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那麼害怕曹叡?

佳寧姐姐說歷史


簡單來說,曹叡能整死司馬懿。

雖然皇帝是帝制時代的國家元首,名義上擁有生殺予奪大權,但皇帝真正長期擁有這項權力,還得是在明確時期皇權專制極度加強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權遠遠達不到大權獨攬的程度,反而因為衰弱造成雄主一逝則權臣迭出,乃至改朝換代。

曹魏作為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的形成期,皇權已經受到了很大掣肘,士族勢力整體是膨脹的,除了魏明帝時期有所壓抑。

曹魏禪代本身就經歷了一些政治動盪,魏文帝曹丕當了六年皇帝就離世,年少繼位的魏明帝曹叡面對的政治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但成功平衡各個派系,穩定了曹魏政局,之後厲行法治,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士族勢力在魏明帝時期已經很龐大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曹叡出巡時的擁立事件看出來。

魏略曰:是時訛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

皇帝西巡長安,忽然傳來一則消息,皇帝駕崩了,群臣也不去證實真假,直接就打算擁立新帝,可見此時曹魏政權不穩。這一點曹叡心知肚明,所以他回來後誰也沒動,不是不想,而是不行。

經歷此事後,曹叡怎麼還會對士族勢力無動於衷?自然是想盡辦法打壓,而司馬懿本人,就是司馬氏在朝堂上最出眾的代表,也是河北一窩士族中最為聲望的幾位,敲打他是符合曹叡政策的。

奈何,司馬懿的能力很強,曹叡很多地方又要用到他,用完敲打,敲打完還得用。而司馬懿捱了敲打,也知道皇帝對自己不放心,要是哪天出了差錯,整死自己殺雞儆猴也不是不可能的,做事更加謹慎。

作為文帝朝留下的老臣,司馬懿在明帝朝也是任勞任怨,但他權威過重,單憑這一點,曹叡就無法絕對信任他,所以在青龍三年(235年),也就是諸葛亮病逝的次年,鮮卑柯比能掛掉的同年,司馬懿從大將軍“升任”太尉。

鳥盡了,良弓就得藏起來,西線和北線都平靜下來了,司馬公就把兵權交出來,安心當太尉吧。

這一年,司馬懿才56歲,遠沒有到當虛銜退休的地步,可曹叡就是給了,司馬懿半句怨言都不敢有,畢竟殺太尉這事又不是沒有過,而且他相信自己有復出的機會。

果然,景初二年(238年),遼東公孫氏反魏,大軍遠征千里,需要一個能力很強的帥才,曹叡看來看去,還是請司馬懿出馬。

此次出征,司馬懿身份還是太尉,曹叡擺明是想告訴他:這是很重要,別人我怕擺不平,可軍權你就別想了,大將軍不會給你的,你麻溜地滅了公孫氏。

司馬懿聽了,轉身就出徵,也是沒有怨言,實在是不敢有。


平沙趣說歷史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而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年輕有為,曹魏在他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有人說,天不怕地不怕的司馬懿偏偏非常害怕曹叡,他為什麼那麼害怕曹叡呢?
個人認為有四個原因,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馬懿只是一個臣子,而曹叡是皇帝,臣子對皇帝,那是天生的害怕。

司馬懿再有本事,再牛,他也是一個臣子,在曹操時期,他看不起曹操是宦官的孫子,不想為曹操辦事,裝病在家。沒想到曹操強行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這曹操如果知道司馬懿將來會架空自己的後代,說什麼也不會強行讓司馬懿當官的。在曹叡時期,司馬懿升為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將軍曹真一同抗蜀。

他當的官再大,也是一個臣子,翻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他得聽從君主的命令,為皇帝辦事。從這一方面說,司馬懿不是怕曹叡,而是怕皇權,怕這個世間的最高權力。其他大臣,如陳群、曹真,見了皇帝曹叡,也會害怕吧。

其次,曹叡掌權時期,還有不少曹氏、夏侯氏宗親掌握兵權,司馬懿自然不敢飛揚跋扈。

曹叡掌權時期,還有曹真,監視著司馬懿,與司馬懿一同防禦蜀漢。在曹叡病重將亡時,他第一次選的託孤大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還有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些人都是曹氏宗親,對曹魏忠心不二。

這時的司馬懿,只是一個在邊疆領兵打戰的勞力,只是資格有點老而已。他只是在有戰爭時,帶領軍隊出戰敵國,這些士兵不是他的私兵,不是他的鐵粉。只要曹叡一句話,曹魏軍隊就站在皇帝一邊,對不會聽司馬懿的。

再次,曹叡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牢牢掌握大權。

曹叡登基時,已經是22歲的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接過父親曹丕的班,將曹魏治理得井井有條。他處事沉著、剛毅,深諳帝王制衡之道,剛當皇帝不久,便將四個輔政大臣玩的團團裝,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便於自己掌權。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調動中,積勞成疾,不久去世,只剩下了司馬懿和陳群兩個輔政大臣。這兩人是外姓,對曹叡不構成威脅,還非常聽話。此時的曹叡,大權在握,在朝中說一不二。《三國志》中相關描述如下:

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最後,司馬懿做出害怕曹叡的表象,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舉,最終取得勝利。

司馬懿,善於偽裝,尤其是在皇帝曹叡面前,就和小兔子一樣乖,曹叡說啥,他聽啥。司馬懿深諳自保之策,他沒有和曹叡對著幹,相反,他還故意做出一副害怕的表象。司馬懿成功騙過曹操、曹丕、曹叡,還有曹爽,於公元249年,成功發動高平陵之變,滅曹爽三族,掌握曹魏大權。

總結:曹叡剛剛登基時,司馬懿對於皇帝曹叡,那不叫怕,是一個臣子對皇帝起碼的尊重。後來,曹叡從四個輔政大臣手中奪權,掌握曹魏大權,司馬懿才真的感覺到曹叡厲害,為了存活下去,便一直以一個乖孩子的表象出現。司馬懿是明智的,他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子孫三代,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大權,奠定了西晉基業。


魁哥說三國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觀看歷史,司馬懿談不上害怕曹叡。反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是曹叡十分倚重的輔政大臣。曹丕在去世之前給曹叡指定了三個輔政大臣,也就是曹真,陳群,司馬懿。三國時期輔政大臣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張昭,地位都非常高,而司馬懿的地位在曹魏也是這樣。而且相比較於陳群,司馬懿和曹真在軍事上的作用使得魏明帝更加依靠司馬懿和曹真。

曹叡即位的第二年,東吳攻打江夏,派諸葛瑾和張霸襲擊荊州的曹魏重鎮襄陽城,這次襲擊被司馬懿擊退,司馬懿斬殺張霸。魏明帝命令司馬懿都督曹魏荊州和豫州的軍事,駐守宛城,從此司馬懿變成了曹叡南方的依靠。曹魏的四個重要的都督區,荊州成為司馬懿的地盤。

當時佔據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的蜀山將領孟達投降曹魏,曹魏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成一個郡新城郡,讓孟達駐守,但是孟達在魏明帝即位之後有意投靠蜀漢,但是孟達猶豫不絕,導致消息走漏。司馬懿麻痺孟達,率領軍隊突襲孟達,只花了八天就達到上庸城下,孟達十分驚慌,而且沒有任何準備。司馬懿以此發動強攻,孟達外甥鄧賢開門投降,司馬懿攻破上庸城,斬殺孟達立下一大功勞。

曹真病重後,關中不穩,諸葛亮屢次北伐打擊曹魏,曹魏毫無還手之力,被迫防禦,公元231年諸葛亮出祁山再度攻打曹魏,把曹魏的將領賈嗣和魏平圍困在祁山堡,司馬懿受到曹叡的命令從荊州地區趕往關中,都督曹魏關中諸將防禦諸葛亮,但是司馬懿一開始和諸葛亮實行持久戰,在追擊諸葛亮的時候只是安營紮寨,絕不進攻,被帳下將領笑成“畏蜀如虎”。這主要是司馬懿初來關中,和關中將領的關係並不深厚,第二司馬懿考慮諸葛亮運糧十分困難,想等諸葛亮糧盡在進攻。但是野戰司馬懿並不是諸葛亮對手,被打的大敗最後就紮營結寨,就不進攻,最後諸葛亮兵退。

諸葛亮最後一次通過斜谷道,攻打關中,佔據五丈原,司馬懿依舊是安營結寨,雙方在渭水對峙,諸葛亮為了引誘司馬懿出兵,甚至送女子衣物給司馬懿穿,但是司馬懿拒不出戰,最後為了安撫關中的諸位將領,曹叡還和司馬懿演了一個雙簧戲,曹叡派衛尉辛毗前來為軍師,司馬懿故意說自己要出戰,辛毗就阻止司馬懿,以天子曹叡的命令不允許司馬懿出兵,兩人搞了幾次,最後雙簧戲演的比較成功,就這樣諸葛亮和司馬懿從二月對峙到八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月份有流星墜落於諸葛亮的大帳中,隨後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隊撤退,當時司馬懿想要前去追擊蜀軍,結果蜀漢丞相長史楊儀打著旗號像是返工,導致司馬懿倉皇而退。等到蜀軍撤退回歸後,司馬懿才上去五丈原查看蜀軍的營壘。

此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謀反,司馬懿率領軍隊前去攻打公孫淵,此後公孫淵被司馬懿攻破,司馬懿攻入襄平城大開殺戒。七千多人被屠戮。但是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38年為止,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滅亡。但是在這個時候,曹叡也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把養子曹芳託付給司馬懿。

如果仔細觀看歷史,曹叡對於司馬懿是十分相信的,曹叡執政年間的的比較重要的孟達之亂,諸葛亮北伐,公孫淵割據都是司馬懿平定的。可見曹叡是十分信任司馬懿的,而且兩人還演過雙簧戲。至於說司馬懿害怕曹叡,並不見得,畢竟司馬懿是輔政大臣,其次也是曹叡的愛將。


人者仁義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馳騁疆場多年,在北方奠定基業,但最終曹魏江山,卻被“後起之秀”司馬氏所奪取,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氏雖然在曹魏政權內部潛伏多年,逐漸攬權,但一直到曹芳繼位前期,司馬氏的權勢都沒有達到能夠撼動曹魏政權的地步。曹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司馬懿在他面前斷然是不敢耍心思的;曹丕雖然不如曹操,但畢竟也是城府頗深之君主,司馬懿的一舉一動,自然也瞞不過曹丕。

但面對繼位時僅二十二歲的曹叡,司馬懿依舊不敢放肆,而是對曹叡畢恭畢敬,絲毫不敢逾越半分。這就很令人費解,司馬懿這樣一個老狐狸,為何會怕年紀輕輕的黃口小兒曹叡?

實際上,曹叡是一個被低估的君主。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太過於優秀,光芒太強烈,所以掩蓋了曹叡的優點。曹叡雖然年紀輕輕,但絕非是一個“傻白甜”式的憨憨君王,他對於權術鬥爭,治國理政,甚至軍事,都是很在行的。

曹叡在即位之初,孫權趁著曹丕去世,曹魏內部政局不穩,發兵北伐。此時,二十二歲的曹叡一針見血地指出,孫權部隊陸戰的實力不行,要不惜一切代價吧戰場轉移到陸地上。果然,前線將領按照曹叡的部署,一舉擊潰孫權。當時的孫權,已經是一個身經百戰的政壇,軍事老手,居然被曹叡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給完敗,可見,曹叡的能力之不俗。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曹叡的能力。遼東叛亂,曹叡派司馬懿發兵去平叛,結果中途遇到大雨,道路難行,朝中大臣都建議讓司馬懿撤軍,結果曹叡堅決要求繼續前進,並且下令,撥給更多糧餉。最終,司馬懿果然平定了叛亂。從這裡可以看出,曹叡非凡的決斷力和用人不疑的大局觀。

因此,司馬懿在這樣的君主面前,也只能韜光養晦。

曹叡在位時期,曹氏宗族的勢力還相當大,這些宗族拱衛著皇室,絲毫沒有給司馬懿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當時的司馬懿,在朝中雖然得寵,但地位仍然比不上宗族,且其至高的地位,來源於曹叡本人的信任,也就是說,曹叡把握著司馬懿的命脈,決定著司馬家族的興衰榮辱。

面對這樣的君主,司馬懿怎麼能不怕?


庭州行者


司馬懿是曹魏後期獨當一面的權臣,甚至為晉朝的開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他一生中害怕三個人,司馬懿害怕的三人是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司馬懿的能力毋庸置疑,可惜一生都在被曹家監視。

司馬懿害怕曹操與曹丕是情有可原的,但為何要害怕曹叡呢?

首先來說司馬懿害怕曹操的原因

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已經追隨曹操,他是被曹操認可的,只不過曹操知道他的底細,天下眾多優秀的謀士都是從司馬家族出來的,司馬懿自然也不例外,司馬徽的門徒眾多,相傳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子。


才智比起荀彧等人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因此曹操常常暗示司馬懿不要打掌權的心思,不論你才能如何,你只需要出計策,幫助曹操順利的打勝仗就可以了,其他一概不用。對於掌管兵權,人員分配,根本想都不要想。


畢竟當時的大權都在曹操手裡,並不像曹叡死後,不是曹氏親貴掌權,便是司馬家族掌權,曹魏還好,不敢篡權,司馬家便不一樣,一代兩代不敢,最終到了司馬炎的時候,直接將曹魏的皇帝趕下皇位,自己做皇帝。

其次來說司馬懿害怕曹丕的原因

司馬懿做過曹丕的私人秘書,可以說對曹丕的身體情況瞭如指掌,曹丕的身體並不好,多病的他,經常接受治療,不過這一病情曹操不知道,如若曹操知道,魏王之位可能輪不到曹丕的頭上。


多虧司馬懿經常為曹丕獻計,曹丕才能如願以償登上王位,最終將漢獻帝趕下臺,自己做起了魏文帝。開過建元后,司馬懿身邊一直有一雙屬於曹家的眼睛盯著他,司馬懿早早便能感覺出來,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只可惜曹丕活的時間太短了,不幾年後曹丕病死,司馬懿本以為自己可以活的輕鬆一些,誰知道曹丕留下的眼睛一直在自己身邊,自己還不能剷除,如若有任何的輕舉妄動,司馬懿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慘死。

再次來說今天的主題司馬懿為何要怕曹叡

司馬懿對曹叡實則算不上怕,曹叡是非常信任司馬懿的,不過司馬懿家中的釘子並沒有拔出,怕的就是他有朝一日,忽然謀反篡權,導致曹魏的江山拱手送人,司馬懿對曹叡的真實態度其實是敬重。


很難相信,曹叡從一個地位卑微的皇子,做到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實在是不容易,司馬懿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曹叡,因此二人的關係非常微妙,一方面保持著君臣方面的利益,一方面司馬懿家中的奸細曹叡一直沒有派回去。


因此司馬懿只好依舊夾著尾巴做人,曹叡繼承了老爸曹丕身體差的素質,不幾年後病死,大權落到了曹氏親貴手中,不久後司馬懿通過一場高平陵之變奪取了大權,自此司馬家族成為曹魏實際的掌權者。

綜上所述:司馬懿敬重曹叡的原因不過是由於他“感動”了老狐狸司馬懿,加上曹叡精明的很,司馬懿根本不敢暴露出自己的本質,最終成為只能等到曹叡死後,在做出一些叛逆的動作。


摯潷畫畫紅塵


簡單來說,司馬懿之所以怕曹叡是因為:

第一,曹叡是明君,沒了他司馬懿,以曹叡的能力也不會使魏國滅亡。

第二,曹叡辦事果決,該狠時絕不手軟。

兩條加起來,哪個權臣不怕,哪個不得夾起尾巴做人,要不他殺你隨便一個理由,縱使你有經天緯地之才,縱使你能統帥千軍萬馬,殺你只要派一個人去就做到了,你說你怕不怕?!

最次了,假設上面兩條優點曹叡都沒有,如果他是個不計後果的二愣子,司馬懿還是會怕,君不見清末載灃要殺袁世凱時袁世凱也是嚇得屁股尿流。一個人的命只有一條啊,它不會是你能力大就血厚的砍九刀都砍不死。

所以權臣成功也不容易,條件極苛刻,你的能力大隻是前提,最重要的是眼前這個皇帝要認為沒有你國家就完了,要既恨你又不敢動你。

他要是有這個認識了,早晚你會成功的



白馬不是馬


曹睿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雖然沒有他爹曹丕那麼手段狠辣,也沒有他祖父曹操那麼梟雄,但是他從小的生長環境也很艱苦,還是學到一些治國的本事。

曹睿是曹丕的長子,生長在富貴之家,因為父母感情不好,受母親甄宓的拖累,在做皇子時並不得寵。因為曹丕還有其他的寵妃,也誕生了皇子,導致曹睿的處境尷尬,時時有喪命的危險,可謂成長得曲折。這些磨礪了他陰狠的性格,若是其他人觸犯他的權利,他就會先下手為強。

若不是曹丕只做了7年皇帝就喪命,曹睿可能做不了皇帝。因為母親的慘死,少年成長的不安定,曹睿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情緒上更難自控。司馬懿在他底下做大臣,有時候無法摸準他的心思,自然就要小心應對。


司馬懿一輩子都在謀算,竟然做了曹家的臣子,就要為國分憂。輔佐君王,小心辦差事,這也是做臣子的本分。

司馬懿怕曹睿,更多是身份上的弱勢,曹睿是君,他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當時魏國的政權在皇帝曹睿的手上,司馬懿並沒有抗衡的能力,他還沒有積累到資本,只能好好做他的臣子,不敢有僭越之心。

曹丕死時,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曹睿當上皇帝,身邊的軍方大臣主要還是曹氏有血緣的人,對曹睿登基以後迅速親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國時期之所以亂,就是地方諸侯手上有兵,有能力和朝廷抗衡。包括後來司馬懿也是有了軍權,才敢發動高平嶺之戰,一舉控制了魏國的朝政。

在曹睿當政期間,他對軍方還是有一定的控制,沒有讓司馬懿一家獨大,司馬懿手上沒有軍權,自然就對抗不了曹瑞,只能乖乖的做他的臣子。

總結一下,司馬懿怕曹睿,一是他的身份,他是臣,曹睿是君;二是司馬懿手上沒有兵權,沒有能力和曹睿對抗,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他怕曹睿,也是擔心司馬家的前程。


昊陽閒看歷史


魏明帝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母親是文皇后甄氏。
算起來曹叡在諸多影視劇以及三國中,或多或少都被抹黑過,畢竟三國作者本身也以偏安的劉備為正統,所以自然對曹魏政權的君主沒什麼好感。
但史書記載,曹睿其實是很聰明的,曹操在世的時候,也曾對這個孫子有過很多的讚譽,幾乎就是把他當做隔代的君主培養。
不過隨著甄氏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曹叡因為母親獲罪,廢為平原侯。甚至一度不被認為是繼承人,曹丕也多次旁敲側擊,但曹叡始終處之泰然,因此黃初七年,曹丕病逝以後,曹叡順利的繼承大統。
算起來曹叡和司馬懿的關係,從表面上看,是君臣關係。
但實際上曹丕去世的時候,留下遺詔令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輔政,這個安排其實很有意思,兩個宗室兩個外臣,曹丕的目的也很明顯,一方面不讓宗室做大,威脅皇位,另一方面又打壓外臣,而陳群性格比較耿直,雖然能幹,但有很大的弱點,因此這個安排針對的人,只有可能是司馬懿。
因此曹叡繼位之處,實際上對司馬懿並不是很信任,當然影視劇中的表現略有誇張。
黃初七年,司馬懿雖然擊潰了孫權大軍來犯,但並未得到封賞,而是直接被安排到宛城駐守,並加荊、豫二州諸軍事。
如太和元年六月,蜀軍將領孟達投降,但司馬懿認為孟達巧言令色,不可信任。曹叡雖然並沒有聽司馬懿的建議,但實際上自曹丕死後,孟達很明顯的失寵,這其中多半都有曹叡針對的緣故。
曹叡對司馬懿重用是一個方面,但打壓又是另外一個方面,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前,曹叡就經常找見司馬懿詢問對策,而司馬懿基本上也知無不言,並且在大都督曹真病逝以後,司馬懿隨即領銜破蜀,本身也說明了曹叡對司馬懿並無多少的猜忌之心。因此也就不存在司馬懿懼怕曹叡的情況發生。
站在司馬懿的角度上來看,我連你爺爺、爸爸都伺候過了,還糊弄不了你一個孩子,當然曹叡本身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自曹魏三代以降落,曹叡也算是其中出色的代表,如果能足夠長壽,想來以後就沒有司馬傢什麼事情了。

漫步史書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208年,強行闢為文學掾。曹操封魏王后,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權力,誅殺曹爽。251年,司馬懿病逝,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strong>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為什麼這樣的一個人就那麼害怕曹叡呢?來看一下具體分析。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黃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即位於洛陽。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魏明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採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



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魏書》:①帝容止可觀,望之儼然。自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唯潛思書籍而已。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②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③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其實司馬懿在曹丕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反意,但他不反曹丕,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還未掌握軍權,實力與威望也不足。並且曹丕對司馬懿也有知遇之恩。一場政變的成功,需要韜光養晦積蓄力量,然後等待一個時機,畢其功於一役。曹丕在的時候,司馬懿即使有造反之心,也無奪權之力。


司馬懿在曹叡時期剛剛拿到兵權時,並沒有任何想造反的思想,因為抵禦諸葛亮已經夠費他的腦子了。能夠打過諸葛亮,實在不是因為司馬懿厲害,而是諸葛亮時間不多,被司馬懿拖死了,當時的他只是做好該做好的事情,因為權利還是曹叡給他的,而且曹叡是出名的聰明之人,不是一個昏君,司馬懿知道如若有任何動作也許等著他的就是株連九族,所以司馬懿的確怕曹叡。 “君疑臣臣死”,司馬懿懂的這個理,因此自己沒有躺在功勞薄上翹尾巴,時時以一種敬畏之心伺候著曹睿,小心翼翼的幹好活,不發牢騷、叫幹啥就幹啥,時刻任勞任怨,終於讓曹叡在死前放下心來,最後在曹叡死後奪取了政權,成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帝王。

司馬懿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不輕易顯露自己喜怒衰樂,善於隱忍,善於抓住機會,心狠手辣的人,在沒有實力,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害怕都來不及,怎敢反呢?

因此,司馬懿確實是很害怕曹叡的,不僅因為當時的曹叡早已看穿了一切,知道他不甘心於此,對他早就有了提防和準備,而且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權利和機會,他只能用假象來迷惑曹娥,故意這樣。


笑談歷史zz


確切的說,司馬懿並非是害怕曹叡,而是假裝懼怕曹叡。

曹叡是曹魏第二個皇帝,算的上是一有為明君,且能牢牢握住大權。我們要明白,對於司馬懿來說,他需要的是一個昏聵之君,或年少可欺之君,顯然曹叡都不符合,那麼作為“野心家”的司馬懿,自是需要表現出溫順、懼怕曹叡,達到騙過天下人的目的。

司馬懿也並非從一開始就狼性十足,他曾經也是個負責任的官員,同時也是一個聰明人,曹操時司馬懿自是沒有任何的權勢,加之曹操知道曹丕能控制住司馬懿,司馬懿這才有了後來,這個時候說司馬懿害怕曹操是對的。

在到了曹丕時期,雖然司馬懿為曹丕老師也有著扶持曹丕登基之功勞,曹丕也給了司馬懿足夠的權勢,但終其曹丕一朝,曹丕個人的閱歷與治國能力並不在司馬懿之下,司馬懿忙的是和朝臣們勾心鬥角,以求保得身家性命,所以這個時期司馬懿是不敢動任何的不臣之心的,他想要的只是在眾臣之中能脫穎而出。

到了曹叡時期,司馬懿這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原本只要曹丕能多活一段時間,司馬懿還是可能老老實實在曹丕的手底下終老,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但曹丕的死有點讓人猝不及防,司馬懿就這樣成了輔臣,這才有了不臣的心理。

但曹叡並非一個合適的君主,也沒有接受過一位君主的教育。說白了曹叡沒有將自己的聰明用在治國理政之上。加上曹叡曾經動過殺了司馬懿之心,好在朝臣們的幫助,司馬懿這才免於一死,看著皇帝的任性讓司馬懿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所以司馬懿這才特意去討好曹叡,出山與諸葛亮決戰,直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給了曹叡一個定心丸,至此以後曹叡在司馬懿的謀劃之下,每天不問朝政,貪圖享樂,而司馬懿呢,假意害怕,為曹魏東征西討,為了就是騙過曹叡、騙過天下人。

沒多久曹叡步了自己老爹的後塵,三十多歲就去死了,這一次司馬懿在一次成了託孤的大臣,加上新任的君主曹芳僅有8歲,並不具備任何能力,曹魏的果實終究被司馬家所竊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