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看到這張照片,想必很多人就要問了:是不是快到萬聖節了,小編想整一些“驚(jing)喜(xia)”?嚴肅點!這可是中國古代的將軍,他已在這裡六百多年,靜立守衛著一位傳奇人物。那麼,他是誰?有什麼傳奇故事?這座石像生在什麼地方?

在揭開謎團之前,想和大家說個事兒。不知大家最近有沒有關注新聞?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公佈,合肥有四處入選,其中就包括了這位“吳覆墓”。其他的無論是姥山塔也好,還是張治中故居、曹魏新城遺址(合肥三國遺址公園),大家就算沒去過也聽說過。倒是這位,大部分人是陌生的,不知道,不熟悉。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三國遺址公園(攝影 | 合肥商業迷)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姥山塔(攝影 | 涔寂熙)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張治中故居(來源 | 瑤海駿馬)

大明黔國公吳復

一生征戰沙場 被遺忘的合肥籍名將

朱元璋的印象,大家首先想到:他是安徽鳳陽人,出身布衣,草根逆襲,一統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其次的印象,便是他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後,擔心權力受到威脅,先後殺害了九位國公、二十多位侯。不過,有一位侯卻倖免於難,後來因病亡故,朱元璋還追封他為“黔國公”。誰啊?他,便是吳復。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朱元璋畫像(來源 | 網絡圖片)

吳復,字伯起,堪稱“別人家的孩子”典範代表。《明史》說他“少負勇略”,也就是說從小便有天賦。青年時期,群雄混戰,吳復召集了一群年輕人保衛家鄉。當時,朱元璋剛剛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並在家鄉開始招兵買馬。吳復聽說了這個消息後,便從家鄉出發北上濠州(今安徽鳳陽)投奔太祖。此後,跟隨太祖先後攻克泗(今安徽泗縣)、滁(今安徽滁州)、和(今安徽和縣)、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太平(今安徽當塗)等,橫掃皖東,以重重軍功升至萬戶。以後,又相繼征戰於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地,期間曾與跟隨徐達攻克家鄉廬州。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復畫像 一(來源 | 網絡圖片)

大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吳復,被任命懷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第二年,朱元璋在雞鳴山建立功臣廟,並親定二十一名功臣位次,徐達為首,吳復位列十九。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腳步,洪武三年(1370)再次奔赴西部戰場,接下來近十年的足跡遍及今天的陝西、甘肅、四川、湖南、雲南、廣西、貴州等省。期間,洪武七年(1374),升任鎮國將軍、大都督府僉事,後擔任昭勇將軍、世襲指揮使;十二年(1379),吳復受封安陸侯,賜鐵券(號“開國鋪運推誠宣力武臣陽榮祿大夫勳柱國”),食祿二千石。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復畫像 二(來源 | 網絡圖片)

戰場上受傷是難免的,不過吳復的傷難以想象。《明史》說他“臨陣奮發,衝犯矢石,體無完膚”。以古代的醫療條件,當場傷口威脅不到生命,一旦不及時處理造成感染,後果不堪設想,而吳復便是這個原因於洪武十六年(1383)十月病逝在貴州普定,享年62歲。吳復逝世後,朝廷追封他為黔國公,諡號威毅,增加食祿五百石。

吳復故里與吳覆墓

同在肥東縣 坐落兩地 相隔十二公里

吳復逝世後,朱元璋“甚為震痛”,停止朝議以示悼念。當運送靈柩的車輛到達南京時,太祖派遣官員前往祭奠,並在鐘山北麓贈送他一塊墓地。太祖自己則乘車出太平門外,站在高崗上遙遙遠望,後來又派大臣劉三吾為吳復撰寫神道碑。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鐘山(來源 | 南京鐘山風景區)

以上是相關史料的記載,那麼今天吳覆墓怎麼又跑到家鄉合肥了呢?有人說,湯和墓也出現史料記載與實際地址不相符的情況,具體細節還需專家做進一步考證。但從朱元璋的悼念行為來看,他對於這位將軍加老鄉很是喜愛和重視的。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覆墓與吳復故里位置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吳覆墓在今肥東縣陳集鎮秦湖社區響堂任,吳復故里則是在十二公里外的今肥東縣八斗鎮大吳村。兩地相距十八公里,在元代末年均屬於廬州路梁縣(縣治在今肥東縣梁園鎮)。吳覆墓所在地以其地形又得名“鳳凰地”,民間傳有“劉伯溫尋址遇鳳凰落坡變地”的故事。“響堂任”,則是由“享堂任”演變而來,因明時命當地一位任姓村民守護吳復享堂、後繁衍成村得名。在厚葬吳復之後,朝廷又在吳復故里修建了一座“國公祠”。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國公祠(來源 | 安徽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實地探訪吳覆墓

同在肥東縣 坐落兩地 相隔十二公里

2019年10月底,在被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半個月後,筆者決定實地探訪吳覆墓。從合肥市區出發,自汽車東站乘坐農班車(合肥—倉鎮),在肖圩(原肖圩鄉,撤鄉並鎮前響堂任屬於其)下車,向北沿公路步行近五公里便到達目的地。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鄉村公路(攝影 | 束文傑)

眼前的景象令人吃驚,要不是看到路邊一個倒在草叢中的牌子以及詢問了路過的居民,還不知已經到達響堂任。據筆者後來在肖圩採訪得知,今年春季響堂任村莊已啟動拆遷,下一步準備原址上進行新農村建設(目前未開工)。至此,這處600多年的古村落徹底消失。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指示牌(攝影 | 束文傑)

吳覆墓位於原村莊的南部。現整體坐東朝西,墓冢前神道寬十米,原來的享堂、神牆均已不存。今天,自東向西神道兩旁排列有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望柱。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覆墓全貌(攝影 | 束文傑)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神道碑嗎?如今它佇立於神道西端入口處。過去,碑額、碑身均遺失,僅殘存碑座龜趺一尊。經修復,龜趺重新拼裝上了新龜頭,龜身重新馱上了新的素面石碑。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覆墓 神道碑(攝影 | 束文傑)

石望柱一對,由柱礎、柱身、柱頂三部分組成。其中柱礎和柱身均為素面六邊形,柱頂由無膽式柱頭和圓形仰覆蓮臺座構成。其中,南側華表柱頂及柱身上部殘存約1/3、柱礎為舊物,北側華表僅存柱礎為舊物。

石控馬俑一對。西側雕馬小耳長鬃,腿粗壯,系嚼口,身著帔,帔面浮雕連枝花,腹下鏤空。東側雕馭手,頭戴圓頂帽,身著長皂服,腳踏布雲鞋,系長腰帶,一手執鞭,手舉胸前,另一手執韁,側身握拳,面均向東朝墓冢方向。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組圖:吳覆墓 石控馬俑(攝影 | 束文傑)

石羊一對。跪立,卷角,長首,前後足內踡,身無毛飾。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組圖:吳覆墓 石羊(攝影 | 束文傑)

石虎一對。蹲立,小耳,圓睛,寬唇,粗頸,腹下鏤空,身披鬃毛。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組圖:吳覆墓 石虎(攝影 | 束文傑)

石翁仲一對。皆為武將,南老北少,頂盔,穿胄束帶,著靴,兩手交合胸前,拄劍著地,垂目挺立。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組圖:吳覆墓 石翁仲(攝影 | 束文傑)

吳覆墓最東端是新置的石五供及墓冢。什麼是石五供呢?是由石祭臺和一個爐、一對花瓶、一對燭臺組成,是明代開始的從佛教中借用的供養祭器。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吳覆墓 石五供及墓冢(攝影 | 束文傑)

1978年,“吳覆墓”被肥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肥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5月27日,“吳覆墓石雕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6日,“吳覆墓”被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組圖:吳覆墓石雕群(攝影 | 束文傑)

結語

至此,明代開國功臣吳復與吳覆墓的故事,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我們恭喜肥東、恭喜合肥,再次囊入國保!這位合肥籍傳奇將軍在沉寂了幾百年後,應該值得人們認識和關注了。慶幸的是,這座合肥市僅存的明代大墓主體保存了下來,人們可以有地方去了解他。筆者希期市縣相關部門科學規劃墓園,助力復興“廬州文化”!

今日話題:你瞭解吳復嗎?
安徽合肥:明代開國功臣吳復征戰一生,葬於家鄉石雕群保存較好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 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束文傑
  • 參考:《明史》、肥東縣人民政府網、EpochOfYao、網絡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