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載青春芳華 58朵梅花綻放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共享祖國飛速發展偉大成就的喜悅裡,臨汾戲劇研究院也迎來了自己60歲生日。60年來,臨汾幾代戲劇人用青春芳華,譜寫出這片土地上最壯麗動人的戲曲藝術樂章!

臨汾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積澱深厚,特別是戲曲藝術,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享有“中國古代戲曲搖籃”的美譽,戲曲大家鄭光祖、石君寶等就出生於此。以蒲劇、眉戶劇為代表的傳統劇種,堪稱民族藝術瑰寶,在河東大地流傳了數百年,在民間地頭、農家炕頭廣為傳唱。看戲、聽戲、唱戲,已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需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群星閃耀,舞臺藝術五彩斑斕

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組建了晉南蒲劇院,1980年更名為臨汾蒲劇院,2011年文化體制改革時,加掛了臨汾戲劇研究院牌子,下設三個藝術中心(演出團體):蒲劇藝術研究中心、眉戶劇藝術研究中心、小梅花蒲劇藝術培訓中心。

建院60年,在藝術人才培養上,形成了梯隊建設。上世紀50年代,湧現出以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程根虎、楊海生、衛本善、馬英超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蒲劇、眉戶劇表演藝術家,為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上世紀60年代,又培養出筱媛娜、王天明、楊翠花、田迎春、趙順旺、鄭竹蘭、樊青蓉、王希英等一代名伶,為蒲劇、眉戶劇的傳承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後,1983年,任跟心、郭澤民榮獲全國首屆“梅花獎”。之後,許愛英、崔彩彩、潘國樑先後獲得“梅花獎”。2001年,任跟心“梅”開二度,再次登上中國戲劇“梅花獎”領獎臺,成為填補山西省這一獎項空白的第一人。任跟心、許愛英還先後榮獲“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楊曉萍、史臨萍、餘琴、南喜菊、周忠孝等一大批中青年優秀演員也相繼在“紅梅獎”“杏花獎”等各類賽事演出活動中獲獎。尤為引人注目自豪的是,臨汾市青少年戲曲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目前已有58人榮獲全國戲曲小梅花獎,臨汾成為全國獲此殊榮最多的地級市。由於成績突出,2005年,中國劇協授予臨汾市“戲曲梅花之鄉”稱號。

建院60年,在劇目建設上,出現了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和現代戲。蒲劇《竇娥冤》《白河溝》《港口驛》《薛剛反朝》等優秀傳統劇目先後赴北京、天津等地巡演。《薛剛反朝》赴京參加了國慶10週年慶祝活動。蒲劇《麟骨床》赴京參加了新中國成立30週年獻禮演出。山西獻禮國慶50週年創排的蒲劇《土炕上的女人》赴京參加了展演;蒲劇《堯頌》《蒲劇精品摺子戲》《酸棗嶺》分別赴京參加了國慶60週年以及向黨的十八大獻禮演出。眉戶劇《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父親》《雷雨》先後赴北京、上海、香港、江蘇、河南、西安進行交流巡演。《竇娥冤》《煙花淚》《土炕上的女人》《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山凹人家》《村官》《我的父親牛耕田》被拍成戲曲電影、戲曲藝術片、戲曲電視劇,先後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和“蘭花獎”。蒲劇、眉戶劇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還成功跨出國門進行交流演出。

60年自加壓力、自奮蹄的藝術品格,60年俯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優良精神,使蒲劇、眉戶劇深刻影響了幾代人,戲劇已成為見證臨汾輝煌榮耀的一個文化品牌,成為臨汾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每逢國家重大節慶活動,都活躍著蒲劇、眉戶劇藝術家的身影。戲劇擴大了臨汾對外知名度,爭得了榮譽,也贏得了全國戲劇界的尊重。

不忘使命,承載理想負重前行

新世紀前後,以任跟心為代表的一批青年藝術家先後走上領導崗位,他們敢想敢闖,懷揣夢想,對事業有很深厚的感情。臨汾的戲劇事業正是在他們辛勤努力工作下,如今已然花紅似火,碩果累累。

抓劇目建設,出人出戏,是藝術院團的根本要務。任跟心、郭澤民當年上任之初,就下定決心拍板排演原創現代戲《土炕上的女人》,這不僅需要膽量,背後更是深藏長遠的戰略眼光。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戲劇一直秉承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並舉方針。其中,古老劇種編演現代戲一直是戲劇人面對的最大難題。縱觀60年,蒲劇、眉戶劇一直積極探索在舞臺上塑造當代人形象,排演了《蛟河浪》《結親記》《在紅旗面前》《雙生兒女》《向陽坡》《山花》《黃土地的漢子》等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真正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是以《土炕上的女人》為代表的一批新創劇目,特別是《土炕上的女人》,在表現生活化和程式化構成元素方面,大膽調整生活與程式關係,活用、化用程式精髓,達到了使演員表演看似無程式其實有程式的“化”境。比如劇中新婚夜楊三妞、木墩的表演以及楊三妞推磨動作等,不僅情感節奏化、韻律化,還加強了表演動態美,都具有很高的觀賞性。中國戲劇理論界泰斗郭漢城觀看此劇後,讚譽是“現代戲成熟或趨於成熟的標誌”。

臨汾戲劇院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臨汾的先進模範人物為原型,編演了眉戶劇小戲《揹著媽媽上大學》《特殊的陪嫁》《大山村醫》等,先後榮獲國家、省級群星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此外,現代戲《老鸛窩》《紅色絕唱》《洪洞好人》先後入選國家舞臺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蒲劇藝術研究中心、眉戶劇藝術研究中心還分別移植了現代戲《全家福》《書記媽媽》《焦裕祿》,開闊藝術眼界,吸取有益營養,強壯了自身肌體。

每一個地方劇種都有它獨特的韻味、獨特的聲腔曲調、表演程式、方言唸白等,這是一個劇種區別於其他劇種最根本的東西,也是命脈所在。臨汾戲劇研究院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在充分吸收借鑑其他劇種的優點時,更看重首先認識自身劇種的獨特價值,立足自己劇種的獨特基因,牢固把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個標準。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引下,先後整理改編出《淮頭關》《戰潼臺》《蝴蝶杯》《花木蘭》《火焰駒》《石佛口》《白蛇傳》《楊門女將》《荊州王》《竇娥冤》《洗雪鐵丘墳》《淚灑相思地》《屠夫狀元》《五女拜壽》等30多個劇目;《掛畫》《跑城》《古城會》《蘆花》《殺嫂》《打神告廟》《殺狗》《教子》《背靴》《扈家莊》等50餘個精品摺子戲。這些劇目的整理改編是在保留了原有劇目骨架和精華的前提下完成的,力求尊重老傳統,看重老觀眾,注重老味道,把傳統戲曲的神留住。

王 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