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砂鬆村的變遷

在揭陽市區東山的西北,有一個村落,名為“砂松村”,但人們口頭上都稱之為“曲腳神村”。為什麼呢?有人以為是因村東山坡下的一座古廟,廟北有兩棵古榕(揭陽人稱榕樹為“神樹”),樹身不高,樹冠很大,下邊曲莖虯根,有如蟠龍,或是因其彎彎曲曲的下部,故而稱為“曲腳神樹”,村因樹而得名吧。

其實不然,據村中老人所說,原因是村

揭陽砂松村的變遷

後有一座小山,古時稱為“沙母嶺”,因經多年雨水沖刷,細沙與紅土被沖走,剩下的都是粗大的沙粒,潮人稱大粒沙為“沙母”。古時,村建於沙母嶺南坡上,流水衝沙,在村前積聚成一彎曲沙丘,久而長著許多榕樹,這片沙丘與山坡上的村莊,把寨前一片低窪地圍成一口長形池塘,使村子面水倚山,近抱榕樹沙丘,有水有樹,環境調和,成為一個美麗的水山莊,住山厝,耕澤田、燒山柴,生活舒適。揭陽人有稱長於水邊的小樹林為“樹砂”、“砂洲”。這裡沙洲彎曲,且長著榕樹,潮汕人稱“榕”為“神”,稱神樹為松樹(如“松柏”稱為“神柏”),故稱為“曲砂松”,由地名特徵而轉化為“曲砂松村”,再為了簡便而稱“砂松”。

至於稱“曲腳神”,則可能是有意取巧。“曲”有乞和克二音。“砂”與腳音近,“松”說為神是潮汕話習慣,故才把“曲砂松”訛為“曲腳神”了。潮汕地方,把名歪曲了的事是很常見的。

揭陽砂松村的變遷

砂松村人姓彭,在揭陽中屬於小村,但卻是出自於名望的大族,是彭延年的後代。

彭延年,字舜章,號震峰,北宋時代人。原籍江西廬陵,傳說是大文豪歐陽修的表兄弟。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進士,初任福州推官,政績突出,擢為大理寺少卿。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並提了許多不同政見,觸怒了皇帝,被貶到潮州知軍事(實際是任知府職務)。任職期間,正值潮州地震,又洪水成災,賊寇橫行的艱難時代。他保衛州城,身先士卒,扶貧濟困,傾盡私蓄,教民生產,廢寢忘餐。故使潮州地方轉危為安,迅速穩定,生產發展,政績卓著,聲望極高。後被朝廷召回,官復原職,又派出使番邦和談,不辱命,因此提為正卿之職。但彭延年此時已經飽歷官場險惡,認為:“清苦勝富貴”、“貧活足安生”,便無心官場了。不久,便告老不仕,見潮州民風淳樸,土地肥沃,民望又高,便舉家落籍於浦口村(今梅雲厚澤境內),成為彭氏開粵之始祖。後葬於梅雲紫峰山浮丘上,至今猶存。人稱“彭知府墓”。

揭陽砂松村的變遷

彭氏在潮子孫,發展很快,並都到四處再創家園。其中一脈,於明朝中遷往豐順縣良定居,發展至清朝初年,有彭玄機公又重入揭陽創祖,其後代明耀公,潮汕彭氏二十二代祖帶了子孫,選址於砂松村建立鄉寨。

明耀公開創砂松村時,在沙母嶺山坡鄉寨,僅有二三十人口而已。因此地山坡土地貧瘠,澤田又少,所以發展很慢,終屬小村,又於舊社會封建勢力,小村常是大鄉的欺凌對象,直至解放,二百多年來,全村也只有300多人而已。

揭陽砂松村的變遷

解放後,貧弱的小村翻了身,分得土地,不再受大村的欺凌,因此發展很快。而今,砂松村的面積,比解放初擴大了10幾倍,從梅興公路起,至舊村沙母嶺,樓房一排排,有規模鱗次櫛比,水泥村道縱橫交錯,綠樹成陰,有如一座小型城市。村後的沙母嶺,原來只有粗沙,長著雜草與荊棘,路人不敢近前。現在開闢了一個天然園林,建上涼亭擺上桌椅,種上花木,成了一座公園。砂松村的變化,是社會發展的體現,是新農村變化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