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部打得如此激烈,為何北元沒有趁虛而入?

a1030941713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朝歷史上爆發唯一的一次“內戰”

關於題目當中的“明朝內部”,我想說的應該就是明朝歷史上所發生的唯一的一次內戰,那便是“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一場從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持續到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這裡,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那便是這場“帝位爭奪戰”竟然持續了長達四年之久,由此便可推測出究竟有多慘烈。

而引發“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最為主要便是朱元璋的“任性”,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如果要再選儲君的話,那麼,就應該從朱標的弟弟當中進行選擇,而且,這也是封建王朝千百年來所遵循的“祖宗禮法”。

然而,朱元璋卻並沒有遵照執行,而是完全按照個人的偏好來辦“國家大事”,正所謂“愛屋及烏”,由於朱元璋對朱標就十分寵愛,那麼,在朱標死後,朱元璋的寵愛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皇長孫“朱允炆”的身上。

而且,還不僅如此,朱元璋竟然還“獨斷專行”地立了“朱允炆”為太子,並且宣稱等到他“百年之後”就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立儲”可是一等一的大事,因為皇帝必須要為將來長遠考慮,並且還能實現更方勢力的平衡。

可朱元璋到好,什麼也沒想,自己怎麼高興怎麼來,而這就讓當時威望日隆的“燕王”朱棣不高興了。

在太子朱標死後,在眾多的皇子之中,關於“儲君”之位,燕王朱棣的呼聲是最高的,然而,沒想到,朱元璋的一道聖旨,卻讓朱棣心中燃起的火滅瞬間被澆滅了,這不可能不讓朱棣心中有“怨氣”。

而這種“怨氣”在“朱允炆”登基之後,便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這其中的原因便是朱允炆對割據各地的那些皇叔們十分地擔心,尤其是對燕王。

為了摸清燕王的勢力和想法,朱允炆便收買了燕王的心腹葛城,讓葛城回去觀察朱棣的一舉一動,然而,還沒等葛城執行建文帝的命令,便被朱棣發現了“不妥”。

再加上,他此後親自到都城朝見建文帝時,因以皇叔身份,登而不拜,致使很多的大臣彈劾朱棣,並且密告建文帝燕王朱棣心機很深,只有將他封到更遠的地方才更安全。

而正是因為建文帝和大臣們的這些動作,致使燕王朱棣感受到了建文帝已經視他這位“皇叔”為禍患了。

再加上,建文帝登基之後,便開始推行了“削藩政策”,致使藩王和朝廷之間的裂痕變得愈深,終於,在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七月,張昺、謝貴在接到朱允炆的密詔只後,在初四那一天帶兵包圍了燕王府。

燕王朱棣帶領全部家眷、府兵全部假意投降,最終,卻讓埋伏在府內的死士將張昺、謝貴和葛城等人全部誅殺,這一事件之後,這一對“叔侄”可以說是徹底地撕破了臉。

而就在當天夜裡,朱棣便集中他手裡所掌握的軍隊,攻下了北平的九門,不久之後,就完全控制了“北平城”,自此長達四年之久的這場“帝位爭奪戰”便正式地拉開了序幕。

說到這裡,我們就需要來關注一下,在這個時間節點,北元政權又處在怎樣的一個處境當中呢?他們是否有能力在這個時候也來“插一腳”?

“捕魚兒海之役”北元一敗塗地,可汗攜大臣、親眷投降明朝,卻致使北元陷入長期內鬥,無暇他顧

參照“靖難之役”爆發和持續的時間節點來講的話,針對在明朝建立之後,一直龜縮在蒙古草原的“北元”政權,就得從明朝和他們之間的一場戰役開始說起了,那便是“捕魚兒海之役”。

這場戰役爆發的時間是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距離“靖難之役”的爆發還有11年的時間。

要知道,雖然明朝擊敗了有成吉思汗所建立起來的蒙古王朝,但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仍然沒有放鬆對元朝的殘部,也就是“北元政權”的警惕和打擊。

明朝的江山畢竟是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所以,只要有機會,朱元璋便會派將領率領大軍進一步削弱“北元政權”的勢力,而“捕魚兒海戰役”便是其中起到了顛覆性作用的一場戰役。

之所以說“顛覆性”,那是因為,在這場戰役之後,北元政權首先是完全臣服於明朝了,而後,北元政權的內部也爆發了動亂。

在這場戰役之中,率領明軍與北元軍隊作戰的將領是明朝名將——藍玉,藍玉率軍十五萬前去征討當時北元政權的可汗“脫古思帖木兒”。

所謂的“捕魚兒海”,其實就是現今的“貝爾湖”,位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西南部邊緣,這裡已經十分靠北的地方了,而且,再此之前,藍玉率領明朝軍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因此,“脫古思帖木兒”便判斷“明軍”不會再深入北方作戰了。

而朱元璋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命令藍玉繼續深入作戰,所以,等明君抵達“捕魚兒海”的時候,“脫古思帖木兒”竟然完全沒有防備。

既然沒有防備,那結果便可想而知了,北元軍隊一在潰敗,最後,“脫古思帖木兒”可汗見已無力迴天,便只好率領大臣和家眷嚮明朝投降稱臣。

而這次的慘敗和投降,也使得原本歸附於“脫古思帖木兒”可汗的很多其他的蒙古部族紛紛脫離了他,並且全都成為了獨立的勢力。

當初,其他的蒙古部族之所以全都歸附“脫古思帖木兒”可汗,主要是因為他是“黃金家族”的後裔,而所謂“黃金家族”指的便是“忽必烈家族”。

而等待此時,整個北元政權可以說是處在了一個“分崩離析”的局面之中,而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也一直持續到了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

也就是在這一年,北元政權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當時瓦剌部的首領“布里牙特·烏格齊”先是殺死了當時會繼承“元昭宗”的漢位的兒子,之後,又立了“元昭宗”的另外一個兒子為可汗。

第二件便是野心勃勃的“布里牙特·烏格齊”後來又在殺死了他親手所立的可汗之後,自立為漢。

通過這兩件大事,我們便能知道,正當明朝內部爆發的“靖難之役”接近尾聲的時候,北元政權的內部仍然在為了爭奪“可汗之位”而在不斷地互相廝殺,那麼,自然就不可能趁著明朝內亂去攫取利益了。


冒牌東方朔


一,經明朝三十多年打擊,殘元勢力大不如前。

  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起,朱元璋就持續以北元殘餘為目標,進行了八次北伐。一直到1396年止。朱元璋也是夠狠,斬草除根,不給北元一點死灰復燃的機會。除了第二次,勉強算明朝吃了敗仗,其餘皆勝。結果就是從中原逃到蒙古的北元政權,被徹底打趴下了。不僅武裝力量被摧毀了,連人口、牲畜也被明朝擄掠無數,在力量佔優時,中原政權也會搶。經過這種噩夢般的連續打擊,膽氣已寒,能夠保命已是萬幸,哪還有勁南下進攻。

二,殘元同樣陷入內耗,有過之而無不及。

  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開始,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四年,也是明帝國防禦最為薄弱的四年。北元勢力本可以藉此機會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可是,事與願違,在明帝國最為艱難的四年中,北元卻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內耗之中,自顧不暇,更無心恢復元室江山了。

  1399年,布里亞特·烏格齊殺死了北元大汗額勒伯克。此時的北元早已名存實亡,權臣當道,黃金家族的後裔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亞特·烏格齊又將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殺害。明朝鬥爭最激烈的四年,恰恰是元室內耗最厲害的四年,根本無力也無心攻取燕地。

三,明朝北疆實力仍不容小覷。

  靖難之時,雖然明朝陷入內鬥,但並不意味著明朝失去了邊防。無論是南京的朱允炆,還是北方的朱棣都關注著蒙古人的一舉一動,蒙古即便不內耗,想要插足明朝北疆也絕非易事。

  綜上所言,即便靖難之役時機會絕佳,但出於種種原因,蒙古大軍已不可能進攻燕地,更沒有收復失地的能力。


糖送八大家丷


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北元當然知道趁虛而入的道理,實際上縱觀有明一代,始終沒有放棄過對中原的企圖,奈何自身實力有限,實在是有心無力,經過狠人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和猛人朱棣的五徵漠北,可以說北元從肉體到精神被徹徹底底的打趴下了。再者明朝鬥得厲害,北元也不差啥。北元竄逃後先是分為韃靼和瓦剌兩部,再是瓦剌消滅韃靼,可以說內鬥一直沒有停止過。


致敬亞城木


因為北元基本上被藍玉消滅了,並且北元內部也不團結,打的難解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