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蛟龙转鼓 听虎啸龙吟

看蛟龙转鼓 听虎啸龙吟

乾州蛟龙转鼓协会组织蛟龙转鼓传习班学员交流学习。

在乾县,蛟龙转鼓意味着虎啸龙吟的气度,震撼的鼓声敲响的不仅仅是百姓的欢乐还有久远的历史和传承。

那些听过鼓声的游客回去后都会绘声绘色地把蛟龙转鼓表演讲给身边的人。那些听到关于蛟龙转鼓故事的人,大多会专程赶到乾县,实地感受中国鼓文化的魅力和秦人秦风秦鼓秦韵的独特风貌。

蛟龙转鼓,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宫廷乐舞,为古时朝廷军队打仗出征和凯旋时演奏,因鼓壁饰有“金龙戏珠”图案,表演者围鼓敲击旋转而得名。

随着乾县全域旅游工作不断深入开展,来乾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蛟龙转鼓由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每逢展演皆人山人海。在景区、街道、广场等地,都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蛟龙转鼓。表演者老中青结合,游客主动参与到欢快的乐曲和激越的锣鼓之中。

秋日的阳光下,乾县王村镇大王村村民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蹬黑靴,手持锣鼓铙磬,精神抖擞地全身心敲响锣鼓。蛟龙转鼓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转鼓”两种。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位于两边,鼓只敲打而不转舞;表演“转鼓”时,阵仗变形,指挥居中,号手站立两旁,多面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锣居中后排,钹分立左右两侧成月牙形。鼓手们边鼓边舞,举槌亮钹,东蹦西跳,左旋右转,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这场表演,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和专程赶来的游客。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旅游,看到了蛟龙转鼓表演,阵容强大,场面壮观,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观赏,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蛟龙转鼓的表演,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游客刘希望说。

“蛟龙转鼓共分3个乐章:首先长号引鸣,似龙吟虎啸,随之锣鼓和铙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跃起,取名‘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接着击鼓者以舞蹈动作边敲鼓,边随之腾跃旋转,犹如蛟龙翻腾,取名‘蛟龙翻背’;继而乐舞在铿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取名‘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王村镇大王村党支部书记、乾州蛟龙转鼓协会会长梁党通介绍,“蛟龙转鼓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关中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属大型民间广场鼓舞艺术,可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

2006年,蛟龙转鼓老艺人吴彦杰、司东军、梁勇、吴创奇、梁卫国等,积极筹建并成立了乾州蛟龙转鼓协会,以社团的方式,紧抓传习培训,吸引了数百村民参与。经过调查走访,乾州蛟龙转鼓协会整理出了明代至今的《乾州蛟龙转鼓大事记》。同时,该协会还把抢救保护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录制了完整的视频资料,成功申报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并被陕西省民政厅评为“陕西省社会组织先进单位”,入选第四批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乾县王村镇被陕西省文化厅(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民间艺术转鼓之乡;蛟龙转鼓表演曾获得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李开方研究员曾说:“蛟龙转鼓是陕西省保存比较完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鼓舞文化,它奔放有力、铿锵激越、气势磅礴,表现了秦人质朴豪迈的性格特征。”陕西省打击乐学会副会长马凌元认为:“乾县的蛟龙转鼓能传承到今天,可见它的生命力有多强。这种具有强烈民俗特色的鼓舞,应当代代相传。”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民协理事梁挺表示:“蛟龙转鼓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一,其对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变迁、构成、发展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打击乐艺术大师安志顺说:“乾县蛟龙转鼓是很有特点的,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鼓乐品种,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做好人员培训,让传习工作不间断地开展下去。”

2018年5月,在乾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在大王村组建了乾县唐韵蛟龙转鼓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了乾州蛟龙转鼓传习基地。30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里设有排练厅、讲习厅、档案资料室等。该协会还将培养人才纳入长远工作计划,面向广大群众进行技艺传习,并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研学旅行热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了蛟龙转鼓的传承。目前,乾州蛟龙转鼓协会有骨干队员120名,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名、中国民协会员2人、陕西省民协会员18人。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蛟龙转鼓声名远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慕名观赏。乾县积极围绕“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本报记者 李向红 实习生 袁可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