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蛟龍轉鼓 聽虎嘯龍吟

看蛟龍轉鼓 聽虎嘯龍吟

乾州蛟龍轉鼓協會組織蛟龍轉鼓傳習班學員交流學習。

在乾縣,蛟龍轉鼓意味著虎嘯龍吟的氣度,震撼的鼓聲敲響的不僅僅是百姓的歡樂還有久遠的歷史和傳承。

那些聽過鼓聲的遊客回去後都會繪聲繪色地把蛟龍轉鼓表演講給身邊的人。那些聽到關於蛟龍轉鼓故事的人,大多會專程趕到乾縣,實地感受中國鼓文化的魅力和秦人秦風秦鼓秦韻的獨特風貌。

蛟龍轉鼓,為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的宮廷樂舞,為古時朝廷軍隊打仗出征和凱旋時演奏,因鼓壁飾有“金龍戲珠”圖案,表演者圍鼓敲擊旋轉而得名。

隨著乾縣全域旅遊工作不斷深入開展,來乾縣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蛟龍轉鼓由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每逢展演皆人山人海。在景區、街道、廣場等地,都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蛟龍轉鼓。表演者老中青結合,遊客主動參與到歡快的樂曲和激越的鑼鼓之中。

秋日的陽光下,乾縣王村鎮大王村村民頭戴金冠,身著古裝,足蹬黑靴,手持鑼鼓鐃磬,精神抖擻地全身心敲響鑼鼓。蛟龍轉鼓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轉鼓”兩種。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位於兩邊,鼓只敲打而不轉舞;表演“轉鼓”時,陣仗變形,指揮居中,號手站立兩旁,多面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鑼居中後排,鈸分立左右兩側成月牙形。鼓手們邊鼓邊舞,舉槌亮鈸,東蹦西跳,左旋右轉,變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幾十種陣形。這場表演,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群眾和專程趕來的遊客。

“今年農曆正月十五,我在大唐絲綢之路風情小鎮旅遊,看到了蛟龍轉鼓表演,陣容強大,場面壯觀,吸引了上千名遊客前來觀賞,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蛟龍轉鼓的表演,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遊客劉希望說。

“蛟龍轉鼓共分3個樂章:首先長號引鳴,似龍吟虎嘯,隨之鑼鼓和鐃鈸擊奏,猶如蛟龍從水中騰空躍起,取名‘蛟龍出海’或‘蛟龍探頭’;接著擊鼓者以舞蹈動作邊敲鼓,邊隨之騰躍旋轉,猶如蛟龍翻騰,取名‘蛟龍翻背’;繼而樂舞在鏗鏘的快節奏中,隨著馬號的長嘯結束,取名‘蛟龍擺尾’或‘蛟龍入宮’。”王村鎮大王村黨支部書記、乾州蛟龍轉鼓協會會長梁黨通介紹,“蛟龍轉鼓以乾縣王村鎮為中心輻射關中西部地區,是一種集舞蹈、鼓樂於一體的獨特民間鼓舞,屬大型民間廣場鼓舞藝術,可由幾十人乃至幾百人同時表演。”

2006年,蛟龍轉鼓老藝人吳彥傑、司東軍、梁勇、吳創奇、梁衛國等,積極籌建併成立了乾州蛟龍轉鼓協會,以社團的方式,緊抓傳習培訓,吸引了數百村民參與。經過調查走訪,乾州蛟龍轉鼓協會整理出了明代至今的《乾州蛟龍轉鼓大事記》。同時,該協會還把搶救保護作為中心工作來抓,錄製了完整的視頻資料,成功申報了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並被陝西省民政廳評為“陝西省社會組織先進單位”,入選第四批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單位;乾縣王村鎮被陝西省文化廳(現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民間藝術轉鼓之鄉;蛟龍轉鼓表演曾獲得陝西省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等獎。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李開方研究員曾說:“蛟龍轉鼓是陝西省保存比較完整,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一種傳統鼓舞文化,它奔放有力、鏗鏘激越、氣勢磅礴,表現了秦人質樸豪邁的性格特徵。”陝西省打擊樂學會副會長馬凌元認為:“乾縣的蛟龍轉鼓能傳承到今天,可見它的生命力有多強。這種具有強烈民俗特色的鼓舞,應當代代相傳。”三秦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民協理事梁挺表示:“蛟龍轉鼓作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民間舞蹈藝術之一,其對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變遷、構成、發展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等有著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打擊樂藝術大師安志順說:“乾縣蛟龍轉鼓是很有特點的,是陝西具有代表性的鼓樂品種,要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做好人員培訓,讓傳習工作不間斷地開展下去。”

2018年5月,在乾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乾州蛟龍轉鼓協會在大王村組建了乾縣唐韻蛟龍轉鼓演藝有限公司,成立了乾州蛟龍轉鼓傳習基地。3000平方米的培訓場地裡設有排練廳、講習廳、檔案資料室等。該協會還將培養人才納入長遠工作計劃,面向廣大群眾進行技藝傳習,並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拓展文化旅遊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研學旅行熱在一定程度上,積極促進了蛟龍轉鼓的傳承。目前,乾州蛟龍轉鼓協會有骨幹隊員120名,其中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市級非遺傳承人2名、中國民協會員2人、陝西省民協會員18人。隨著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蛟龍轉鼓聲名遠播,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慕名觀賞。乾縣積極圍繞“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將非遺保護與鄉村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有效促進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本報記者 李向紅 實習生 袁可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