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什麼內涵?有哪些優秀文化?

遍地黃金888


中華歷史古老悠久,傳統文化學說流派分呈:道,儒,佛,法,陰陽,縱橫,墨,兵,農,雜,小說等諸家各有千秋

例如:

道家提倡,逍遙處世,清靜無為,順其自然。

佛家重修行,悟緣分。修心為上,善為根本。修行的核心是培養正念,有什麼心念,就會有什麼末來,也就是因果。

兵家,上兵伐謀,知己知彼,其精神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高境界。

而儒家思想主要講"仁政″,說“王道"及力推崇"禮制″。其學說理想是天下"大同″,"大一統″。政冶學說主要闡述君巨關係,官民關係。孔子的"唯上智與下下愚不移。”″克已復禮"等主張為歷代人治社會之治世良方。其"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高歌更是為世襲大夫,謙謙君子安身立命而頌唱的精典。

法家論:″以法治國″,主張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農家以"君民並耕,市賈不二"的主張歷來成為傳統德政和理想社會的法規而被廣泛傳播和美化。等等…

凡此種種,不必類舉,歷史畫卷浩翰如海,每每道來才疏學淺。五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並源源流長,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傳承,挖掘,發揚,廣大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使命擔當。


廣銀8910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信。

1、“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

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

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裡“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範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2、“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

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

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裡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

3、“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範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範為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

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4、“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

孔子曰:“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

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範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5、“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信”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


每天學一個常識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我們的傳統美德本質上可以說根植於農耕的土壤裡。要說傳統美德的內涵那就是對天地自然的態度,天人合一萬物平衡的陰陽體悟。尊天道、敬祖宗、睦鄰邦、闔家庭。推己達人、慎終追遠。而這一切皆來於一方水土的饋贈。中國人對土地的深情超過很多民族。



農耕文化留給我們至少兩個優秀文化遺產。一是“”耕讀傳家”,二是“”告老還鄉”。耕讀踐行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傳家講究傳承延續、使命擔當。形成了中國人將最好的通過根脈承繼延續的樸素家國觀。生髮出諸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衍生出包括“保家衛國、實業報國”等報效系列的近現代觀念。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 “告老還鄉”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種特有現象。成功的打通了城鄉有序流動,破了天花板瓶頸。這種樸素的城鄉循環,結合科舉考試給每個人希望。青年時走出去報效國家,老年時無愧回鄉,接受對官聲、品行的評定。這不僅是一個城鄉有序流動。更是一種對生命質量的檢驗。告老還鄉經受家鄉鄉親對自己品行、業績的評判、告勉。更是託付要求發揮餘熱,參與家鄉建設。耕讀傳家樹家風、為國培優;告老還鄉惠恩鄉里,為鄉輸才。
不論是孔孟之學、老莊之道,皆以農耕為出發點。形成特有的文化內涵。


這屋傳習所


文王問太公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附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佔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 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 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 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文王問太公說:“治理天下應遵循什麼原則?”

太公答道:“無需憂慮什麼,也無需制止什麼,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麼,也不去憂慮什 麼,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政令的推行,要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就象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推移那樣。聖人遵循這一原則,則天下萬物就會被潛移默 化,週而復始,永無窮盡。這種從容悠閒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覆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於心中;既已藏於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行;既已貫徹執 行,就不必將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律,而萬物自會按其規律生長;聖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輝煌的功業。

“古代聖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庭,把許多家庭聚集起來組成國家,把許多國家聚集起來組成天下。分封賢人為各國諸侯,把這一切叫做治理國家的綱紀。 宣傳弘揚教化,順應民俗民情,移風易俗,把邪僻轉化為正直,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眾安居樂業,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聖人致力 於清靜無為,賢君致力於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眾抗爭。君主政令煩多,就會導致刑罰繁苛,刑罰繁苛就會造成民眾憂俱;民眾憂懼,就 會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業,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安靜它就清徹。唉!真是神妙啊! 只有聖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並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

文王問:“怎樣才能使天下安靜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民眾有經常從事的生業。君主能同民眾共安生業,天下就會安靜。所以說最好的政治是順應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揚政教以感化民眾。民眾被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民眾無需施捨就能豐衣足食、這就是聖人的德治。”

文王說:“您的話深合我意,我將朝思夕念,時刻不忘,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說:“氣量蓋過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蓋過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愛蓋過天下,然後才能懷柔天下;恩惠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保有天 下;權勢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斷毫不猶疑,就象天體運行那樣不能改變,象四時更替那樣不可變化一樣;這六個條件都具備了,然後就可以治理天 下。

所以,為天下人謀利益的,天下人就歡迎他;使天下人受禍害的,天下人就反對他;使天下人遭到殺戮的,天下人就仇視他的殘暴;順應天下人意願的,天下人就 歸附他;造成天下人貧困的,天下人就憎惡他;使天下人安居樂業的,天下人就把他當作依靠;給天下人帶來危難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災星。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 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佔有這個治理天下的君主位置。”

文王問太公說:“君主致力於舉用賢能。但卻不能收到實效,社會越來越動亂,以致國家陷於危亡,這是什麼道理呢?”

太公答道:“選拔出賢能而不加以任用,這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

文王問道:“導致這種過失的原因在哪裡呢?”

太公答說:“導致這一過失的原因在於君主喜歡任用世俗所稱讚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賢人了。”

文王問道:“為什麼這樣說呢?”

太公說:“君主以世俗所稱讚的人為賢能,以世俗所詆譭的人為不肖之徒,那麼黨羽多的人就會被任用,黨羽少的人就會被排斥。這樣邪惡之人就會結黨營私而埋沒賢能,忠臣無罪而被置於死地,奸臣憑藉虛名騙取爵位,所以社會越來越混亂,國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問道:“應該怎樣舉賢呢?”

太公答道:“將相分工,根據各級官吏應具備的條件選拔賢能,根據官吏的職責考核其工作實績。選拔各類人才。考查其能力強弱,使其德才與官位相稱、官位同德才相稱。這樣就掌握了舉賢的原則和方法了。”

文王問太公道:“作為君主,應當尊崇什麼人,抑制什麼人,任用什麼人,除去什麼人?應該嚴禁什麼事,制止什麼事?”

太公回答說:“作為君主,應該尊崇德才兼備之人,抑制無德無才之輩,任用忠誠信實之人,除去奸詐虛偽之徒。嚴禁暴亂行為,制止奢侈風氣。所以君主應當警惕六賊、七害。”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些道理。”

太公說:“所謂六賊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興土木,修建宮室臺池亭榭,以供遊樂觀賞的,就會敗壞君主的德行;

二、民眾中有不從事農桑,任意使氣,愛好遊俠,違犯法令,不服從官吏管教的,就會敗壞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結黨營私,排擠賢智,矇蔽君主視聽的,就會損害君主的權勢;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標榜節操,氣焰囂張,在外又結交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會損害君主的威嚴;

五、臣僚中有輕視爵位,藐視上級,恥於為君主冒險犯難的,就會打擊功臣的積極性;

六、強宗大族爭相掠奪,欺壓貧弱的,就會損害民眾的生業。

所謂七害是:

一、沒有智略權謀,為了獲得重賞高官,而恃勇強橫,輕率赴戰,企求僥倖之功的,君主切勿讓這種人擔任將帥;

二、徒有虛名而無實才,言語不一,掩人之善,揚人之惡,到處鑽營取巧的,君主必須慎重,切勿同這種人共謀大事;

三、外表樸實,穿著粗劣,自稱無為,實是沽名,自稱無慾,實是圖利。這是虛偽之人,君主切勿同他親近;

四、冠帶奇特,衣著華麗,博聞善辯,高談空論,以此為自己裝點門面,身居偏僻簡陋之處,專門誹謗時俗,這是奸詐之人,君主切匆寵用;

五、讒言諂媚,不擇手段,以求官爵;魯莽輕率不惜性命,以貪圖俸祿。不顧大局,見利妄動,高談闊論取悅君主,這種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從事雕文刻鏤,技巧華飾一類奢侈工藝,因而妨害農業生產的,君主必須加以禁止;

七、用騙人的方術,奇特的技藝,巫蠱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騙善良民眾的,君主必須加以制止。

“所以民眾不盡力從事耕作,就不是好民眾,士人不忠誠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進諫,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潔愛護民眾,就不是好官 吏;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各種矛盾,處理各項問題,確保君主地位穩固,整飭綱紀,核查名實,嚴明賞罰,使民眾安居樂業,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如同 龍頭,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深刻觀察問題,審慎聽取意見,表現莊嚴肅穆,隱藏內心真情。使人感覺象天那樣高而不可窮極,象淵那樣深而不可測量。因此,君主 當怒而不怒,奸臣就會興風作浪;當殺而不殺,大亂就會隨之發生;”

文王說:“說得對啊!”

文王問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國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眾得到安寧,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答道:“只要愛民就行了。”

文王問道:“應當怎樣愛民呢?”

太公回答說:“要給予民眾利益而不損害他們的利益,使民眾取得成功而不敗壞他們的事情,保護民眾生存而不無辜殺害,給予民眾實惠而不掠奪侵佔,使民眾安樂而不要讓他們蒙受痛苦,讓民眾喜悅而不要激起他們憤怒。”

文王說:“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說:“民眾不失去職業,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誤農時,就是促成了民眾的事情;減省刑罰,就是保護了民眾生存;少徵收賦稅,就是給予民眾實惠;少修 建官室臺榭,就是使民眾安樂;官吏清廉不苛擾盤剝,就是讓民眾喜悅。反之,使民眾失去職業,就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耽誤農時,就是敗壞民眾的事情;民眾無 罪而妄加懲罰,就是殺害他們;橫徵暴斂,就是對民眾的掠奪;大興土木修建宮室臺榭而疲勞民力,就會增加民眾的痛苦;官吏貪汙苛擾,就會激起民眾的憤怒。所 以,善於治國的君主,統馭民眾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弟妹那樣,看到他們飢寒就為他們憂慮,看到他們勞苦就為他們悲痛,對他們施行賞罰就象自己身受賞 罰,向他們徵收賦稅如同奪取自己的財物,這些就是愛民的道理。”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紛雜熙攘,有時強盛,有時衰弱,有時安定,有時混亂,其所以這樣,是什麼緣故?是由於君主賢明與不肖所致呢?是因為天命變化自然遞嬗的結果呢?”

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則國家危亡而民眾變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民眾順服。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天命的變化。”

文王問道:“古時賢君的事蹟,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說:“從前帝堯統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稱道他為賢君。”

文王問道:“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太公回答說:“帝堯統治天下時,不用金銀珠玉作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珍視古玩寶器,不聽婬佚的音樂,不粉飾宮庭牆 垣,不雕飾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禦寒,用粗布蔽體,吃粗糧飯,喝野菜湯。不因徵發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約束自己的慾望,抑制自己的貪念, 用清靜無為治理國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其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者、慈愛晚輩的給予敬重,盡力農桑的予以慰勉。區別善惡良莠, 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節操,用法制禁止邪惡詐偽。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同樣給予獎賞;對自己所喜愛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進 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之家。至於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徵收賦稅勞役微薄。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飢寒之色,百姓擁戴他 如同景仰日月,親近他如同親近父母。”

文王說:“偉大呀!帝堯這位賢君的德行。”

文王臥病在床,召見太公,當時太子姬發也在床邊。文王說:“唉!上天將要結束我的壽命了,周國的社稷大事就要託付給您了。現在我想聽您講講至理明言,以便明確地傳給子孫後代。”

  太公問:“您要知道些什麼呢?”

  文王說:“古代聖賢的治國之道,應該廢棄的是什麼,應該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道:“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臨卻遲疑不決,知道錯誤卻泰然處之,這三種情況就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廢止的,柔和而清靜,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弱小,隱忍而實剛強,這四種情況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所以,正義勝過私慾,國家就能昌盛;私慾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亡;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吉祥;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滅亡。”


式子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並賦詩明志:“封候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裡來雨裡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鬥。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傑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誌。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戰鬥了”。

  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蹟;名醫扁鵲周遊列國,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願;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

書法、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兵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寶、笛子、古箏、琵琶、龍鳳紋樣、彩陶、國畫、 謙遜、禮貌、樸實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





淡墨照熙人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是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倫理道德傳統的關鍵,也是現代中國道德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源頭活水。中華民族有十大傳統美德:一、仁愛孝悌,二、謙和好禮,三、誠信知報,四、精忠愛國,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獨,七、見利思義,八、勤儉廉政,九、篤實寬厚,十、勇毅力行


吉時雨說風水


中華民族美德主要是天人合一之德。天德,地德,人徳,合成中華民族之美德。

天德。持中守正,普惠萬物,普惠眾生,普惠天下。公道,公平,公正,大公無私。風起於青萍之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地德。謙卑,包容,滋潤,恩養,海納百川,孕育萬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徳。無慾,無為,不爭,不敢為天下先。順天應人,順天道而為,無所不能為。順天道而行,不與天地爭,就無所不能爭。不敢為天下先,天地安,則人自安。

所以,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思。才有了修齊平治,家國天下之美。才有了安貧樂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德。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此外,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刻苦學習,勤奮敬業,知書達禮,無私奉獻,見義勇為,勤勞勇敢,勤儉持家,堅韌不拔,艱苦樸素,互幫互助,懲惡揚善等等都是中華傳統美德。


這個不重名了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極為豐富的,從各個方面都能體現出它的文化內函,不是單純存在於仁、義、禮、智、信上,上千年來立本則以孝為先,誠信是做人的底線,尊老愛幼也是人們遵循的無形法則,忠君愛國曆來都是所提倡的子民公約,在我們這個東方大國,沒有這些內函文化也是不行的,很容易形成無序無章的糾纏爭鬥之中,它是頭腦印證之中的文化內函,而不是法律所行規的律條,封建與儒家構思的思想體系,讓它在道德的軌道中代代相承。


楊俊德3


慈,儉,無為。

慈,志在天下。無條件,不求回報地利天下。

儉:自律,包括堅持,自反,勤勞,勇敢,認真,負責,艱苦樸素,戒驕戒燥等等一切優秀的文化傳統。

無:識道,悟道,遵從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