《蕩寇志》之中,俞萬春給武松編排的結局是比較壯烈的。

“於秦封山遭遇與唐猛,龐毅、聞達三人的車輪戰,最後力盡而亡”。

一代英雄和別人在打鬥中死去,這是有一些憋屈的,但是在《蕩寇志》之中,武松的結局並不算非常慘。

還有比武松的結局更悲慘的人,所以武松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了。

其實,任何一個角色的結局如何,都在於作者的一念之間之中,我們在這裡也不必太較真,只當一看。況且還有很多人並沒有看過這本書,所以對於很多人的觀念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墨書之道


其實,觀看了《蕩寇志》倒是不感覺反感……

一些”作惡多端”的都被作者“凌遲”……可見作者嫉惡如仇,且骨子裡反感“亂臣賊子”!仇恨過罷……對稱得上英雄好漢的,都基本網開一面…畢竟,梁山真英雄好漢並不多。


一刀伏魔


《蕩寇志》把梁山好漢定義為寇,即是賊。作者俞萬春出身官吏家庭,曾經長期追隨其父在廣東的任所,親身參與了對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行動。其內心對梁山人物能有圓滿結局(被招安)很不滿,為抑制 《水滸傳》的影響,因此接其70回以後,再續作此70 回《蕩寇志》,當然內容就是梁山眾人最終被絞殺。

在《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是最受民眾傳頌之一,武松嫉惡如仇,但不濫殺無辜,本身具有俠議精神,作者俞萬春應對武松這個人物具敬佩之心,另外,為了作品的銷量考慮,總不能把一個已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完全顛覆。氫《蕩寇志》為武松安排了一個頗為壯烈的結局。

武松廢了真大義。一人與聞達、龐毅、唐猛三人展開車輪大戰而不敗,最後力竭而亡,死後尚“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威風凜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