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定海路街道第四睦鄰點,不大的房間角落裡擺著一張特別的椅子,說它特別,是因為這張椅子不是由傳統意義上的木頭製成,而是由一個個塑料空瓶塞上幹垃圾製成的“生態磚”搭建而成,足以紮實地支撐起一個成年人的重量,實用又美觀。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生態磚”旁邊放置著一罐罐裝滿“寶藏”的大瓶子,那是用廚餘垃圾製作成的環保酵素,用以增添植物養分、驅蟲,還能變成家用清潔劑。而利用廚餘垃圾培植的生態肥料,無臭又富含養分,四睦鄰門外一片蔥鬱的綠植,便是利用這種肥料栽培而出。

這樣的生態理念還包括無土栽培的芽苗菜,小小一盆魔方菜園,只要澆水,無需施以化肥農藥,也不受場地、環境限制,居民們就能享受到種植的樂趣,吃上純天然的綠色蔬菜。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諸如此類巧思,都是由第四睦鄰點的負責人肖莉麗和社區鄰里街坊共同動手完成的。去年10月,定海路街道社區公益基金會、定海路街道自治辦和十七棉工房第二居委會聯手,正式啟動第四睦鄰點的“社區花園”改造項目,歷經實地踏勘、居民參與設計花園方案、設計師優化方案、花園營造等環節。

“社區花園”倡導可持續、更健康、更綠色的生活方式,堅持優先使用廢棄物改造的原則,打造社區共享空間。一年來,通過營造“社區花園”的形式對睦鄰活動室進行改造,原本清冷的空間如今變成居民的“心頭肉”,這個2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一步一景,隨處可見充滿創意的奇思。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平日裡,她常常帶著孫女來小花園幫忙,不少自制花盆就是她們倆合作一起完成的,楊阿姨還幫忙撿了不少廢棄塑料瓶用來做酵素肥料。這裡不但成了孩子玩耍的天堂,也成了居民交流的空間。

楊阿姨:“自從開始改造這個活動室,我們都愛撿廢品了!一起動手營造花園,認識了很多鄰居,大家見面兒都特別有得聊,聊的都是育園。”

一次性改造?不,這是一個持續創造的過程。社區花園的功能和細節由一次次睦鄰活動逐步完善,是根據居民們的創意想法和行動持續變化的。

肖莉麗:“除了物理空間的持續變化,還有整個社區賦予它的意義,以及我們在這個睦鄰空間的所有行為痕跡都會不斷變化。或是增添一盆綠植,或是牆上多了一副公益畫作,睦鄰空間永遠與社區共呼吸。”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為了持續完善“社區花園”建設,四睦鄰邀請專業人員指導居民自主編寫了一系列社區獨立教材,涵蓋社區社會創新、社區美學、社區環保等內容。大家從學習本地的自然、社會和歷史,挖掘社區材料等環節入手,旨在形成一個可複製、可持續發展的“家裝”理念,為“社區花園”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

此外,記者瞭解到,在完善空間基礎功能的前提下,“社區花園”還打造出摺疊空間的概念。“摺疊意味著空間利用效率高效化,以提供遠遠大於空間本身的更多功能。”肖莉麗介紹,比如這裡既可以是兒童玩耍的樂園,也可以是學生們進行自由創意的沙龍,還可以是社區項目展示和開辦工作坊的場所……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如今,在四睦鄰,一種消逝已久的鄰里情在生態花園裡盡情生長。眼見綠意漸濃,居民們喜不自勝,“社區多了一個具備自然教育、環保教育、休閒功能的花園,人人共享,社區氛圍也更加和諧。”

記者:張蓓

厲害了!這個20平方米專業又環保的“社區花園”,是楊浦“馬大嫂”們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