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川端康成是20世紀國際文壇上的著名作家,是日本第一位、亞洲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文學創作不僅在日本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範圍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因此在日本湧現出大量的關於川端文學的研究論著,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出現的兩次研究熱潮:川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自殺,更是把川端文學推向了至高點:在日本的川端文學研究界,諸多成果已經超越民族的和國家的文化界限,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的和跨學科的考察和探討。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也開始了對川斷文學的研究,不過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視角還比較單一、狹窄,而周閱博士的研究可以說是很全面完整,她在《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一書中詳細解析了川端文學內含的中華文化。如”禪宗佛理“、中國傳統美術中”畫意與文思“、中國圍棋的神韻、中國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唐人傳奇“與”家族意識“。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而作為一名川端文學的讀者和愛好者,我雖然沒有如此高深的境界研究川端文學,但帶著真心傾注感情品讀過川端的作品後,我總結了自己的幾點心得:

一、至親的情感需求

眾所周知,人類最獨具特色的生物特徵就是情感。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是“情感心理學”,那麼何為情感心理學呢?

情感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類在外界或自然產生的緊張和壓力的情緒,恢復人們健康健全的人格。情感心理學包含三個元素:第一個元素是針對過去,意思是它要修復過去的依附創傷。第二個元素是它要滿足當下的情感需求。第三個元素是針對未來完成整合。

對於川端康成來說,至親的情感缺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無法彌補的遺憾,川端自幼經歷太多骨肉親人的死亡,他1歲喪父,2歲喪母,7歲失去祖母,10歲失去姐姐,未滿15歲時最後的親人祖父也撒手人寰,他一生中參加過的葬禮不計其數,還被冠以“參加葬禮的名人”的稱號,所以,孤獨、痛苦與死亡成為了川端生活的主色彩。對他來說,親情是世間最難得可貴的情感,內心深處他也向往這種情感。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面對情感缺失的創傷,川端並沒有封閉自己,逃避情感需求,而是把情感寄託於萬物的一草一木,寄託於風花雪月,寄託於文學作品,而自然和文學作品也成為了一個能表達他情感需要的容器,他通過大量的作品中的人物來尋求親密關係的安慰,也療愈自己內心的情感創傷。

如作品《古都》和《抒情歌》。

在小說《古都》中,作者一改往日的關於死亡悲痛的描寫,而是為讀者娓娓道來千重子與同胞姐妹苗子之間純真的姐妹情,千重子與苗子自幼父母雙亡,隨後二人被不同的家庭收養,雖然她們在不同的地方長大,家庭背景和生長環境都千差萬別,但是在血脈相連的親情面前,任何事物都變得微不足道,最終她們衝破一切障礙,骨肉相認,體會了至親的溫暖。

《抒情歌》中的女主人公龍枝在兒童時代就與母親親密無間,母親瞭解龍枝所具有的心靈感應,而且這種神奇的能力只有母親在身邊時才能表現出來,由此可見,主人公對母親的信賴和深深的依戀,母親是她無形的力量和支柱,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母子間至高的親情。

所以川端康成利用深刻的感悟和細緻的洞察,從平凡的事物和普通的生活中發現純粹高尚的至親情感,為讀者展現出人世間最偉大的親情,同時也說明川端掙脫了無常命運的羈絆,拯救了自己孤獨的心靈。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二、“小我到大我”的救贖

川端本人和他人的“小我”救贖

川端文學研究會會長羽鳥徹哉曾指出:“川端的‘哲學’就是作為‘死亡的超越’的問題而形成的”。

因為川端深知命運的死亡與無常帶來的痛苦和難以承受的苦難。而大多數人因難以消除親人的死亡帶來的悲痛而一蹶不振,所以川斷傾注全部心血來創作文學作品,利用文學藝術的手段來拯救自己以及對他人的救贖。

川端表示:“我現在要求的,是有思想的小說,而不是沒有思想的小說”。換句話說他要讓自己的文學作品具有撫慰療救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現代的人雖然擺脫了物質困擾,但更多的人出現了越多越嚴重的心理困惑和精神疾病,他們對心理安撫的需求和對精神支撐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和藝術的療救功能便日益凸顯出來,近幾年文學更是成為了人們尋求心靈安寧的解難法寶。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所以川端的自我救贖從從事文學創作開始,川端曾經遭遇過愛情的背叛,幾近崩潰的他來到伊豆半島創作了長篇散文《湯島回憶》,而《伊豆的舞女》就是截取了《湯島回憶》中有關舞女的部分改寫而成。

川端在伊豆遠離喧囂與煩擾,潛心創作,藉助文學宣洩了自己內心的悲痛,矯正了自己的心態,也治療了傷痕累累的心。

還有作品《抒情歌》,主人公龍枝的經歷和川端非常相似,都是痛失親人和遭遇愛情背叛,小說通過龍枝的獨白展開,描寫了龍枝從悲傷、煩惱到解脫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龍枝在古往今來眾多傑出人物(如但丁的《神曲》、斯威登堡的《天堂與地獄》、《浮士德》、古埃及的《亡靈書》)的思想的啟迪和佛教(如《維摩經》、《眾香之國》、《盂蘭盆經》、《心地觀經》)的引導下獲得拯救,這也意味著作者川端從中獲得了啟示與安慰,而讀者閱讀的過程隨著龍枝的思緒逐漸明朗,有所領悟,也是自我撫慰的過程。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大我”——民族的救贖

川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親眼目睹了美軍佔領日本後,把美國文化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帶入日本,致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影響,也陷入了傳統衰落的危機之中。

面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嚴重破壞川端深感痛心,他決心用自己的力量來恢復和挽救日漸消失的日本傳統美,他說:“我強烈地自覺做一個日本式作家,希望繼承日本美的傳統,除了這種自覺和希望以外,別無什麼東西了”。“我餘生不是侷限於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傳統的表現”。

正是這樣一種對日本民族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川端康成以京都為背景創作了一部充斥著濃重的日本傳統文化氣息的作品《古都》,文中大篇幅的描寫了古都的名勝古蹟和傳統節日風俗,再現了京都的古風名勝。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同時作品《雪國》也帶有一定的民族拯救的意義。《雪國》是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創作的,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殖民大帝國,而川端作為一個忠誠於藝術的作家,他極力反對屠戮生命、戕害藝術,希望實現尊重生命、尊重藝術的和平時代。

所以在作品《雪國》中,他以藝術的手法把銀河化作淨化與救贖的象徵,當銀河壓倒火勢時暗示出人民最終將戰勝殘酷的戰爭,實現世界和平。

因此川端堅信文學能夠給人以心靈的自由和快樂,文學是療救人間痛苦的良藥,文學帶來的審美愉悅感能夠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減輕死亡與苦難帶來的悲痛,所以川端著重創作救贖主題的文學作品來實現自我療救到療救他人和整個民族。

川端康成:文學是人間療救的良藥

參考:《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