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齊河」第八期:馬馥塘的本色人生

編者按:齊河,一座比較獨特的古老縣城,它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擁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它也被譽為九曲黃河上的一顆明珠,“一美兩製造”等諸多現代氣息的標籤,讓這座古老的小城以全新的姿態行走在新時代。 為深入挖掘齊河歷史文化,留住歷史記憶,重新喚醒齊河歷史上美好和傳奇故事,大眾網聯合齊河縣委黨校共同推出“人文齊河”欄目,從紅色記憶、歷史紀實、坊間傳說、傳統文化多個維度講述在齊河這片熱土上發生的一切,以饗讀者。

【人文齊河】第八期:馬馥塘的本色人生

「人文齐河」第八期:马馥塘的本色人生

馬馥塘,1906年3月生於齊河縣安頭鄉冢子張村,於1922年在濟南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山東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 孫德奎

馬馥塘,曾用名馬天香,化名張靜,1906年3月生於齊河縣安頭鄉冢子張村,於1922年在濟南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山東省早期的共產黨員,馬馥塘無論在共產黨的萌芽時期、大革命時期、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在為黨盡心、為國盡力、為民謀福,走出了一條坎坷又輝煌的人生之路。可以說,在齊河這片革命熱土上,如此完整地經歷共產黨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而又矢志不渝為黨工作的,馬馥塘是唯一一個。

十六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馥塘出生在晚清政府風雨飄搖的時期,當時政治黑暗,帝國入侵,中華大地千瘡百孔,華夏兒女水深火熱,時代精英前赴後繼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

1913年,七歲的馬馥塘入本村初等小學讀書,四年後考入齊河縣立高等小學。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正在齊河縣城讀書的馬馥塘響應北京學生的罷課鬥爭,積極參加在齊河的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並組織“十人團”,抵制日貨。這個十三歲的少年,以極大的革命熱情登上了反帝反封的政治舞臺。1920年春,馬馥塘考入濟南正誼中學。作為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濟南是各種新思想集聚的地方,而學校中的莘莘學子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人群,馬馥塘在這個環境中學習生活,思想逐漸趨於成熟,雖然他還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這個時期,馬馥塘結識了同在濟南讀書的齊河老鄉賈廼㕊。賈廼㕊熱忱地向他宣揚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於1921年9月,介紹他參加了王盡美、鄧恩銘等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這個組織中,馬馥塘通過讀書、討論、聽報告,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很快成為研究會的骨幹成員。

有了革命的思想就會產生革命的行動。1922年,為贖回膠濟鐵路籌款,馬馥塘與研究會的成員一道,在濟南中山公園召開募捐大會,並組織了義演;同時,組織會員深入新城兵工廠、魯豐紗廠、溥益糖廠等產業工人集中的地方,開展工人運動。馬馥塘堅定的革命信念贏得了黨組織的信任,1922年9月17日,他在濟南由賈廼㕊、王用章(王杲)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即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位十六歲的學生黨員一邊在校學習一邊從事革命工作:1923年曾給中共中央派來山東工作的特派員吳慧銘做聯絡工作,1925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數理專修科,積極組織開展學生運動,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領袖。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共合作出現裂痕,國民黨反動派“磨刀霍霍”,準備隨時置共產黨於死地,革命形勢異常嚴峻。1927年1月,在省立一師尚未畢業的馬馥塘,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到省郵局報考郵工,以優異成績被錄取為郵務佐,被分配到高密郵局工作。3月,他經省委把黨的關係由省立一師轉到高密,擔任了中共高密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負責監察工作,併兼任城市黨支部書記。1928年春,因社會職業變動,馬馥塘被調往周村郵局工作。經過半年的工作,他發展了兩名黨員,經省委批准成立了周村郵局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1928年冬,他又被調到諸城縣郵局工作,在省委直接領導下,繼續以郵局職員的公開身份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在與黨失去聯繫的艱難歲月裡

傅書堂時任山東省委代理書記,1930年1月,馬馥塘轉送的傅書堂的信件不幸落入國民黨高密縣黨部手中,叛徒王明智和郭金祥據此逮捕了馬馥塘,判刑後在濟南普利門外監獄關押。在獄中被殘酷折磨近4年之久,多次遭受嚴刑拷打,但他立場堅定,始終沒有屈服。他還在獄中發動難友絕食鬥爭,組織閱讀進步書刊,以此引導和鼓勵難友堅定信念,堅定必勝信心,走徹底革命的道路。

1933年11月,馬馥塘刑滿釋放。滿身的傷痕並沒有動搖他的革命信念,他出獄後立即尋找黨組織,此時革命的隊伍正被反革命勢力“圍剿”,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以前的同志,有的慘死,有的脫黨,有的失聯,有的當了叛徒,茫茫黑夜他看不到一絲光亮。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他在濟南找到一些過去的老同事,共同創辦了 “一線文藝社”,出版《一線》期刊,自任主編,以此開展革命活動,宣傳抗日思想。但不久,《一線》期刊的內容因過於激進而被反動當局查封。

正當馬馥塘陷入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時候,同樣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傅玉真幾經輾轉找到了他。傅玉真是傅書堂的二妹,高密第一個女共產黨員,也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革命者。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同樣的人生境遇使他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在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這兩個患難戰友結為了革命夫妻。婚後,他們沒有考慮舒舒服服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而是攜手先後在萊陽、濟南、禹城、齊河、泰安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地建立革命組織,宣傳革命思想。這個時期他們雖孤軍奮戰,一次次遭到反動當局的破壞和追捕,境遇險象環生,生活顛沛流離,卻絲毫沒有減少革命的熱情。

為戰爭勝利鞠躬盡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面對異族入侵,華夏兒女同仇敵愾。正在泰安的馬馥塘敏銳地感覺到了革命形勢的變化,他借勢爭取了著名進步人士範明樞的支持,與中共泰安臨時縣委書記魯寶琪共同組織了泰安縣各界抗敵後援會、泰安縣民眾總動員會和泰安縣抗敵自衛團。馬馥塘任抗敵自衛團團長,自衛團很快發展到近百人,成為魯中地區抗日的基礎武裝之一。這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恢復了馬馥塘的組織關係,孤軍奮戰了四年的馬馥塘至此終於找到了黨組織。

組織的力量就是集體的力量,融進了組織,也就具備了強大力量,足可以轟轟烈烈地幹一番革命事業。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在徂徠山直接領導了抗日武裝起義,省委書記黎玉代表省委正式宣佈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支隊,把泰安縣抗敵自衛團編入四支隊,組成以洪濤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趙傑任副司令員、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馬馥塘任經理部主任的五人領導小組。從此,轟轟烈烈的抗日武裝鬥爭在山東全省展開。

為籌備軍用物資,1939年10月,馬馥塘悄悄地潛回齊河,在安頭、孫耿一帶秘密活動。一天深夜,他回到久別的老家冢子張村,向父親求助,父母對他的籌糧行動大力支持。他只在家裡坐了半個鐘頭,一碗熱水沒有喝完,就匆匆離開了。儘管馬馥塘行事謹慎,仍還是走漏了風聲,四十分鐘後,附近據點的偽軍包圍了他的家。一切能藏人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沒有抓到馬馥塘,氣急敗壞的敵人五花大綁地把父親馬玉甫捆走了。敵人對馬玉甫嚴刑拷打,逼問馬馥塘的下落,老人始終沒有屈服。四十多天後,無計可施的敵人把奄奄一息的馬玉甫,扔在了附近的亂墳崗子上。有人給馬家送信兒,抬回家不久老人便去世了。老人不僅是在保護兒子,也是在保存革命勢力,他是為革命而犧牲的。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馬馥塘無條件地服從革命需要,出生入死,披肝瀝膽,千方百計克服困難,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以及後勤供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開創和發展山東根據地、建立山東抗日武裝,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中,馬馥塘作為華東支前委員會民力部長,領導動員了幾十萬民工隨軍執行戰勤任務,組織軍糧運輸隊。曾經風靡一時的紅色經典影片《車輪滾滾》,取材於膠東人民支援淮海戰役,就是當時山東民工支前的真實寫照。陳毅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如此看來,馬馥塘的後勤保障工作,其意義絲毫不比在前線領兵打仗的指揮員遜色。

為建設新中國死而後已

建立新中國是馬馥塘的政治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和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一道拼搏奮鬥了近三十年,這個理想終於在1949年實現了。新中國建立後,馬馥塘以極大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國家建設中,他歷任中共濟南市委常委、濟南市建設局局長兼實業公司經理、魯中區電業局局長兼黨組書記。1956年後,從事國家電力部、水電部勞動工資、物資供應方面的領導工作,為我國水利、電力建設事業竭盡畢生精力,作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馬馥塘的資歷和在戰爭年代所建立的功勳,他一直以來的職位並不算高,許多曾經的下屬級別都在他之上,有人為他鳴不平,他總是笑著說:“工作無貴賤,幹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相對於我那些犧牲的戰友,我能活著乾點事就已經很不錯了。”

像許多功勳卓著的老革命一樣,在文化大革命中,馬馥塘也遭受了迫害和身心摧殘。他想不明白,為什麼一輩子披肝瀝膽打江山、盡職盡責幹工作,晚年會遭受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儘管心中委屈,但他依然在風雨如晦的日子裡,堅定地相信黨,相信群眾,始終沒有悲觀絕望。

馬馥塘因病於1983年4月17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8歲。他的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徐向前、江華、王首道等同志送了花圈,谷牧、張勁夫等三百多人參加了追悼會。

蓋棺論定,歷史總會記下推動歷史前進者的每一個足跡。馬馥塘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可歌可泣的革命行動。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一生是無怨無悔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