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1

今天的話題,可能有些沉重。

10月14日韓國警方接到雪莉死亡申告,隨後確認其已經死亡,死者在二樓房間內系燈帶上吊自殺。

被稱為人間水蜜桃的她,不僅青春靚麗,笑容治癒,也可以性感撩人,風格多變,最主要的是她才25歲,正值青春大好年華。

不少網友表示非常震驚,頭皮發麻。都不相信年僅25歲的漂亮姐姐竟然會自殺,明明昨天早上還被偶遇拍廣告。

雪莉的自殺讓我想起另一個香港女星—陳寶蓮。

時至今日,人們提起陳寶蓮,惋惜唏噓聲一片。

因為貧窮和母親的逼迫,15歲的陳寶蓮被迫一件一件脫下身上的衣服,開始她的豔星之路。

正值青春年少的陳寶蓮膚白貌美,清純又風情,她理所當然地紅了。

“紅”給她帶來了名和利。她逐漸被五光十色的娛樂圈所利誘。

她委身於大她33歲的臺灣第一老醜男—黃任中,從此紙醉金迷,爭寵、獻媚成了最主要的事情。

可是老男人哪裡會有真情,除了陳寶蓮,身邊多的是鶯鶯燕燕。陳寶蓮因為想要的得不到,想愛的愛不著,她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漸失控。

原本如花似玉的尤物,變成瘋瘋癲癲的人。

她頻繁劈腿, 後來吸毒。整個人變得又黯淡,又邋遢。而精神也一步步崩潰。

她當眾用剪刀,一刀一刀剪碎自己的胳膊。她在機場撒潑,打人。她在夜店鬧事,臉上被打得縫了13針。她偷珠寶店的東西,而自殺則成了家常便飯。

精神一度崩潰的她,在2002年,陳寶蓮她從上海的某一棟高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年僅29歲。

死時,留下出生僅一個多月不知生父是誰的嬰孩。

其實這中間陳寶蓮有機會改變人生,黃任中交往期間多次提出分手,最後,他給了陳寶蓮一筆分手費。讓她去英國讀書。此後兩人各不相干,各行其路。

若是陳寶蓮能好好上學,人生或許從此不同。

但她沒有。

她用這筆錢,在國外玩了一圈,回到香港或臺北,又開始纏纏繞繞瘋瘋癲癲,要和黃任中重新在一起。黃任中不答應

唯一一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就被她隨意揮霍了。

娛樂圈美女如雲,她們光鮮靚麗,享受鎂光燈下的聚焦,眾人的豔羨,有顏有錢,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2

2000年年底,蔡少芬曾獨自一人跑到舊金山,坐上纜車,計劃到達最高處時,跳車自殺。 她久久發愣,看著遠處若隱若現的烈陽,和腳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 短暫的27年人生,她沒過過一天輕鬆日子。 無窮無盡的欠債、破碎無望的原生家庭、難以啟齒的情婦生活、窮追猛打的狗仔隊,無一不讓她感到窒息。 她認為,自己是垃圾。 既然人生只有痛苦,那死亡又有何畏懼?

幸運的是蔡少芬在那一刻覺醒:如果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

她大哭一場,調整心態,決心與過去的生活決裂,與母親斷絕母女關係,不再幫她還賭債。

演戲於她而言,在擺脫母親前,不過是賺錢工具,但當她的自我意識覺醒後,才成了人生價值所在。

這一切,藏著她的掙扎、思辨和調整。

蔡少芬還有一段不齒的往事:曾經做過劉鑾雄的情人,唯一目的是為了錢。但是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幫母親還債。

交往期間,就連劉鑾雄的原配寶詠琴,提起蔡少芬時,眼裡都是惋惜:“其他女人在我看來都是小三,但蔡少芬不是,她很乖,很聽話,是一個很好的女孩。”

在與劉鑾雄一起的6年時間裡,寶詠琴甚至給蔡少芬報了英語班和禮儀班,希望蔡少芬能陪著劉鑾雄出席各大場合。

隨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蔡少芬來內地發展,成績不俗,並且遇到那個懂自己的老公,現在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生把一副爛牌打成了王炸

為什麼有人活成了“陳寶蓮”,而有的人活成了“蔡少芬”?

有人說:人的命,天註定。

村上春樹曾說:我相信所謂的命運不過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個人的行動的最終結果。

看似命中註定,其實是自己在困境中做出的選擇不同,這個選擇包括了自己的諸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是思維模式的不同。

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3

一、不同的思維導向不同的人生,成長型思維模式助你終身成長


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首先,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主要特點。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智力可拓展,與之相反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則認為人的能力、智力是固定不變的。二者由於對於能力、智力的不同看法,便引申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兩種思維模式對待挑戰、批評、努力均持相反觀點。

面對挑戰,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傾向於迎難而上,他們把挑戰看作學習的機會,他們關心的其實不是表現的是否完美,而是能否從中學到東西、在挑戰中發掘樂趣。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則儘量避免挑戰,因為他們不想暴露不足,害怕失敗,他們希望當下的他們是完美的象徵,所以容不得一丁點的失敗。

面對批評,成長型思維模式者願意傾聽意見、承擔責任、從中學習。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傾向於忽視批評,或者把錯誤怪在別人頭上。

對於努力,成長型思維模式者非常相信努力和奮鬥的意義,他們對自己不設限,樂於發揮潛能。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不相信努力的意義,甚至認為只有能力不足、智力低下的人才需要努力。

人雖不完美,卻可以改變。能力、智力通過努力都能改變,有不足的地方就去學習,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不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而放棄只能一事無成。

《終身成長》關於大腦的描述,格外令人耳目一新。

“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大腦更像肌肉——它會發生改變,而且你越使用它,他就變得越強壯。而且科學家已經證實,當你學習的時候,大腦會成長,會變得更強壯。”


可見,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建立在腦科學的基礎上的。當我們瞭解了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什麼,我們也就明確了通往成功的人生態度,我們可以選擇這種終身學習的人生信念。

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二、成長型思維模式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三個認知切實轉變

既然成長型思維這麼重要,那我們要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呢?成長型思維是慢慢形成的,需要時間的積累。瞭解到這一點給自己時間去打磨天賦,做出更具成長性的選擇,走步步登高的人生之路,活出終身成長的自己。

1. 首先我們不要讓自己的現在限制了自己的將來。

在任何時候,無論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有一件是確定的——我們不像別人眼中的那麼好,也不象別人眼中的那麼壞。我們要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按照自己的生活軌跡,快樂的進行下去。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現在的困境不代表以後的狀態。避免“破罐子破摔”心理。

2. 別拿自己短處與別人的成就對比。

我們不能完全忽略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但也不需要拿自己與別人對比。過分關注別人的看法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因為這樣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

我們應明白我們不是人民幣,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和讚美。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有缺陷的過去並不代表失敗,反而是一種激勵。再多的焦慮也不能影響未來。明智的人知道專注當下,不讓自己的大腦不停的神遊,尋找前進的方法。

3. 要讓自己多與能帶給自己正能量的人相處。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對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激發你的潛能,和錯的人在一起只會浪費你的生命。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應尋解合理的解決方式,然後往前看。如果負面情緒來自於他人,那我們就讓自己遠離那個發出負面訊息的人,且沒有一絲抱怨。

世上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相信天賦,但我們更崇尚自身因為困境觸底反彈所帶來的的自身改變。

鋼琴王子郎朗也曾遭受打擊而想過放棄鋼琴,企業家任正非創業初期也曾想過跳樓,即使天才也要通過努力才能觸碰成功。

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呢;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我們做不了聖者,起碼可以試著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從陳寶蓮到雪莉:有顏有錢的“她們”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END(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曾海柔,感性又任性的天秤女,分享成長中的暖和痛。創作不易,你的每個點讚我都認真都成了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