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上班越久,反而越窮?"

"你們夫妻倆每個月工資加起來還不夠用嗎?還要刷信用卡?"

我問朋友。

朋友說:"房貸2300元/月,車貸1500元/月,幼兒園學費1200元/月,生活費4000元/月,零花錢每人2000元/,還不包含給老人的錢。如果再給家裡添置一點其他東西,就要刷信用卡,還要保佑每月沒病沒災,日子過的緊緊張張。"

"為什麼我們的日子過得這麼難?",我安慰朋友。

美國作家德馬科在《百萬富翁快車道》中將人生的財富路徑分為了三條車道:人行道,慢車道,快車道。

我們找個工作,每週幹滿50個小時,幹滿40年,勤儉持家,過簡樸的日子,這屬於人行道和慢車道。

為什麼我們上班越久,反而越窮?

01教育的侷限性

前幾天在頭條上看到一則報道,女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在咖啡店強行打工。

"女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怎麼就找不著工作?"

"情商和社會經驗不足,所以找不到工作。"

各種評論都有,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從教育的侷限性去分析這種社會現象,而是去苛責事件的主角。

小升初,中考,高考,沒有那個階段設置了職業規劃的課程,為了能進一所好學校,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是壓力山大。

小升初,為了能進一個好學校,必須把初一的課程學了;中考,為了能進一個好學校,又必須把高一的課程學了;高一的學生幾乎要學完高中75%的課程,高二高三全面複習,天天刷題應對高考,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高考是對人才選拔最公平的一種方式,但是應試教育同樣也把十多歲的年輕人困在了十多門理論課程裡面。

這個現象在教育學裡面有專門的詞彙來解釋,即"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職業生涯教育這個概念其實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引入我國了。然而日益激烈的應試教育讓其沒有什麼實施的餘地。

同時英,美,澳大利亞,日本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中都是有比較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系統。日本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職業生涯教育,但他們實行的也挺好。現在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一套較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相應的教材編輯,教師培養,定期的問卷調查都有在搞。

咱們國家現在有些大學臨近畢業了會給學生講一點職業生涯教育課,但是,這和臨渴掘井有什麼區別?然而真正的社會供需,就業形勢,以及結合自身特點制定計劃,學校都不會教給你,迷迷糊糊,渾渾噩噩讀完大學的人真的不在少數。

然而能夠認清這些的人,要不家庭環境特別優秀,父母在培養孩子時注重整個職業生涯規劃;要不,就是花了數年不斷試錯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和社會的對接口到底在哪兒,才開始真正地去計劃去考量,然而後者耗費的時間成本實在太大。

這種情況對個人發展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02思維路標偏移

我之前工作的行業是建築行業,老闆經常應酬天天醉,每天上班早上十一、二點鐘才到辦公室,周圍的同事下班後要麼和朋友吃吃喝喝,要麼K歌到凌晨,要麼打遊戲導致離婚,要麼天天打麻將,要麼沒事兒就算數字買彩票,要麼手機看劇不離手。

建築行業的老闆大都是土老闆,即使沒有錢,也要貸款分期買豪車,他們就是《百萬富翁快車道》裡面所說的財富魔術師。

一般人常常被他們光鮮的外表迷惑,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百萬富翁,實際上沒有淨資產。他們駕著入門級的豪車,穿著名牌服飾,看上去表面光鮮,生活奢侈。但是在聚光燈和金錢背後,他們只是行走在人行道上的可憐的魔術師。

公司老闆的價值觀深深影響員工,老闆穿的這麼好,員工穿的也不能次,員工掙得是工資,工資不夠用,只能刷信用卡,這就發生思維路標偏移。

思維路標如同我們行車的指南,我們駕駛著我們人生的這輛小車,如果走在人行道和慢車道上發生了偏離,我們的大半生將消耗在這錯誤的線路上。

上班族的思維路標有哪些?

· 把提前消費當成必需品。

· 時間很充裕,下班吃喝玩樂打遊戲。

· 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 掙到錢就要炫耀一下。

· 沒有財務規劃。

· 價值觀的偏離。

工作了這麼多年,我們發現工資沒漲多少,物價卻翻了好多倍,感覺工資不夠用越來越窮。

隨著年齡的增長,慾望就會越來越大——想買的衣服越來越貴,想去的地方越來越遠,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當所有的慾望都需要靠金錢支撐時,死工資似乎已經無法幫我們實現財務自由了。

03人生沒有規劃

人生的目的不是在芸芸眾生中苟且偷生,而是要在瘋狂中尋找自我。

馬可.奧勒留

一條"清華學生的計劃表",登上微博熱搜榜。

我們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比我們更有計劃,他們的時間往往是按照時間顆粒度來計算。

這個世界上唯有時間對任何人是一視同仁,對時間分配的不同,造就不同的人。

人生規劃是一個長遠的計劃,但是也要分解落實到每一個階段,每一天。

"為什麼我們上班越久,反而越窮?"

我們可以從結果反推過程,有這樣結果的上班族,他們的成長軌跡大部分是:上學,畢業,找工作。他們從來沒有規劃過"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這樣的人,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要為了這個條件做什麼準備。

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河北省唐山市宣佈所有城市路橋收費站停止收費。

這本是件讓百姓們拍手稱快的好事兒,但卻遭到了工作人員的強烈反對,因為撤銷收費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失去工作。

其中有一個員工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來的時候都很年輕,我現在36歲了,人家都要30歲以內的,一聽我36了,對不起,我們不要你了,我們把青春都耗在這了,我們學東西也學不了了,比20多歲的都慢了,也都不方便了,都不喜歡我們這些勞動力了。"

這名收費站的員工可能從一開始就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規劃,他就想在這個單位幹一輩子幹到退休;可能也從來沒有計劃過,趁著年輕,在工作之餘培養一項技能,學一項副業。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體制在改變,平臺會衰敗,人才在流動,這就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居安思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的人都應該具有的意識。

上班族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有錢?

①學習一項副業,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

去年的春節電影檔無疑是屬於劉慈欣的,短短12天內《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的票房共計57億。

電影的作者,劉慈欣,一名獲得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男人。

大家可能沒有想到的是,劉慈欣曾經是電廠的一名工程師,他就是利用上班空閒時間和業餘時間開始寫作,一寫就是十多年。現在他已經不在那個電廠工作,不在那個地方,已經到北京去了。

有人說,我除了上班,我不知道學什麼,我也沒什麼特長,那怎麼辦?

每個人都會有愛好,你擅長的就是你的特長,有時候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的特長,但是在別人眼裡面那就是特長,比如,你會燒一手好菜,那就是特長。

如果實在沒有愛好,那就從現在開始培養一項愛好,旅遊,攝影,扭魔方,打羽毛球等等。把愛好發揮到極致,成為一個小領域的專家,就變成了特長,將來可以成為我們謀生的技能。

②做好財務規劃,不濫用金錢

金錢買不到幸福,但是當你痛苦的時候,它會讓你感到非常的舒服。

克萊爾.布斯.盧斯

金錢不等於財富,財富是三位一體,財富是由家庭,人際關係、健康和自由組成,生命中的幸福源於擁有真正的財富。

電影《生活多美好》片尾給我們上了一課,"記住,擁有朋友,你就不會失敗。"我們生命中最富有的時刻是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

社會提到的財富概念是指"現金",因此我們錯誤的認為只要擁有了大量的現金就擁有了財富。

當我們濫用金錢的時候,不僅買不到幸福,買不到自由,反而會買來束縛。

邁克·泰森( Mike Tyson) 的拳擊生涯收入超過4億美元,豪宅、豪車,甚至養了寵物老虎,鋪張浪費的壞習慣讓他無法自拔。和唐金鬧翻以及與妻子離婚的鉅額贍養費也成為導致破產的主因之一。

金錢如果使用得當,就能買到自由。事實上很多窮人的生活比勞累的上層中產階級還要富足,因為後者沒有足夠的自由,他們缺乏牢固的人際關係,缺乏健康。

③改變觀念,觀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改變觀念從建立個人信用開始,在你買東西的時候,人家如果多找你錢,你一定要提醒對方,我們靠這些小錢發不了財,但是我們提醒對方,我們贏得了信用,信用是我們的名譽資產,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肇事的這位雲南大哥家裡有兩個兒子,老大上一年級,老二上幼兒園,來成都經營烤鴨店的時間並不長,生意也算不上紅火。肇事地點沒有監控,他本可以逃之夭夭,但是他選擇了承擔責任。

車主是位女士,一大早下來看見車子把被撞,不見肇事者在現場,一下子無名之火就冒起來,但是看到車上留了一張字條,頓時胸中舒坦了很多。

肇事大哥的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卻選擇承擔了責任,他的信用感動了車主,本應賠付三四千的修理費,最終只承擔了1000元的修理費。

他的事蹟經過當地媒體報道之後,暖心市民尋店上門,烤鴨一度賣斷貨。這位賣烤鴨的大哥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自己承擔了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卻讓自己不溫不火的生意變得更好了。

我們可以看出財富不是靠運氣,它是努力的過程,信用的積累。所謂的運氣是努力到一定程度的爆發,而絕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