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的皖系名將--徐樹錚將軍

徐樹錚因1919年11月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是徐樹錚將軍,判斷準確、果斷出擊,迅速地收回了外蒙古。得到了國內外的一片好評。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建立中華帝國,推行君主立憲制,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1916年3月23日,稱帝83天的袁世凱被迫宣告退位,同年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政府中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北洋軍閥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等三大派系。另外,還有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

(一)徐樹錚

徐樹錚(1880年—1925年),字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皖系名將。

徐樹錚與靳雲鵬、吳光新、傅良佐並稱皖系的“四大金剛”,而他無疑是最受段祺瑞信賴和倚重的謀臣,因他如諸葛亮揮動羽扇一般為段祺瑞出謀劃策,故人稱“小扇子軍師”。

徐樹錚文武雙全,才華橫溢,著有闡述他政治思想的《建國銓真》及文學作品《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

1919年11月,徐樹錚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

淺談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的皖系名將--徐樹錚將軍

徐樹錚將軍

(二)外蒙古

外蒙古,首府為庫倫(現名烏蘭巴托),轄區包括今日的蒙古國全境,烏梁海地區(今俄羅斯聯邦所屬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的大部分領土)和被俄羅斯強佔現屬於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的部分科布多地區以及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南部、克麥羅沃州南部部分地區,面積共180多萬平方公里。

廣義的外蒙古還包括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部分地區(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割讓予俄羅斯)和貝加爾湖西邊、南邊的部分地區(在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割讓予俄羅斯),面積共計260多萬平方公里。

外蒙古在唐代時,便納入中央政府直接統治下。唐朝政府在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即今天的蒙古高原。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勢力範圍, 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中原王朝發動侵略的大後方。)設立安北都護府,對當地實行有效統治。

遼代時期,蒙古各部臣屬於遼朝。遼滅亡後,在13世紀初的金朝,蒙古人的首領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的所有蒙古部族,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帝國)。其後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包括現在中國的大部、蒙古高原、朝鮮半島等。

明朝時蒙古人退回塞外,維持北元政權,與明朝對抗。後來滿族統治者與漠南蒙古(即內蒙古)諸部結盟,建立清朝,統一中原。其他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漸成為清朝的臣屬。

1635 年,塞北諸部落向後金(大清)歸附,遂稱內蒙。此時外蒙在喀爾喀部(三部落總稱)統治下,地廣人稀。1660年,由突厥民族後裔建立瓦剌部落(土木之變生擒明英宗)分裂的一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在葛爾丹汗的帶領下,進攻外蒙。喀爾喀三部落全面潰敗,商量救亡策略。面前有兩條路,一是投降俄國,二是歸附中國。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響後世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決定,歸附中國,而不是向沙皇俄羅斯投降。

他說:“俄羅斯持教不同,必以我為異類,宜投中國興黃教之地。”加之庫倫活佛與康熙帝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廷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大汗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大敗,次年葛爾丹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北方納入中國版圖。

淺談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的皖系名將--徐樹錚將軍

外蒙古形勢圖

1911年12月29日,辛亥革命後,在沙皇俄國的策動下,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外蒙古封建上層,在沙俄策動下宣佈“獨立”,博克多格根在庫倫宣佈建立“大蒙古國(博克多汗國)”政府,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驅逐清朝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私自與沙俄簽訂非法的《俄蒙協約》(即《庫倫條約》)。此獨立未被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隨後外蒙古叛軍,在沙皇俄羅斯鼓動下,驅逐清政府官員,侵入內蒙古,袁世凱出兵收復內蒙古,但沒有收復外蒙古。

1913年11月5日,在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又稱北洋政府)與沙俄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不得移民。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圖簽定《恰克圖協約》,將此聲明具體化。據此,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袁世凱冊封八世哲布尊丹巴為“呼圖克圖汗”,並赦免獨立運動人士。北洋政府設置蒙古地方,實施自治。中華民國僅享有宗主權的空名。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之後蘇俄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佈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事實上繼續支持外蒙古獨立。

(三)中國政府收回外蒙古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震動,遂生撤銷自治、迴歸中國之心,日本則指使出身布里亞特人的白俄軍官謝苗諾夫染指外蒙,這種局勢使外蒙撤治提上了北洋政府的議事日程。

1919年11月7日,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和政府首腦段祺瑞決定出兵外蒙,派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庫倫。

徐樹錚很早就關注外蒙問題,1919年1月,皖系人物察哈爾都統田中玉提出條陳,首次公開提出撤治的建議;4月17日,徐樹錚提出《西北籌邊辦法大綱》,不僅主張撤治,更提出了使外蒙與內地一致的同化政策。6月13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6月底以後,邊防軍陸續開拔外蒙古。

雖然外蒙撤治已成定局,但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兩派圍繞撤治條件問題明爭暗鬥,導致撤治延宕不決。中央政府駐外蒙的代表都護使陳毅則周旋兩方之間,商定了《外蒙善後條例》63條方案,準備由外蒙王公呈報中央政府批准。

徐樹錚於1919年10月23日自京啟程,10月29日抵達外蒙首府庫倫(今烏蘭巴托),11月1日便指出陳毅撤治方案的“七不可”,主張簡括數句,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外蒙問題。

隨後他排擠陳毅,並對外蒙當局施壓,出示了他新擬的8項撤治條件。1919年11月15日所謂的外蒙“總理”巴德瑪多爾濟召集王公和喇嘛開會,擬出了請求撤治的呈文,馬不停蹄地交給徐樹錚,徐樹錚隨後立刻將呈文送至北京。

11月22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取消《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約》。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於中國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淺談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的皖系名將--徐樹錚將軍

徐樹錚與外蒙古王公合影

徐樹錚因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當時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是徐樹錚將軍,判斷準確、果斷出擊,迅速地收回了外蒙古。得到了國內外的一片好評。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後,不僅大力推廣蔬菜種植以作長久計,還在外蒙修公路、開銀行、辦報紙、建學校,全力推進中國化教育。使外蒙古的現代化事業有序開展。

孫中山因此讚揚徐樹錚:“徐收回蒙古,功實過於傅介子、陳湯,公論自不可沒!”

徐樹錚的部下孫仲堯的評價是:“徐樹錚才華橫溢,文武兼資,而又勇於負責,是中國不可多得之人才。徐樹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主張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以及關於西北邊防的籌劃等,都具有遠見卓識。他兵不血刃而能使當時的外蒙取消獨立,尤可以顯示他的應變才能。”

一些學者也對徐樹錚收回外蒙古作出了肯定評價,指出徐樹錚果斷撤治,粉碎了沙俄的分裂陰謀,“外蒙古迴歸,有效地維護和實現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與統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同時徐樹錚經營外蒙的舉措“適應了外蒙古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於外蒙古的政治穩定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這是“徐樹錚乃至北洋政府的政治活動中少有的亮點之一”。

臺灣學者、評論家李敖稱讚道:“不但徐樹錚的才氣不可及,他的功業也不可及。他帶兵收復外蒙古,就是一例。……徐樹錚收復外蒙,如今已經六十年了,外蒙雖在徐樹錚死後二十年又獨立了,但這段歷史公論,卻將萬古長存,不會被歷史家忘掉。我現在重看有關外蒙的一些歷史,深深感到,當年中國若沒有徐樹錚,外蒙早就不是中國的了。徐樹錚以一介匹夫,舉措攸關國家大計,功在中國,中國真幸虧有他了!”

淺談因兵不血刃收回外蒙古而名揚中外的皖系名將--徐樹錚將軍

徐樹錚的書法作品

徐樹錚精於書法,擅長詩詞古文,從政後仍手不釋卷,對桐城派大師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尤為喜愛,總是隨身攜帶。徐樹錚留下來的詩大約200首,詞60首。徐樹錚收復外蒙時,在庫倫寫下《念奴嬌·笳》:“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風破曉,斷夢休重覓。雄雞遙動,此時天下將白。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烏烏驚逼?商婦琵琶,陽陶觳觫,萬感真橫集。琱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意境雄渾蒼涼,堪稱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