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川端康成是20世纪国际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是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在世界范围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在日本涌现出大量的关于川端文学的研究论著,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现的两次研究热潮: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自杀,更是把川端文学推向了至高点:在日本的川端文学研究界,诸多成果已经超越民族的和国家的文化界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的和跨学科的考察和探讨。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开始了对川断文学的研究,不过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狭窄,而周阅博士的研究可以说是很全面完整,她在《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一书中详细解析了川端文学内含的中华文化。如”禅宗佛理“、中国传统美术中”画意与文思“、中国围棋的神韵、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唐人传奇“与”家族意识“。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而作为一名川端文学的读者和爱好者,我虽然没有如此高深的境界研究川端文学,但带着真心倾注感情品读过川端的作品后,我总结了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至亲的情感需求

众所周知,人类最独具特色的生物特征就是情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是“情感心理学”,那么何为情感心理学呢?

情感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类在外界或自然产生的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人们健康健全的人格。情感心理学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元素是针对过去,意思是它要修复过去的依附创伤。第二个元素是它要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第三个元素是针对未来完成整合。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至亲的情感缺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无法弥补的遗憾,川端自幼经历太多骨肉亲人的死亡,他1岁丧父,2岁丧母,7岁失去祖母,10岁失去姐姐,未满15岁时最后的亲人祖父也撒手人寰,他一生中参加过的葬礼不计其数,还被冠以“参加葬礼的名人”的称号,所以,孤独、痛苦与死亡成为了川端生活的主色彩。对他来说,亲情是世间最难得可贵的情感,内心深处他也向往这种情感。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面对情感缺失的创伤,川端并没有封闭自己,逃避情感需求,而是把情感寄托于万物的一草一木,寄托于风花雪月,寄托于文学作品,而自然和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一个能表达他情感需要的容器,他通过大量的作品中的人物来寻求亲密关系的安慰,也疗愈自己内心的情感创伤。

如作品《古都》和《抒情歌》。

在小说《古都》中,作者一改往日的关于死亡悲痛的描写,而是为读者娓娓道来千重子与同胞姐妹苗子之间纯真的姐妹情,千重子与苗子自幼父母双亡,随后二人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虽然她们在不同的地方长大,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都千差万别,但是在血脉相连的亲情面前,任何事物都变得微不足道,最终她们冲破一切障碍,骨肉相认,体会了至亲的温暖。

《抒情歌》中的女主人公龙枝在儿童时代就与母亲亲密无间,母亲了解龙枝所具有的心灵感应,而且这种神奇的能力只有母亲在身边时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主人公对母亲的信赖和深深的依恋,母亲是她无形的力量和支柱,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母子间至高的亲情。

所以川端康成利用深刻的感悟和细致的洞察,从平凡的事物和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纯粹高尚的至亲情感,为读者展现出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同时也说明川端挣脱了无常命运的羁绊,拯救了自己孤独的心灵。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二、“小我到大我”的救赎

川端本人和他人的“小我”救赎

川端文学研究会会长羽鸟彻哉曾指出:“川端的‘哲学’就是作为‘死亡的超越’的问题而形成的”。

因为川端深知命运的死亡与无常带来的痛苦和难以承受的苦难。而大多数人因难以消除亲人的死亡带来的悲痛而一蹶不振,所以川断倾注全部心血来创作文学作品,利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来拯救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救赎。

川端表示:“我现在要求的,是有思想的小说,而不是没有思想的小说”。换句话说他要让自己的文学作品具有抚慰疗救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人虽然摆脱了物质困扰,但更多的人出现了越多越严重的心理困惑和精神疾病,他们对心理安抚的需求和对精神支撑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和艺术的疗救功能便日益凸显出来,近几年文学更是成为了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解难法宝。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所以川端的自我救赎从从事文学创作开始,川端曾经遭遇过爱情的背叛,几近崩溃的他来到伊豆半岛创作了长篇散文《汤岛回忆》,而《伊豆的舞女》就是截取了《汤岛回忆》中有关舞女的部分改写而成。

川端在伊豆远离喧嚣与烦扰,潜心创作,借助文学宣泄了自己内心的悲痛,矫正了自己的心态,也治疗了伤痕累累的心。

还有作品《抒情歌》,主人公龙枝的经历和川端非常相似,都是痛失亲人和遭遇爱情背叛,小说通过龙枝的独白展开,描写了龙枝从悲伤、烦恼到解脱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龙枝在古往今来众多杰出人物(如但丁的《神曲》、斯威登堡的《天堂与地狱》、《浮士德》、古埃及的《亡灵书》)的思想的启迪和佛教(如《维摩经》、《众香之国》、《盂兰盆经》、《心地观经》)的引导下获得拯救,这也意味着作者川端从中获得了启示与安慰,而读者阅读的过程随着龙枝的思绪逐渐明朗,有所领悟,也是自我抚慰的过程。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大我”——民族的救赎

川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美军占领日本后,把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带入日本,致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也陷入了传统衰落的危机之中。

面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川端深感痛心,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恢复和挽救日渐消失的日本传统美,他说:“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什么东西了”。“我余生不是局限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传统的表现”。

正是这样一种对日本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了一部充斥着浓重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古都》,文中大篇幅的描写了古都的名胜古迹和传统节日风俗,再现了京都的古风名胜。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同时作品《雪国》也带有一定的民族拯救的意义。《雪国》是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创作的,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殖民大帝国,而川端作为一个忠诚于艺术的作家,他极力反对屠戮生命、戕害艺术,希望实现尊重生命、尊重艺术的和平时代。

所以在作品《雪国》中,他以艺术的手法把银河化作净化与救赎的象征,当银河压倒火势时暗示出人民最终将战胜残酷的战争,实现世界和平。

因此川端坚信文学能够给人以心灵的自由和快乐,文学是疗救人间痛苦的良药,文学带来的审美愉悦感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减轻死亡与苦难带来的悲痛,所以川端着重创作救赎主题的文学作品来实现自我疗救到疗救他人和整个民族。

川端康成:文学是人间疗救的良药

参考:《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