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拔自己的頭髮是種病嗎?

小明今年9歲,頭頂上方一拇指大塊的地方被自己揪得頭髮稀疏,父母多番監督也沒能糾正小明拔自己的頭髮的習慣,在他人建議下來到精神科就診。那麼,拔自己的頭髮是種什麼病呢?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是以反覆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髮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強迫相關障礙,即百姓常說的“強迫症”。患者常因此導致斑禿或脫髮,感到焦慮和痛苦,並干擾了正常的社會功能。

拔毛癖多起病於青少年和兒童,但也有少量老年患者的報道。精神壓力是拔毛癖的重要成因,如患兒與監護人的溝通不良、學習壓力大等。拔毛癖患者可能在無意識(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時,如看書或看電視等)或有意識(利用拔毛來緩解內心的緊張、衝動)的情況下出現拔毛的行為。

雖然部分患者可通過拔毛緩解內心的緊張與衝突,甚至得到放鬆和愉悅的感受,但實際上患者會試圖停止這種行為,當停止無效時患者會出現失控感、羞恥感,繼而出現焦慮抑鬱情緒。外觀的改變以及負面情緒的影響都將導致患者回避社交、工作學習能力下降,社會功能受損。

通過詳細的問詢後,醫生告訴小明媽媽,小明所患疾病正是拔毛癖,不僅有無意識拔毛,也有有意識拔毛。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

目前拔毛癖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上文提到,患兒與監護人的溝通不良是拔毛癖的常見誘因,因此家庭治療可幫助患兒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協助家庭消除病態情況,進而消除患兒行為問題。另一種有效方法為行為治療,如習慣逆轉訓練(habit-reversal training,HRT),該治療方法的理論依據是認為無意識的拔毛行為與習慣的養成類似,通過轉移、控制拔毛習慣治療拔毛癖。若拔毛癖患者伴有焦慮、抑鬱情緒,則可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氟西汀、舍曲林等)改善情緒問題,同時也能控制重複刻板行為。部分抗精神病藥(如氟哌啶醇、奧氮平)及心境穩定劑(如鋰鹽)也有一定療效。

鑑於小明年紀尚小,醫生建議行為治療為主,建議小明媽媽給小明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多關注小明的情緒,多予以理解、寬容、支持。如有加重,再及時到精神科就診。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豔麗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