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站在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村的小溪口大桥上向东望去,前面是不息的百里小溪,后面是静静流淌的贡江。

在上面大拐弯的右边,那片绿树掩映的山冈名叫上溪排,从那里走出了一位敢于亮剑的开国少将ー一丁盛。远远望去,那片绿充满迷

彩!


「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虽然在小溪江边,但上溪排是在一片凸起的山冈上,非常缺水,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子。这使得上溪排的每一个人都更需要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不过,屋后那片参天的古樟告诉我们,数百年前,丁姓的道公子孙就已在这里扎下了根。

走进丁盛故居,一种凝重而苍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五块“图说丁盛”,借此,我们可以领略一员共和国悍将不凡的风采。

1930年,17岁的丁盛参加了红军。在队伍里,他聪明、好学、果敢,深得上下左右的赞赏。


「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1931年,18岁的他在红四军第十ー师师部担任打旗兵。在一次战斗中,团长英勇牺牲,“丁旗官"依然高举红旗冲锋陷阵,直至胜

利,“丁大胆”的绰号从此传开。

1935年2月,长征中攻取娄山关时,担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四连指导员的他冲在最前,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丁大胆"的名声一时响彻三军。

1940年8月,他率晋察冀军区教导二旅一团参加“百团大战”,被日本鬼子称为"守路钉"。


「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1949年10月,他率领的135师因联络中断孤军冒进,陷入"白诸葛"的"钢七军"4个师的重围之中,他审时度势,中心开花,“腰斩七军",配合四野主力漂亮赢得了衡宝战役。从此,他又获"大胆将军"的称号。解放战争中,保卫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1950年,入院深造,并深受刘帅的赏识。

1952年,共和国的虎狼之师54军诞生,他是首任军长。他统领54军十二年,屡领重任,屡建奇功。1953年,率部入朝,参加金城战役;1958年,奉调甘肃,平定回民骚乱;1959年,组成"丁指",完成西藏戡乱;1962年,狠揍印度,夺得“瓦弄大捷”。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熠熠生辉的三大勋章。

1968年2月,调任广州军区,之后,连任广州、南京两大军区司令员。


「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上溪排脚下的红壤是普通的,但丁盛却是这样的传奇。1999年9月25日,他静静地走了。他走了,但是人民不会忘记他,曾一度热播的《亮剑》中有几位重情重义、有勇有谋的铁血将领,其中丁伟的原型就是“守路钉”丁盛和“巴顿将军"钟伟。

他走了,村子后面那棵于都境內最大的香樟树也不会忘记他,永远不会,因为丁盛和香樟一样,属于这片红色的山冈,属于这个可爱的祖国。


「方志于都」 于都县罗江乡上溪排——丁盛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