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It Girl"被簡單定義為常現身於主流社交及終日派對的時尚女郎,它的不凡魅力幾乎讓所有人傾倒。這片面之詞讓人認為要想成為一個“It"女郎,得含著卡地亞珠寶出生在上流社會里。但歷史軌跡上來看,事實上,一個平凡的社會背景,只要有不凡的才能與個性,依然可以實現“It"女郎的夢。

"It Girl"直譯為”它女郎“,最初的”它“指代物質或是某種委婉說法的代名詞。自20世紀20年代形成熱門詞以來,“It Girl"這詞就成了一個包羅萬象且難以捉摸的(名媛、時髦女郎...)魅力術語。具有性感、魅力、磁性吸引力的特徵,對於我們其他人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她是男人們渴求的對象,是其他女性效仿的影響人物。公眾迷戀於“It Girl"的名望,多少與她所持有的“it/它"元素有關。

誰才是第一個“It Girl"?

在時尚界中,這個稱謂已經頒發給了影片《It/它》所造就的女郎代表--好萊塢影星克拉拉·鮑(Clara Bow)。如果追溯歷史,可以說應當是公元前1世紀的古埃及豔后“Cleopatra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只不過當時“It Girl”這個詞還未誕生。可以想象,古埃及進入第一波女權主義浪潮後,豔后“克利奧帕特拉”憑藉著她過人的聰慧,統治了一個龐大的王國。當時的她並不熟識哲學、數學、科學等理論知識,但她卻能完美地統領著十二種不同語言的種族;並且依靠她魅力的美貌將當時西方最有權勢的兩位男人(一個是史稱“愷撒大帝”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另一個是古羅馬的軍隊指揮官馬克·安東尼)戲劇性地玩弄於鼓掌之內。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Cleopatra》 油畫

直到20世紀,英國小說家“拉迪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第一個使用英文單詞”It"來形容女性魅力的開始,“It Girl"的曙光才漸漸被撥開。小說家吉卜林被認為是一個特別刻板的愛德華帝國主義者(也就是極端的資本主義者),他的1904年短篇小說《Mrs Bathhurst巴斯赫斯特太太》中,運用了“It"委婉地形容酒吧女招待員的性感。小說中描述她雖不漂亮、說話又粗聲大氣,但有些走在街上卻又會被引起男人的注目。

不久之後,另一個英國的浪漫小說家埃莉諾格林(Elinor Glyn)在她的同名短篇小說《It》中,重新定義了“It Girl(它女郎)"。她寫道”美貌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身上散發出來的性感魅力,還有一種特別的男子氣概,一種強勢的個性。“1927年,此篇小說被改編為同名影片《It/它》,由好萊塢影星克拉拉·鮑(Clara Bow)主演。這部浪漫的喜劇片講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女店員深深吸引了這家商店的富老闆。影片中將“It/它”三次定義了賦有神秘色彩的概念,一次是“不自然”且不可抗拒的磁性吸引力,另一個是討人喜歡的自信感與中性情。很快地,此電影風靡於美國。觀眾們通過影片中女主的想象,將克拉拉視為眾所周知“It Girl它女郎”的現實化身;加上她的坦率,不像其他明星那樣自稱為貴族,以致她成為許多普通的美國人崇拜的魅力形象使。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It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It

克拉拉作為第一個被認可“It Girl"的身份,這是仰賴於公眾的接受度,,也表明了特定時代的品味與趨勢。20世紀20年代是咆哮的二十年代-,又為”爵士時代“,這年代所定義的風潮是穿著短裙、梳著妹妹髮型的西方新一代”摩登女郎(Flapper Girl)“,也稱”飛來波女郎“或是”輕佻女子“。儘管克拉拉在職業生涯中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但最終被人記住的是“飛來波女郎”的典型形象。另一部主演的無聲影片《黑色公牛》的導演弗蘭克·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她“克拉拉是個理想的貴族派”飛來波女郎“,她淘氣、漂亮、好鬥、急性子、還非常得多愁善感。”克拉拉囊括了她那個時代的時尚潮流,如果說這就是“It Girl"本質的話,那麼她對公眾的吸引力和“It"元素很大程度上是被系在那個特定時代定義的”輕佻女子“的放縱化身。

在後來的好萊塢黃金時代中,當然少不了許多影視界的”It Girl",比如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等等。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It Girl"的意義已經從吸引男性的能力發展為更為普遍的吸引力;也不再侷限於好萊塢明星的領域,這個熱詞已拓展為社交名流、模特或是藝術家與設計師靈感庫的”女繆斯“。

”It"女郎的風格元素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廣受認可的時裝創新者Lucie(露西·達夫-戈登夫人)。她是時尚界的先鋒,首位舉辦時裝秀表演,用真人模特試穿,並使用“It/它”詞彙形容講究穿著的女士。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一些社交名流的女孩接了“It Girl"的接力棒。法國的名媛黛西.法羅斯 (Daisy Fellowes),不僅是美國勝家縫紉機大亨家族的繼承人,還是一位小說家和詩人,《時尚芭莎》美版的時尚編輯。她被19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雜誌譽為“全世界最優雅的女子”的社交名媛,著名的時尚偶像。另一個是貝比·佩利 (Babe Paley),20世紀40年代美版《Vogue》雜誌的時尚編輯。她開創了廉價配飾與高級定製服混搭的穿著方式,營造出一種看似毫不費力的優雅。她的最佳著裝為她贏得了”紐約第一絕色“的稱謂。這兩位都是時尚界最受尊崇的”It Girl"。還有諸如“C.Z.嘉賓”(舞臺演員、作家、時裝設計師)、Gloria Vanderbilt(葛洛莉婭·範德比爾特,來自美國最富有的範德比爾特家族)、Lee Radziwill(卡羅琳·李·拉齊維爾,傑奎琳的妹妹)等,她們的社會背景、無可挑剔的時尚、奢華的生活方式定義了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高雅的“It Girl"。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Daisy Fellowes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Babe Paley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C.Z.嘉賓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It Girl"還在時尚、音樂、影視及媒體界等領域都創造了屬於自己特定的名望。

70年代的夜店女王Bianca Jagger(比安卡賈格爾)、80年代的歌星麥當娜、90年代的超模凱特·摩絲(Kate Moss)等,用自己的方式描繪並定義自己的“It"女郎。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Bianca Jagger

時尚文化|“它女郎”歷史性不同的定義

如今,網絡社交媒體帶來了另一種新型的網紅”It Girl"。這些女性在社交網媒上累積了數以百萬的粉絲,藉此建立了她的商業,掌控她自己故事的敘述,重新定義了“誰是It Girl"、什麼是”It Girl",激發了原本遙不可及”It Girl"的超凡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